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共7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21:5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第一单元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四首诗,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2.思维目标:借助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形象。
3.审美目标:赏析四首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艺术风格。
4.文化目标: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
传达出来的情感。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的诞生。让我们走进这四首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体会诗歌的不同思想内涵以及诗人对生命、自然的不同感情,从而认识四首诗歌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写景
对力的赞美
2.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
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2节)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5、6节)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第7节)

3.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坚守高度
默享快慰
生命张力
4.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写云雀歌声的优美
歌颂自然的美妙
追求光明
不断飞升
微任务3:领悟新诗意象之义
5.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
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
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课中的四首诗
都运用了意象,有的是单一意象通过意象解构形成了丰富的
含义,有的是通过意向群实现含义的表达,请结合诗歌内
容,完成下列表格。
微任务4:赏析新诗手法之巧
6.《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如何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开篇即景生情,它从眼
前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
坏、创造和努力的赞歌;然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创造
力的讴歌。这首诗大多用感叹句,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
力,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美。
7.《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做
引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做引子,引领
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
誓山盟的爱情。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
多赋予了其新的思想情感,寄托红烛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坚守的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
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
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
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
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
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
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8.请举例说明《致云雀》中诗人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云雀
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
诗人,比作高贵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
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方法支架】
【注意】 如果手法题目已说明,步骤一可省略。
微任务5:把握新诗情感之深
9.闻一多的《红烛》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
化和谐对称。请简要梳理本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烛》一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
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由冷静的缓
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
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
的过程,体现出闻一多诗歌观念里的“建筑美”,表现了诗人
烧蜡成灰、自我牺牲、忍受摧残、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的“红
烛”精神,体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光辉人格。
10.结合《致云雀》全诗,简析云雀这一意象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云雀的歌声清新飘逸,无忧无虑,散发着天然之
美,没有任何刻意的雕饰。雪莱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
似:他们都追求光明,讨厌尘世,都向往理想的精神世界。
然而,他却不能像云雀那样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随心歌
唱,自由地超然物外。但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
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
感伤。②在赞叹云雀美妙歌声的同时,雪莱深切地表达了对
自由的向往,渴望能像云雀那样放飞云间,在艺术殿堂里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无顾虑地挥笔创作,让情感随意倾洒笔端,达到云雀般天籁
的效果。
【方法支架】
11.作为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红烛》的抒情方式有
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点:两者都用了象征的手法,都通过意象来表
达情感(具体分析见T5)。(2)不同点:①《峨日朵雪峰之侧》
感情的表达隐晦而曲折,诗人表达的是“我”尽力攀登,心中
渴望有辉煌壮丽相伴,最终却发现只有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自
己分享成功,而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
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诗人借助意
象来抒情,含蓄又深沉。②《红烛》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彩,感情的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多用
短句。每节中的“红烛啊”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对红烛奉献精
神的高度赞美。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6: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12.现代诗歌在自身的发展和突破中一方面对古典诗歌中的传统
意象加以继承和创新,如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另
一方面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挖掘并生成新颖鲜活的原创性
意象,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白云、北冰洋、太平
洋、洪涛,《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豹、雄鹰和蜘蛛等。
试着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两首诗
的意象的不同点进行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意象宏大壮观。诗人借助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这些意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
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连接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
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连接起
来,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的常
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
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如沸的激情,反映
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意象凝重壮美。诗人没有沿用边塞
诗诸如金鼓、旌旗、烽火、铁衣、铁骑、大漠、烽烟、长
河、黄沙、羌笛、琵琶等传统意象,而是用陌生、孤绝、矿
石般的语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到
诗中,创造出独特的生命意象,凝重而壮美。在《峨日朵雪
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将石砾、血、(锈蚀的)岩壁、雄鹰、雪
豹、蜘蛛一类意象带入诗歌,并对一只常常被人忽略但“征
服”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蜘蛛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也表达了在
与大自然险恶的搏斗中体验到的生命的快慰。 
13.闻一多先生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奠定了新月派(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其《红烛》《死
水》无不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
雀》是西方诗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清新俊逸,不
同凡响。请从“三美”中的任一角度对《红烛》和《致云
雀》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示例:建筑美:《红烛》全诗共九节。诗的情绪抑扬
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
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力,这是
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
又是扬;最后,掂量“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
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
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虽然每节行数不一致,但在诗的内容与情感的建构上,是非
常完美的。
《致云雀》全诗二十一节,五行一节,四短一长,这种设计
是模拟云雀每次鸣叫,总是在短促的几声之后拖带一长声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每节的最后一句产生了极强的效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
流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微任务7:文本相关主题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青 春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深度点评】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
多。席慕蓉的这首《青春》,独出机杼。开篇仅仅一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
心。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在《青春》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着坚毅的身影,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而是绚烂梦想与无情现实碰撞的耀眼火花,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
青 春
〔美〕塞缪尔·厄尔曼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忧
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感召,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深度点评】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诗。在这篇小美文中,作者通过对人生的观察,给青春以不同的阐
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相同事物。全文共五段,每一段叙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各段之间又紧密相连。这正符合散文诗的特点:语言要求浓缩、跳跃,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了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
微思考
1.这两篇诗文所表达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席慕蓉的《青春》写出了青春值得珍藏,也写出了青
春的易逝,不易保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的无限依恋之情。
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认为青春与年龄、外表无关,只要
理想的火焰不灭,只要奋斗的精神永存,你就会充满青春的
活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深度点评】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
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
微思考
2.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
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为题,是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他内容难以协
调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种不协调,却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想
法,也是这首诗表达的重点所在。
拓展阅读】
一、郭沫若诗歌
太阳礼赞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选自1921年2月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点睛】太阳是光明、希望和理想的象征,太阳所照,黑暗尽除,因而太阳成为诗人当时经常吟咏歌颂的对象,在诗人所有歌颂太阳的诗篇中,《太阳礼赞》写得最富诗意。
这首诗时而借景抒情,时而直抒胸臆,完全听凭诗人感情的自然流泻,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诗人热烈追求光明和理想的精神。在艺术上这首诗诗行整齐,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鲜明,感情激越,格调高扬,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静 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点睛】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那是写思乡别绪。郭沫若的《静夜》也是写在异国他乡的月夜遐想,但这首《静夜》思绪更为悠长,联想更为具体。
此诗语言娟秀,清隽、淡雅之中见幽美。整首诗似一幅中国的山水丹青,于朦朦胧胧、似有似无的线条中,寄托了无可名状的情调。
二、闻一多诗歌
青 春
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在绿嫩的树皮里膨涨着,
快要送出带鞘子的,
翡翠的芽儿来了。
诗人呵!揩干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罢!
