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资料库
一、作家作品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主要作品:《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二、相关链接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是张岱年的治学宗旨,也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认为,现代的青年,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崇高的理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信念。《易传·文言》讲“修辞立其诚”,就是要求:信念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中。将思想与生活这二者统一起来,就是“诚”的境界。他强调,要想研究学问,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学问的目的。研究学问,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在明确了治学的目的后,还要正确理解四个方面的关系,即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思想与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他还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切有毒害的欲念;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
三、说字解词
重点字
顺风转舵(duò) 曲(qū)解 怜悯(mǐn) 捐(juān)弃
无动于衷(zhōng) 弥(mí)补 滥(làn)用 贬抑(yì)
多音字
huá(哗然) chǔ(设身处地)
哗 处
huā(哗啦) chù(处所)
形近字
灌shū(输) 碰zhuàng(撞)
yú(逾)期 tóng(曈)昽
口yù(谕) tóng(瞳)孔
依lài(赖) huá(哗)众取宠
水tǎ(獭) 白huà(桦)
lǎn(懒)惰 huá(骅)骝
shì(嗜)血成性
鱼qí(鳍)
词语解释
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
错综纷繁:形容头绪多而复杂。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地。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近义词辨析
1.观点·见解·看法
同:三者都是名词,都含有对事物的看法。
异:“观点”指人们从一定立足点得出的一种正式的稳定的认识。“见解”指自己对事物的主见和理解,是经过思考、分析、研究得出的一种比较正式,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看法”泛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例句:(1)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
(2)要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你自己先要有准确的见解,然后如实地表达出来。
(3)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
2.误会·曲解·误解
同:三者作为动词,都含有“错解”的意思。
异:“误会”指误解。“曲解”指故意歪曲别人的原意或客观事实。“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是客观的。
例句:(1)这是个误会,不会把你们怎样的。
(2)你不要总是曲解别人的善意,应该多想好的一面。
(3)我不是这样想的,是你误解了。
3.干扰·扰乱
同:二者都含有“打扰”的意思。
异:“干扰”着重于妨碍,扰乱事情,使混乱。“扰乱”着重于搅扰不安,多指对社会秩序、思路以及睡眠等的搅扰。
例句:(1)两亿人可以同时通过一条线路讲话而互不干扰,听得清清楚楚。
(2)不论是听讲还是阅读,都要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不让别的念头来扰乱自己的思想。
4.摈弃·摒弃
同: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异:“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例句:(1)高压高温试验是为了使这种物质摈弃杂质。
(2)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摒弃诸多假象,才能看到它的本质。
5.必须·必需
同:二者读音相同。
异:“必须”是副词,多指工作或事情非如此做不可。它是能愿动词,不单独用,常跟其他动词合用,含有加强命令的语气。“必需”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的不可缺少。“必需”是动词,可单独用,也可作定语。
例句:(1)今天你必须把任务完成,否则会影响明天的工作进度。
(2)发展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四、诵读佳句
1.“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2.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3.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4 /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材深度解读
重点赏析
赏析句子
1.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明确:这句话中用了两个“仍”字,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和作用加以肯定。“修辞”在这里指文章写作,有时特指文学创作。“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2.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
明确:唯物主义者坚持追求真理,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这一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不顺风转舵,真正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所以,无论世事怎样变化,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敢于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
3.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明确:“眼泪”代表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代表着人对外物的感觉,也代表着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重点解读
1.《修辞立其诚》引用“听其言而观其行”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意思是说,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论证“言行一致”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2.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明确:“修辞立其诚”首先要求我们在发言著论写文章时要有诚心,说心里话,写真心话,不能作伪,说假话、写谎言。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学说、言论、文章应追求真理。有时候,一个人说的虽然是真话,但不一定符合客观规律,有时候甚至还是错误的,所以才要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去发挥主体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只有具备良好的学风,才能正确地探索规律、认识真理
3.《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为什么提出霍布斯的观点?
明确: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是本文批驳的靶子。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作者运用事例论证进行分析,紧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4.文章是怎样论述“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的?
明确:文章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然后用动物与人类进行类比论证,引用曼德维尔的理论,即使人类拥有各样的美德,但是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最后得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是人的天性的结论。
精读感悟
写作特点
《修辞立其诚》
1.运用名言论据,增强说服力。
文章在进行论述时,引用古语或古书的观点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文章第7段,引用《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的“静因之道”。揭示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再结合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指出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论述严密,道理清晰。
2.递进式的分层论证,深入揭示论题。
文章开头先指出“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接下来阐述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此及彼,由修辞到为人。层层深入地论证,分析透彻,说理深刻,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
《怜悯是人的天性》
先破后立,旗帜鲜明。
文章第1段用辩证法揭示:人的本初无所谓善和恶。在此基础上,作者直截了当驳斥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这一错误观点。
接着分析霍布斯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作者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批判驳斥,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疑难解析
1.“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是什么?
明确: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悟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这些都违背了“修辞立其诚”的初衷。
2.霍布斯的观点错在哪里?
明确:霍布斯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学完这两篇课文后,请从这两个方面谈谈给你立身处世带来的启发。
甲生: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应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乙生:做人,真诚最重要。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容貌美丑,真诚最可贵,善良的人才是最美的。与人相处心口一致,说话做事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以诚待人。只有真诚,才能走得长远。
丙生:怜悯之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性。一个有怜悯心的人,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能够时时体察到人间的疾苦,对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样的人,是负责任的人,是高尚的人。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变得善良;人有了怜悯之心,内心就会充满爱;人有了怜悯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
4 /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时同步详解
情境导入
古人曾说过:“真者,精诚之至也”“善人者,人亦善之”。虽然“真”与“善”是两个范畴,但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与“假”相对。求真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来创造满足需要的事物,而人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善,指的是善良、善行,是与“恶”相对的。
我们要认真品味“真”与“善”的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在以后的人生中传递向真、向善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得到雨露的滋润,我们的成长道路才会充满阳光。
整体感知
文题解读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也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就是坚持真实性,坚持唯物主义的方法原则。文章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阐述,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怜悯心会驱使人们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他们所见到的受苦的人。所以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理清思路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特别是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文章开篇先指出其出处,接着作者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作了分析和批判,最后强调应坚持“修辞立其诚”这个唯物主义原则。《怜悯是人的天性》
作者先辩证地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此基础上作者批评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用事实论证,做到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结尾深入总结怜悯心的意义。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5段):揭示“立其诚”的含义
修辞立其诚 第二部分(第6~10段):由修辞到为人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第三部分(第11段):强调“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第1段):用辩证法揭示人的本初无所谓善和恶。
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二部分(第2~4段):立论与驳论相结合,表明善是人的本性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归纳怜悯心的重要意义。
文章主旨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的核心是“诚”,即“真”,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在课文里,作者把“立其诚”的含义分为三层,即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由修辞扩展到为人,通过深入思考和阐述,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真”对我们立身处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怜悯是人的天性》
这篇课文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法,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一切社会美德正是从怜悯心这种品质中产生出来的。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