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鲁迅
故乡
导入课题
提起鲁迅,你们会想到你们学过的哪些课文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社戏》
15 故乡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
3、初步分析小说的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学习借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老百姓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看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的破败景象,家乡人民凄苦的生活,以及童年好友章运水的悲苦境况,百感交集。回京后,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社会环境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分类:按篇幅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
按内容分:历史、科幻、武侠、传奇等
按体制分:章回体、日记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什么是小说
阴晦 ( huì ) 祭祀( jì sì ) 装弶( jiàng )廿年 (niàn )
毡帽( zhān ) 秕谷( bǐ ) 鹁鸪( bó gū ) 獾猪 (huān)
颧骨 ( quán ) 髀尖 ( bì ) 寒噤 ( jìn ) 恣睢(zì suī)
字词积累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嗤笑】讥笑。
【鄙夷】看不起。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
【愕然】形容吃惊。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线索: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
故事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层次梳理
依据文章的叙事线索,你能将故事情节的层次梳理清楚吗?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索景象,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及原因。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刻画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和感触,表达对新生活的追求。
变
如果用一个字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你认为是哪个字呢?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的多了!
朗读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说说现在的故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huì)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萧索,没有活气,令人感觉悲凉。
“冷、苍黄、萧索”等词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气氛。“横”描绘出故乡村落的杂乱零落,“荒”字写出村落的凋敝与沉寂。这些词语形象地展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
朗读第十二段的环境描写,说说回忆中的故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色彩鲜明、美丽,充满生机,令人心生向往。
“深蓝、金黄、碧绿”等词色彩鲜艳,明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欣喜,是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写照,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段景物描写对比鲜明,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萧索的荒村
晦暗
这两段文字紧扣“变”字,展现了故乡的变化之大,现实与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描画出一幅阴冷萧索的故乡风景图,奠定了黯淡的基调,烘托了悲凉的心情。这阴沉死寂,既是写故乡的环境,也反映了故乡人的生活是压抑的,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的,蕴含对“故乡”为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也为后文的其他变化营造了环境。
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一幅明丽鲜活的故乡月夜图,以回忆中的美好衬托现实故乡的破败,更增添悲凉之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神异的图画
美丽
作者这次回乡,除了家乡变了,还有什么也变了?
合作交流
故乡的人变了
闰土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 少 年 中 年
外貌
语言
动作
态度
性格
从文中找到对应内容,填写表格,并试着分析人物形象。
自主探究
儿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着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闰土的变化
眼前的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粗笨开裂的手像松树皮
外貌变化
儿时的闰土不怕我,喜欢和我说话,教我捕鸟,讲各种趣事,性格活泼
闰土的变化
眼前的闰土叫我“老爷”,叫儿子给我磕头作揖,苦得说不出话,只是摇头。
语言变化
儿时的闰土月夜刺猹身手敏捷,动作灵活,雪地捕鸟过程娴熟,生活得活泼开朗,无拘无束。
闰土的变化
眼前的闰土浑身瑟索,没有做声,只是摇头,拿着烟管默默吸烟,苦得像个木偶人,木讷迟钝。
动作变化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情、纯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变 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语言描写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人物 形象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事。对“我”友好热情。
对“我”恭恭敬敬,喊“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爱生活。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情、纯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合作交流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变化如此之大?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及封建等级观念的残害。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记忆中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终日坐着,端庄又沉静。
杨二嫂的变化
眼前的杨二嫂尖酸刻薄,泼辣自私,站着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合作交流
原因: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农村经济的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二嫂变化如此之大?
通过对杨二嫂从前与现在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杨二嫂从一个美丽年轻,端庄沉静,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的市侩。
自主探究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有何作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借这两个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拓展延伸
请你用一张示意图,将故乡的变化表示出来。
故乡的变化
环境之变
杨二嫂之变
闰土之变
美丽——没有活气
小英雄——木偶人
豆腐西施——圆规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社会制度压迫、封建观念的残害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具体描写了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初识主题
1、学习联系上下文,揣摩品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2、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回故乡—急切:“冒了严寒”
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愕然了。”“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默默的站着”
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朦胧中……也便成了路”
面对故乡,“我”看到一片破败和死寂,看到了人们精神上的麻木与禁锢,内心充满悲哀与痛苦,想要改变这一社会现状。
合作交流
“我”与“闰土”曾经那么亲密无间,现在却心生隔膜。你从哪些语句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隔膜?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欢喜”是为见到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迅哥儿”而感到高兴;“凄凉”是为自己贫穷,处境艰难,与“迅哥儿”不属于同一等级,感到悲伤。这种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让闰土对“我”产生隔膜,喊出了那一声尊敬而透着冷漠的“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
闰土的一声“老爷”,让昔日好友之间有了深厚的隔膜,让我感受到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与摧残,精神世界已变得麻木,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可悲的厚障壁”是借喻手法,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寥寥数笔勾勒出水生的外貌。“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表明水生的小时候比闰土小时候生活艰难,以小见大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概括归纳
“我”与“闰土”曾经是那么亲密无间的朋友,现在却变得隔膜,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残害了人的思想,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合作探究
“我”为何“非常气闷”又“非常的悲哀”?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非常气闷: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所期望的故乡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有了较大隔膜,这让“我”非常气闷。
非常的悲哀:我对故乡有所期望,相信它以后会好起来。但看到曾经充满活力的儿时好友变成麻木的木偶人,又觉得期望渺茫,无力改变现实,所以感觉悲哀。
合作探究
辛苦展转,指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指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指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三种辛苦分别代表哪三种生活?这段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悟深意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现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段话有何深刻的含义?
这段话充满哲理,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它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们是否拥有奋斗和追求的精神。如果,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人们都去为希望而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人物探究
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及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主旨思想
1、小说表现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现实。
《故乡》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其思想内涵,请讨论一下,本文蕴含了哪些复杂的思想?
2、小说表现了受封建社会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束缚,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思想内涵。
3、小说还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渴望打破封建社会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纯真人际关系;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为新生活努力奋斗等。
设想一下,水生和宏儿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他们是否会沿续老一辈人的生活?请展开想象,用一段话将其叙述出来。
作业布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