16 《猫》第2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猫》第2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9:38: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第三只猫
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明确:“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长相不美观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性格不讨喜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没有贡献
3.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芙蓉鸟事件”
4.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 似乎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真凶是谁?
明确:黑猫
(5)依据是什么?
明确: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6)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冤案。
5.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6.细读张妈。
(1)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3)张妈:“......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
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4)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23-24段: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30段:冤枉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小结:卑微弱小:(不敢)张妈→猫(无能)
●材料链接
《猫》最早发表于1925年11月,后收录在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为首篇。郑振铎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蕴含着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对专制、霸道等现象有着深刻批判。正如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里说:“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目睹这场“冤案”。猫不能言,张妈不敢辩。勇敢善良又有同情心的你们能为猫和张妈辩护几句吗?
(1)我替丑猫辩:
(2)我替张妈辩:
(3)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赏析: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二、合作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4.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
5.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勿偏见待人———平等;勿主观断事———民主
主旨: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三、品味语句
1.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明确: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栩栩如生。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
(5)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6)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7)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8)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明确: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9)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地位低下
(10)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1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1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明确: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13)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自责之情。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明确: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2.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总结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溢满人间。
五、拓展延伸
赠猫
【宋】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六、老师寄语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七、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动作描写)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心理描写)
2.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3.阅读《猫》全文,回答文题。
(1)作者是从 哪几方面介绍第一只猫的?
从毛色、性情、形态、动作等方面,描写了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便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举一例说明。
示例:“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前两只。“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欢,对第三只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八、作业布置(三选一)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在你的身边,你是否也有错怪、误解、看轻别人的经历?在学习本课后,我们从中明白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要同情弱者、善待生命。你能不能用行动向他(她)表示你的歉意呢?别像文中的“我”留下永远的遗憾,请勇敢真诚地写一封致歉信吧!
3.郑振铎的《猫》描写的情景之所以生动且充满画面感,是因为作者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描写动物的片段。12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辨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dǐ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妄下断语( ) dǐ( )抗 虐待(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2分)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4)语段对“我”进行了______描写,其中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中“隐身”是动词,“绿叶”是名词。
B.“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一句中“什么”表示疑问。
C.“饭后的娱乐”“极快地爬”“爬上去”三个短语类型相同。。
D.“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 小猫呢” 地查问好几次。
B.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C.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4.加点词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 )(2分)
A.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B.舅舅家里有三四只小猫,……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C.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咕哝)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事物不清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C.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B.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8.下列各句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C.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D.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9.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10.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语言描写)
B.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C.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D.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11.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②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③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
④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⑤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②⑤
1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13.学习了《猫》后,班上准备开展“动物杂谈——猫”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3分)
(1)(课文感悟)读了郑振铎的《猫》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你想说点什么呢?请写在下面。(4分)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文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新闻)读下面的文字,归纳这两则新闻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2分)
材料一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猫咪也会像婴儿、狗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与主人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猫会把主人当作安全感的来源。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存在能让猫味感到安心。
材料二 最近,印尼男子法迪勒 拉伊汗讲述了他家猫咪的故事:“我们家的猫兰博是我的父亲收养的流浪猫。平时,我父亲到哪儿,兰博都形影不离。我父亲去世后,兰博变得抑郁而虚弱,甚至不吃不喝。我没有办法,决定带兰博去拜祭父亲的陵墓。当我们去到父亲的墓地时,兰博独自走着,四下察看。然后它蹲了下来,眼睛盯着我父亲的墓碑,我们一起为父亲祈祷。要离开的时候,兰博依然一直盯着墓碑。”法迪勒和他的家人见证了这一时刻。
(3)(口语交际)周末,周涛沉溺于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与杰瑞的相互捉弄而不能自拔,把作业抛到了九霄云外,作为他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劝说他?(3分)
(4)(解读漫画)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小猫艾莉
妈妈养了很久的猫咪“真红”去世后,她的朋友为了让她打起精神来,把自家新生的一窝小猫中最漂亮的一只送给了她。妈妈把这只新来的小猫命名为“艾莉”,这是妈妈以前用过的英文名,可见宠爱之深。
艾莉的母亲血统高贵,父亲却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流浪猫,不过那未知的下等基因并没有影响它的美貌,艾莉小小年纪就和它母亲一样,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十足的贵族范儿。
很多人都以为猫难养熟,实际上只要养的年纪够小,它很容易和你嬉皮笑脸亲密无间到开无恶意的玩笑,例如真红。
艾莉却是个例外,它对谁都是淡淡的,你去逗弄它,它会用一种极为平静的态度轻轻披开你的手,眼晴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妈妈在尽心照料艾莉一段时间后,依然没能从它那里取得什么特权。她有些沮丧,便暂时不想多管它,郁郁地继续怀念可爱的真红。虽然艾莉不见得会有什么心理落差,可我还是自作多情地担任了妈妈之前扮演的角色——讨她的喜欢。
我也试过很多种方法逗它,用猫铃铛、毛线球、狗尾巴草什么的,可艾莉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冷静,直到我快要失望了才摆弄几下子,那不耐烦的神态,像极了大人看到小孩子流着鼻涕扑过来,明明不想笑却非得笑那么几下的样子。
后来我只得放弃,换作每天抱着它在阳台上发呆。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一人一猫发呆时发生了什么,艾莉来到我家差不多一年时,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它本在我怀中安安静静看外面晾晒的衣服,可忽然就仰头亲了我的下巴一下。
猫类有亲吻的概念吗?
