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22: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王富仁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
▲王富仁
《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鲁迅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节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节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节
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节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中华艺术大学旧照左联成立大会召开地址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
“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
▲柔石
▲冯铿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
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
结构上
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左联领导的文艺刊物《拾荒者》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一词?
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鲁迅与柔石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
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牺牲(木刻) [德]珂勒惠支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文本研读
通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几个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
文本研读
通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几个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这些感情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印证的语句。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
文本研读
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①从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
②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
文本研读
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③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
④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分析人物形象
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①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方孝孺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分析人物形象
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②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岳飞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分析人物形象
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③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作者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作者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拓展探究
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观点1】支持这种改变。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文章与时代脱节、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没什么好争议的。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课,更不是思想教育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知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观点2】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技法迁移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三要求”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是指在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表明见解,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运用这种手法应做到以下三点: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技法迁移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是指在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表明见解,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运用这种手法应做到以下三点: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意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迁移练笔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300字。
迁移练笔-示例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
迁移练笔-示例
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差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而且还有一种隐隐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被我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