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单元测验试卷
一、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36分)
1.默写。(16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2)三军可夺帅也,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把酒话桑麻。
(5)我寄愁心与明月, 。
(6) ,共话巴山夜雨时。
(7)老骥伏枥, 。
,壮心不已。
曲径通幽处, 。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 。
学而不思则罔, 。
,不舍昼夜。
不义而富且贵, 。
成语填空(6分)
(1)空( )来风 (2)害群之( )
(3)腰缠万( ) (4)从善如( )
(5)( )立即群 (6)不求( )解
3.给带点字注音或给音节注字:(4分)
绽放 花团锦簇 gān gà 须yú
4.名著、文学常识填空。(6分)
(1)《繁星》《春水》的作者是 ,原名 。这部诗集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 ;三是 。
(2)《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 ”,其中《论语》是由 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写的。
5.阅读下面的语段,请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感受或启示?(2分)
年少时你是一支铅笔。你宁折不弯,你一次次的被折断,又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你可以尽情的描绘人生的草稿,即便是错了也可以用橡皮立即擦去,了无痕迹。为了节约橡皮,你努力不重复犯错。当青春越来越短,当你不再频繁的使用橡皮,你觉得你简直就像一只钢笔,可是你仍然是一支铅笔,你还不能书写自己永不磨灭的痕迹。
6.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2分)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 ,
二、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6分)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乐乎( )
(3)不逾矩( ) (4)传不习乎( )
(5)匹夫不可夺志也( ) (6)学而不思则罔( )
2.翻译。(8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为:
3.写出《论语十二章》中的两个至今还用的成语。(2分)
4.你怎样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2分)
(二)阅读《我的老师》,回答下列问题。(8分)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2分)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2.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 (2分)
3.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对画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4分)
蝈 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蜩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了吗?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咙,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9、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从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3分)
20、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2分)
21、品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2分
22、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具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2分
23、阅读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3分
24、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三、作文(44分,含卷面分4分)
请以“我在 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或者是在学习、生活中快乐的事)。
提示:(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以记叙为主可适当抒情、议论。
500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