我不知道。
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
那个吻变成了我和艾莉的共同小秘密。自那之后,我和艾莉每天的发呆时间变得更加甜蜜了。它学会了拽铃铛,每次都是它拨动铃铛我去扑,两个笨蛋玩得十分起劲。我想,如果艾莉足够大的话,总有一天是它抱着我在阳台上发呆吧。
后来去了外地工作,宿舍不能养猫,艾莉自然只能留在家里。出发的前几天我一再和它告别,它只是安然看着我,把铃铛拨给我。
第一次离开艾莉的生活没我想象中那么难熬,当然也不至于十分愉快。终于熬到十一长假,回家后,我没有看到艾莉扑上来迎接的身影,立刻放下包到处寻找,最后在床底发现了它。然而它只是远远看着我,甚至连铃铛都无法将它从床底吸引出来了。
果然,艾莉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去抱它的时候,它优雅地挣脱开,不知消失在了何处。若不是猫粮在正常地减少,我甚至怀疑艾莉已经不在家里了。假期很快结束,出发前一晚,我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关灯睡觉,发现艾莉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艾莉?”
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
我顿时忘记了呼吸。它看了我一会儿,舔舔自己的爪子,转过身晃着尾巴不见了。我赶紧走出屋去,把它一把抱在怀里,它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用脸蛋碰了碰我的鼻尖。
第二天艾莉没有躲起来,而是站在妈妈脚边目送我出门。我知道它原谅了我的离开。原本略略失望的假期瞬间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才坐上车,就开始深深期待下一次回家了。
1.文章中小猫艾莉对“我”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试摘录文中有关词句说说这一变化的过程。(4分)
最初小猫艾莉对“我”“漫不经心”——后来它______——“我”从外地工作回来,它“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假期结束要出发前,它______。
2.小猫艾莉在文中犹如一个孩童。文中有多处描写小猫艾莉看“我”的眼神,请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下列两句小猫当时的内心世界。(6分)
(1)眼睛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2)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
3.本文语言幽默生动,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
4.这篇文章主要写小猫“艾莉”,但三次写到猫咪“真红”,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三次写猫咪“真红”在文中的各自作用。(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猫的故事
梁实秋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地一声一声地吼,然后哇咬之声大作,稀里哗啦的。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有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蹦蹦跳跳,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且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奄奄一息的瘦猫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爬到枣树上,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垄一垄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垄的声音是咯噔咯噔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 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被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重罚,绝不会系一个铁罐就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掉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猫怎么到这个地方来酣睡 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使我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感的事物。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感人肺腑!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把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4分)
猫窜入书房被活捉→            →猫深夜潜入书房给小猫喂奶→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句话写得很精彩,请说说好在哪里。)
(2)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叹息”中包含着什么 )
3.第1段叙述“我”对猫叫很厌烦,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3分)
4.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做简要分析。(5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wàng 抵 nüè (2)辨诉 辩诉 (3)我难道不想补救我的过失吗 (4)心理 比喻
2. A
3.D 【解析】A项中的问号应放在引号里,B项的顿号应去掉,C项“畏罪潜逃”要加上引号。
4.B。【解析】本题是对词语感彩理解能力的考查。B项的“怂恿”原意是鼓动别人去做某种不好的事,含贬义,但在这里,是鼓励二妹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即捉猫,是贬义褒用。
5.D 【解析】D项 “若有若无”在此处应是形容关系不亲密。
6.D 【解析】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不符合语境色彩。
7.A【解析】B语序不当,应为“猫是老鼠的天敌”。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看能否”;D项语义重复,“第一趟”与“首飞”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8.A【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尽管有“似乎”“好像”这类词,但都不是比喻句。
9.C【解析】“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10.A【解析】A.有误。结合“想到”一词分析,该句属于心理描写。
11.A
12.B【解析】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故B项错误。
13.(1)(示例)①凡事不能单凭表象而主 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私心偏见,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②弱小者总是饱尝不幸,所以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避免不幸。
(2)猫同人类一样,也是有灵性、有感情的。
(3)(示例)周涛,我们先一起做完作业,再看动画片放松,好吗?
