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猫(任务驱动)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猫(任务驱动)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07:2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6 猫
郑振铎
环节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项目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称呼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养猫的态度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相伴的小侣
很受喜爱
病死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亲爱的同伴
很受家人的喜爱
丢失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拾来的
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
不活泼、忧郁、懒惰
可厌的猫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冤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环节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 细读“我”和它的故事。
1.读“我”眼中的它。
(1)“我”眼中第三只猫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用朗读来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并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朗读建议】
①关注句式、修辞、关键词、标点等,注意圈点勾画。
②读好重音、停连,表达“我”的情感与态度。
环节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 细读“我”和它的故事。
2.读“我”心中的痛。
(1)通过朗读,我们读出了“我”悔恨的深长。这种悔恨不仅要读出来,更值得反思!请在文末找出表达“我”反思的议论性语句。
环节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 细读“我”和它的故事。
2.读“我”心中的痛。
(2)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
①“我”为自己的暴怒之行而忏悔。因为是“我”的盲从、偏私、主观臆断酿成了猫的悲剧。
例句: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上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鸣”,便逃到屋瓦上了。
分析:面对无辜的生命,“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判断,粗暴地挥棒惩戒。一声“咪鸣”有着无法辩解的悲楚,是主观臆断酿成了这场悲剧。
②“我”为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而忏悔。是“我”的暴行,夺走了它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
例①: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分析:长期流浪,猝然离世,客死屋脊,可以想见其濒死时刻内心的悲苦和绝望。“我”夺走了猫安宁的生活、生存的权利。
例②: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分析:一个“常”字体现频率之高,“蜷伏”这个动作表达着信赖,第三只猫多么渴望陪伴与温暖啊!然而,猫所期待的美好最终被人的偏私和盲 目夺走了。
小结:猫的死是首无声挽歌,它无法辩诉,只能孤独离去;“我”的痛是无言的忏悔,只因主观臆断,冤屈了无辜的生命。
环节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 细读“我”和它的故事。
3.读作者笔下的“我”。
(1)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作者为什么写“我”最心痛,而不是妻子、三妹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作家、作品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郑振铎,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1921年到上海,主编《文学旬刊》;1923年1月,他接编《小说日报》。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是“为人生而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
《猫》是其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灭亡之际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比作一出戏剧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猫》就是这出戏的序幕。
——这篇作品中,“我”的职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都很贴近作者。作者是以“我”为替身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环节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 细读“我”和它的故事。
3.读作者笔下的“我”。
(1)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借“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1.围绕第三只猫,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关系?
众人与猫的关系
妻子与张妈的关系
猫与猫的关系
……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2.审视众人和第三只猫的关系。为什么行文多处强调“大家都”呢?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例句:①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②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分析】:活泼美丽者受偏爱,平凡渺小者被忽视乃至被淡忘,集体盲从给弱者带来伤害,这些现象并非个案或特例,而是很普遍地存在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3.审视妻子和张妈的关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和张妈的冲突呢?。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分析】:张妈和妻子是主雇关系,身份地位有高低;面对妻子的责怪,张妈也是“默默无言”“不能辩护”,就像不能说话辩护的猫。猫与人的形象巧妙地形成了勾连,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知识卡片: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小说的笔法】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善于设置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着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它后来被冤死埋下伏笔。
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为它提心吊胆。
不招人喜欢,总是凝望鸟笼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4.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三只小猫、三段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只猫、三段故事构成了对比关系,并且有着因果关联。
对比关系:从三只猫的来历、个性看,构成对比关系,第一只猫是“要”来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是怂恿去“拿”来的,更加活泼;第三只猫则是张妈“拾”来的,样貌性格都不讨喜。前两者是殷勤索取,惹人怜爱的宠物,后者则是施舍怜悯却又终被嫌弃的对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4.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三只小猫、三段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只猫、三段故事构成了对比关系,并且有着因果关联。
因果关联:三个故事的先后,也构成了一定的因果关联。前两只猫活泼可爱,惹人怜爱,第三只猫相形见绌,显得丑陋、懒惰、不讨喜,使得人的偏私偏见最大化,为众人的臆断和其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当然,第三只猫“拾来”的背后也有留白,文中说“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好像”一词似乎暗示着,在流浪的日子里,它也许早已遍尝冷暖悲戚,这为第三只猫性格和行为的特点做了铺垫,这潜藏的因果关联也让人唏嘘不已,平添许多深思。
环节三:梳理关系,理解作品主题
5.故事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安排黑猫的出现?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黑猫闪现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使得情节陡然急转,交代了凶手,洗刷了第三只猫的罪名,也为“我”后面的反思和忏悔做了铺垫。黑猫的黑色鲜明区别于前面几只猫儿的色泽,让人本能地联想到了凶残和邪恶。
环节四:代入角色,反思故事
阅读一篇作品,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但我们并不是旁观者,我们也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如果让你代不能申诉的第三只猫说话,你会选择和谁对话?你会说些什么?
①:对“我”和妻说:你们并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忧郁,你们曾经那么喜欢猫,为什么就不能给我投来一丝怜爱的目光呢?我跳到桌上凝望鸟笼,是因为我羡慕这对黄色的芙蓉鸟啊,它们那么美丽,那么可爱,你们给予了它们那么多的关爱。
②对张妈说:冬日里,菩萨心肠的你把我从霜雪里轻轻抱起,我还清楚地记得你粗糙掌心的温热;你我都是寄居在主人家里,你是每天走近我,给我端来饭的那个人。周遭寒凉,你的恩情,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③对第一只猫、第二只猫说:我也在反思我自己,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你们那样活泼一点?至少不要总是忧郁。我也可以像你们那样玩游,和三妹逗乐,我也要学点特长和本领,比如捉老鼠……说不定还能减肥呢。有时候,“爱”不是靠蜷伏着去乞求,而是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值得被爱。
小结
文学表现生活,我们从猫的世界看到人世百态,人们往往喜欢活泼可爱美丽的猫儿,但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多数人并不是大家眼中的“花球”“皮皮黄”。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一定会更加关注心灵,学会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理解生命之间的平等相待。也许这就是这一只极普通的小猫留给读者的警醒与思考。
课后作业
1.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一书中说:“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