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好课堂·课件】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列强侵略的加剧(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好课堂·课件】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列强侵略的加剧(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06: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国家出路的探索
列强侵略的加剧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目录
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列强侵略的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PART ONE
国家出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主要过程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1853·定都天京
《天朝天亩制度》
军事鼎盛:北伐、西征、东征
1856·天安变乱
1859·《资政新篇》
1864·天京陷落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2、爆发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
重要原因
自然灾害频发
直接原因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主要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内容 土地制度:平均分配 分配制度:圣库制度 政治:学习西方法律
经济:发展交通与工商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校
对外:与西方平等往来
思考:上述两个革命纲领,哪个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个反映了世界潮流?
分析并对这两个革命纲领进行适当的评价。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4、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材料二
材料三
天王府遗迹
华尔洋枪队
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根本
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
原因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5、评价
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性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意义
汉族官僚权势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及奕訴为平定太平军而授权曾国落,导致他所推荐的部将、属吏与幕僚遍布全国。自此,汉族官员在清廷势力上升,改变满人官员在政权中的优势。
清廷为平定太平军而放权地方,容许曾国落自组地方军以平乱,自是满汉地方督抚数目消长,影响日后清廷对地方的控制。
思考解读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一些汉族官员逐渐取得大权。他们体验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希望从西方引进科技。这批汉族官员和满族贵族被称为“洋务派”,包括总理衙门大臣奕訴,军机大臣沈桂芬、文祥,以及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
——整理自《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解释洋务运动的出现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甚么关系
知识梳理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9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统治阶级中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背景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目的
咸丰十一年(1862 年)
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知识梳理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90年代)
代表人物
中央领袖人物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知识梳理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90年代)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中体西用
1861年(咸丰十一年)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知识梳理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90年代)
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前期,打着“自强”口号,主要创办的是军用工业
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则打着“求富”口号,创办的主要是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教育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
知识梳理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90年代)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
——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感慨
评价
积极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消极
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
失败根源
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PART TWO
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梳理
一、边疆危机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
你支持海防派还是塞防派 理由是什么
李鸿章
海防重要
王文韶
塞防重要
左宗棠
塞防海防都很重要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实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过程
爆发:丰岛海战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清有列祖列宗保佑,只需要加强军备就可以了,大清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改变!
现在我国要维新,不要局部变革,要全面学习西方强国,要从制度和思想上改变全国人民,做到西方列强般的强大!
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
中日统治者
对改革的态度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我要修建颐和园,没钱吗 从海军经费中挪用一部分便可以了!
日本是岛国,加强海防最重要。海军经费不足,就从皇家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资助吧!
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
中日
战前准备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
割地: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赔款:2亿两白银
通商: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知识梳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激起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潮流
知识梳理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表现
原因:日本损害了沙俄的利益
实质:帝国主义间的利益矛盾
1、三国干涉还辽
知识梳理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表现
1、三国干涉还辽
2、强租租借地
3、划分势力范围
4、抢夺路矿权
知识梳理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
内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外因: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滋养的国度。翻读她的近代历史,似乎每一页,都在求索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坚韧前行,磅礴不息。下列最能体现“求索与抗争”主题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课堂练习
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八旗和绿营使用冷兵器作战能力低下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 太平天国于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提出
D 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中国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课堂练习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滋养的国度。翻读她的近代历史,似乎每一页,都在求索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坚韧前行,磅礴不息。下列最能体现“求索与抗争”主题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课堂练习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在经营中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种经营思想的出现(  )
A.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B.适应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
C.缓解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推动近代报刊媒体的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