(4)这幅漫画批评了只吃鱼、反对捉老鼠的猫,它们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能,不能自食其力;赞扬了不顾别人的指责、义无反顾地捉老鼠的猫,它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
二、
(一)
1.“仰头亲了我的下巴”, “我们”关系“甜蜜”“仰脸看着我”“用脸蛋碰了碰我的鼻尖”“目送我出门”
2.(1)“漫不经心”一词写出了小猫艾莉最初不大信任人,故意保持与人的距离,故意表露出不愿与人亲近之意。
(2)“仰脸”“亮晶晶”写出了艾莉看到“我”即将离开家门,想得到“我”抚摸以及留恋不舍的心情。
3.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小猫的吻比作“羽毛”生动地写出这一吻美好的感受,“发狂”是夸张的手法,用妈妈的表现衬托出“我”的喜悦心情。
4.第一次提到猫咪“真红”,是为了交代小猫艾莉来“我”家的原因;第二次是为了与小猫艾莉对比,突出艾莉的与众不同;第三次,是衬托妈妈从艾莉那里得不到什么特权的失落心情。
(二)
1.猫被系上一个铁罐放走 猫连夜把小猫运走
2.(1)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猫逃脱“魔掌”后的喜悦与兴奋。“绝尘而去”写出了猫跑得很快,“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又表现了猫的狼狈;“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给人滑稽可笑的感觉,表明了猫的逃离是迫不及待的。
(2)包含着痛苦、无奈,也包含着为尽到母亲职责的那份执着。
3.本文的中心是表现猫也具有伟大的母爱,第1段描写“我”对猫叫很厌烦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4.“我”讨厌猫,当猫进入书房,搅乱了“我”的书桌书架后,“我”让厨师设法逮住它。猫落入圈套后的可怜样,让“我”拍手称快之余又宽容了猫。历史重演,被惩罚的猫又回来了,这让“我”惊诧之余又决心除恶务尽。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为之动容,且挂念担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的下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郑振铎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内容解析
第三只猫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
长相不美观
性格不讨喜
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没有贡献
3. 第三只猫无论它是难看,还是忧郁,按常理来说并不妨碍它的成长。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改变了它的命运?
改变命运的事件:
芙蓉鸟被害
4.探读15—34段,成立专案小组,调查芙蓉鸟事件。
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各组员自主领取任务,完成相应问题。
汇报案件请用:“我是...侦探,我发现.....”句式
A侦探 出现场 找嫌疑人
B侦探 寻可疑 作案动机
C侦探 找证人 提供证词
D侦探 找方法 惩罚疑犯
全员找真凶
芙蓉鸟事件
案发现场:
嫌疑人:
可疑行为:
证人证词:
对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真 凶:
拿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黑 猫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三妹:“猫在这里了。”
第三只猫
常常对着鸟笼凝望;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懒 丑 忧郁
“我”的心情:
“我”的错误:
案件反思
难过
妄下断语
(以貌取猫)
永不养猫
内疚
遗憾
细读张妈
1.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3.张妈:“......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
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4.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张妈
再读23-24段:
张妈默默无言,
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30段:
冤枉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卑微弱小
(不敢)
(无能)
材料链接
《猫》最早发表于1925年11月,后收录在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为首篇。郑振铎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蕴含着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对专制、霸道等现象有着深刻批判。正如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里说:“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目睹这场“冤案”。猫不能言,张妈不敢辩。勇敢善良又有同情心的你们能为猫和张妈辩护几句吗?
我替丑猫辩:
我替张妈辩: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5.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心理描写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1.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联系全文来谈谈
合作探究
2.前两只猫可不可以不写,只写养第三只猫的经历?
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
勿以貌取人———博爱
勿偏见待人———平等
勿主观断事———民主
启示
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
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这样的描写能引发读者的想象,那小猫的动态、情态都在眼前了,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栩栩如生。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
5.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6.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7.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
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猫的轻捷活泼。
8.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9.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10.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1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地位低下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
自责之情。
13.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1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 溢满人间。
本课小结
赠猫
【宋】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拓展延伸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动作描写)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心理描写)
2.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3.阅读《猫》全文,回答文题。
(1)作者是从 哪几方面介绍第一只猫的?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举一例说明。
从毛色、性情、形态、动作等方面,描写了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便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示例:“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前两只。“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欢,对第三只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作业布置
2.在你的身边,你是否也有错怪、误解、看轻别人的经历?在学习本课后,我们从中明白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要同情弱者、善待生命。你能不能用行动向他(她)表示你的歉意呢?别像文中的“我”留下永远的遗憾,请勇敢真诚地写一封致歉信吧!