【点睛】《青春》一诗虽只有寥寥数句,但却传达了一种典型的时代气息,经历了“五四”春潮洗礼的一代中国青年,正以蓬勃向上的生长姿态,向旧世界的一切提出挑战。《青春》一诗是时代精神的奇葩,是自由理想的不朽画卷。它那光亮的色彩和强悍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七子之歌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 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 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 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硇洲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的拥抱着你的脚髁。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 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点睛】全诗整体构架是均齐的,各节匀称,基本一致,体现了闻一多所追求的建筑美。叠韵手法的运用,每首诗都用同样的韵来闭合,且节奏感很强,从而体现了诗的韵律美。每一首都是七句,前六句是整齐的长句,最后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积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产生一个小小的情绪高潮,“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一声呼唤,使得语调铿锵有力。尤其是每首诗的卒句相同,形成了一个大的复沓,这种反复的运用,使诗的韵律回旋起伏,变化和交替中又见出精严和齐整,真是一唱三
叹,饶有深致。
三、雪莱诗歌
西风颂(节选)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纵使我的叶子凋落又何妨?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深沉地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点睛】整首诗由始至终围绕着秋天的西风,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处脍炙人口的诗
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
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
3.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4.雪莱《雪莱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
微任务8:自选情境任务, 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4.请从以下八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任意一篇
诗歌为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文段。
示例: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郭沫若在《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五四运动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决旧世界的思想罗网,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答:_______

【情境任务清单】
15.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
实践成果。
(1)请自选一个情境,学写运用相关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情境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运用大胆奇特想象
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人般的形象。想象是对不
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境不一定是真实
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请由月亮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
段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情境2:《致云雀》运用了典型的象征手法。云雀是欢乐、光
明、美丽的象征。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高贵的少女,
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象
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
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阐发深刻的道
理。请你以“叶与价值”为主题,用象征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
的文字。
(2)请选取你感兴趣的某一诗歌的典型意象,自由组成“诗歌
研究小组”,围绕你选取研究的“典型意象”,撰写一篇“
诗歌典型意象的研究小论文”。
要求:自定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合理;掌握搜集相关诗歌
的能力,交流阅读研究的方法心得;符合论文格式,注重小
组分工合作。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情境1(示例):我望着天边升起的那轮明月,皎
洁的月光悄悄地铺满大地,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如雪的
大漠,羌笛悠扬的旋律在久久地回荡,仿佛在诉说着那金戈
铁马的往事,倾诉着秦时明月古城悲壮的过往,如歌如泣。,
情境2(示例):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
无闻地奉献着最美好的时刻,给人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烈日当头,它不怕炎热,茂盛地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
遮阴蔽日,却没有丝毫埋怨。秋天,寒风萧瑟,它会结束那
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在那短暂的生
命里,它做出了超越生命的无私奉献!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示例:, 杜甫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分析 ,杜甫
是盛唐诗坛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
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
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杜
诗中多次出现“黄昏”意象,本文就杜诗中的“黄昏”意象来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步走入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太阳朝起夕落,人们从太阳
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朝阳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预示
着新生和希望,而夕阳西垂则意味着衰亡。正是在这种自古
就萌生出的情感中,日落黄昏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了诗人的
创作中。杜甫晚年漂泊西南, 暂居成都,离开成都后准备
乘舟东下回到中原, 途经夔州,停留一年多的时间。在夔
州度过的第二年秋天,杜甫创作了《秋兴八首》这组诗。,其
中第一首中就有“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联系“孤舟一系故园心”可知,__诗中写的是秋风凛冽,
秋意渐浓,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可是他没有机会回到“
故园”。其中的“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