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诗歌二首》教案+课件(长春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诗歌二首》教案+课件(长春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5 18:46:11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归园田居》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回顾《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粗布短衣上打了很多补丁;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知人论世 陶渊明,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 ,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本诗创作背景《归园田居》归诗眼是哪个字?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可以表现全诗的中心意思 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思考: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听朗读,整体感知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 园 田 居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集市
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1、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比,凸显被束缚之感
2、 “误”沉痛悔恨误入仕途,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3、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比喻
官场生活陶渊明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从哪些诗句中还能看出这种情感?A、性本爱丘山(本性热爱自然)?
为何归来为了保持自己本性的自然,保持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B、守拙归园田?(固守节操,仍是保持本性)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归向何处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恬静清新、和谐成趣
动静结合、朴素自然近远以动衬静捕捉农村中惯常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与诗人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用歌颂田园来批判官场的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平静和谐的心境。? 陶诗: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简洁,朴素铺陈,华丽 王勃: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者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为“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写宣传词?示例:
这是你梦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 “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欢迎您与我共来畅游此地!能力训练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归去 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对比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归 园 田 居摒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近景 远景总结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对《归园田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 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 一些平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谈朴素的田园图画。
D 全诗写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退出官场的全过 程。
课堂练习答案:D 全诗并未写诗人出入官场的全过程,而是借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来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本诗是
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
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
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
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
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 寄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二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内容包括:农村生活风貌、诗人和乡邻交往、诗人出游等。
情感不同:
课文写了作者厌恶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这一首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同:
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语言都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不藻饰。DB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课件23张PPT。《饮酒》 陶渊明1、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思想感情,理解不同气质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2、感受并欣赏两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词写景与议论的特点;
3、能有感情的背诵和准确默写两首诗。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两首作品的艺术性;
2、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3、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 (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 (田园诗)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作者简况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按节奏诵读诗歌: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赏析: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写诗人高尚情致)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美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总结全篇)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人物小结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二、选择题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课外背诵全文qinzhan05318@163.com一 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心   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
真   意——返璞归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