3.郑振铎的《猫》描写的情景之所以生动且充满画面感,是因为作者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描写动物的片段。120字左右。
(三选一)



(来历)(外形)(性情)(结局)(作者情感)
第一只:要来的 花白 活泼 病死 喜欢→难过酸辛
第二只:要来的 黄色 活泼 丢失 更喜爱→愤恨诅骂怅然
第三只:拾来的 花白 不活泼 亡失 不喜欢→难过、懊悔
忧郁 自责
应该善待生命,关爱弱小
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
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第三只猫
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明确:
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1)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______________
(2)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_________________
(3)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芙蓉鸟事件”
4.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2)犯罪嫌疑人: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
(4)真凶是谁?
明确:
(5)依据是什么?
明确:
(6)案件定性:
5.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
6.细读张妈。
(1)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3)张妈:“......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
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4)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23-24段: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30段:冤枉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小结:卑微弱小:(不敢)张妈→猫(无能)
●材料链接
《猫》最早发表于1925年11月,后收录在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为首篇。郑振铎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蕴含着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对专制、霸道等现象有着深刻批判。正如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里说:“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目睹这场“冤案”。猫不能言,张妈不敢辩。勇敢善良又有同情心的你们能为猫和张妈辩护几句吗?
(1)我替丑猫辩:
(2)我替张妈辩:
(3)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
4.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
5.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勿偏见待人———平等;勿主观断事———民主
主旨: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三、品味语句
1.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明确:
(5)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
(6)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
(7)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
(8)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明确:
(9)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
(10)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
(1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
(1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明确:
(13)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明确:
2.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
四、拓展延伸
赠猫
【宋】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五、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2.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3.阅读《猫》全文,回答文题。
(1)作者是从 哪几方面介绍第一只猫的?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举一例说明。
六、作业布置(三选一)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在你的身边,你是否也有错怪、误解、看轻别人的经历?在学习本课后,我们从中明白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要同情弱者、善待生命。你能不能用行动向他(她)表示你的歉意呢?别像文中的“我”留下永远的遗憾,请勇敢真诚地写一封致歉信吧!
3.郑振铎的《猫》描写的情景之所以生动且充满画面感,是因为作者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描写动物的片段。120字左右。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4.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
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第三只猫
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明确:“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长相不美观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性格不讨喜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没有贡献
3.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芙蓉鸟事件”
4.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 似乎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真凶是谁?
明确:黑猫
(5)依据是什么?
明确: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6)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冤案。
5.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6.细读张妈。
(1)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3)张妈:“......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
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4)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23-24段: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读30段:冤枉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小结:卑微弱小:(不敢)张妈→猫(无能)
●材料链接
《猫》最早发表于1925年11月,后收录在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为首篇。郑振铎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蕴含着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对专制、霸道等现象有着深刻批判。正如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里说:“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目睹这场“冤案”。猫不能言,张妈不敢辩。勇敢善良又有同情心的你们能为猫和张妈辩护几句吗?
(1)我替丑猫辩:
(2)我替张妈辩:
(3)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赏析: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二、合作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4.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
5.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勿偏见待人———平等;勿主观断事———民主
主旨: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三、品味语句
1.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明确: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栩栩如生。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
(5)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6)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7)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8)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明确: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9)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地位低下
(10)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1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1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明确: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13)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自责之情。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明确: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2.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四、拓展延伸
赠猫
【宋】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五、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动作描写)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心理描写)
2.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3.阅读《猫》全文,回答文题。
(1)作者是从 哪几方面介绍第一只猫的?
从毛色、性情、形态、动作等方面,描写了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便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举一例说明。
示例:“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前两只。“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欢,对第三只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六、作业布置(三选一)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在你的身边,你是否也有错怪、误解、看轻别人的经历?在学习本课后,我们从中明白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要同情弱者、善待生命。你能不能用行动向他(她)表示你的歉意呢?别像文中的“我”留下永远的遗憾,请勇敢真诚地写一封致歉信吧!
3.郑振铎的《猫》描写的情景之所以生动且充满画面感,是因为作者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描写动物的片段。120字左右。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4.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2)本性不活泼,不喜欢顽游;(3)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4)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5)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开头“我家养了好几交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概括了猫的共同命运。
“从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又为下文蓄势。
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照应全文,凸显情感高潮。
3.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的万分懊恼和悔恨。
全文情感由此达到高潮,“我”从前两只猫事件的受伤者变成了第三只猫的施害者,妄断冤枉了一个弱小动物。当发现真相后带给我的良心上的谴责,让我愧疚不已,为后文“永不养猫”的行为做了情感铺垫。
4.不是。因为我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快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之人。
或者:是。从前两只猫的事,能表现三妹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但因为遭遇了第一只猫的忧郁而死,第二只猫的失踪后,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第三只猫的出现,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她也就没太大兴趣。但结尾处的“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包括三妹在内的全家的愧疚和自责,也可看作是真正爱猫的人的自我惩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