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旱 雁
□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①。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②。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③。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注】 ①金河:河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是秋季当中的一个月,所以“秋半”指八月。虏弦开:指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向南侵扰。这两句说,秋天北方少数民族骑兵拉弓射雁,大雁惊飞,四散哀鸣。②仙掌:西汉长安建章宫有铜铸仙人,伸掌托承露盘。这里指唐宫殿。长门:西汉长安宫殿名。这里也代指唐宫殿。月明、灯暗:形容环境的凄凉冷落。孤影过、数声来:形容大雁离散惊飞的凄惶情景。这两句说,被惊散的孤雁在月明之夜飞过长安宫殿的上空,在宫中暗淡的灯光下,传来几声孤雁的哀鸣。③胡骑:指回纥骑兵。逐:追、随。这两句说,南飞的大雁应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猎手到处都是,怎能一个个随着春风回去呢?④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水,这里泛指湖南一带。菰米:一种浅水中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一种属蔷薇科的植物名。菰米和莓苔结的籽都是雁的食物。这两句说,不要厌弃潇湘一带是偏僻人少的地方,那儿水里多长有菰米,岸上多长有莓苔,可以作食物。【鉴赏提示】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 (828)进士。一生或在京任职,或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诗风俊爽豪健,明快有力。七言绝句情致绵密,意境深远,最显特色。这首诗通篇都是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的。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奴隶主贵族向南侵扰,给北方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这时正当大雁开始南飞的时候,所以作者就以《旱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北方人民在回纥骑兵的蹂躏下,逃亡他乡的悲苦。同时暗寓了对国土被践踏、人民受苦难漠不关心的统治集团谴责的思想感情。【答案】 (1)diàn (2)yú (3)yú (4)jiāo (5)qiè (6)lòu (7)áo (8)shàn (9)zhònɡ (10)ɡǎo (11)cān (12)jí (13)wéi (14)nú (15)qì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通____
(2) 虽有槁暴 ____通____;____通____,____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通____,____
(4) 君子生非异也 ____通 ____,____【答案】 (1)“车柔”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 “又” “暴” “曝” 晒干 (3)“知” “智” 智慧
(4)“生” “性” 天赋,资质【答案】 (1)横渡/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 (2)有力的弓/有余/强健 (3)借/如果 (4)听到/见闻、知识/声誉、名声【答案】 (1)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连词,表递进,而且 (2)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向 (3)表示“……的人”/……的原因【答案】 (1)凭借,利用 (2)两个词,因为心思 (3)广博地学习 (4)爪子和牙齿(引申为帮手,褒义)【答案】 (1)水:游泳。(2)日:①每日;②上:向上;下:向下。
(3)车柔: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用火烤后)。(4)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________________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
②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
①车柔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________
③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者……也”表示判断。② “……也”表示判断。③无明显标志词的判断,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后面加“是”。
(2)①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介词结构“于蓝”后置,翻译时应放在第二个“青”之前。 (3)①车柔(之)以(之)为轮; ②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③蟹(有)六跪而二螯。 (4)“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8.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名____,字____,______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教育家,是先秦______(学派)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________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________”,又要重视教化兼用“________”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著作有《________》二十卷。
【答案】 况 卿 战国 思想家 韩非 法制 礼 荀子一、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这一方式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的?提示:
论证学习的意义,用了五个比喻。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前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会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接着用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同样,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论述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能弥补不足。先用一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而取得本身固有条件外的效果。同样,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了十个比喻。先用四组比喻说明学习要逐步积累,其次用四组比喻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后用两个比喻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二、重点句分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其实包含着双重的含义:一是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在学习的态度和具体方法上不能半途而废”,因此也“不可以已”。君子,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以”,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构成的词组,这里“以”失去了介词的作用,“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能够”“可以”。“已”,停止,动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式。“者”用在结果分句后,提顿,引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用在原因分句后,这样构成前果后因。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非……无可……”固定结构,可译为“除了……没有……”。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表对象,状语后置句。前“于”意为“从”;后“于”意为“比”。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运用对偶修辞。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运用比喻修辞。三、结构图示四、文学常识
荀子及其书《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赵人。学者尊之,称为荀卿。汉时避宣帝名(洵),改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三为稷下祭酒(古时举行盛大宴会,必以宾客中年长者先举酒以祭,称之为祭酒,为尊称,后为官名),因遭谗而去齐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后即家于兰陵,著书数万言。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其学以孔子为宗,主人性皆恶,须以礼义矫正,与孟子性善之说相反,说皆见于《荀子》一书中。死后葬于兰陵。其门人最著名者有韩非、李斯。【解析】 C.疾:快,速。句中引申为“洪亮”。
【答案】 C【解析】 ①介词,表引出对象,从;②介词,表比较,比。③连词,表递进,而且;④连词,表转折,但是。
【答案】 C【解析】 D项为名词作动词,A、B、C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解析】 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思考。
【答案】 B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不比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2) 有才能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