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1895
1898
1897
1898
1900
民族危机步步加深
公车上书
1901
《辛丑条约》
时空线索
中国人民不断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哪些努力 ?
目
录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的性质、《辛丑条约》的影响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 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改良运动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意识高涨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资产阶级维新派
核心思想:进行维新变法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学习层次:
西方政治制度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阅读p102历史纵横
《新》——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
《孔》——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托古改制
目的:减少变法阻力
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
(一)背景
1895到1898年间,新创立的商办纺织、缫丝、面粉等轻工业有50多家,资本近1200万元,远远超过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中外历史纲要(上)》P109导语
结合史料思考: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1. 政治上: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这个问题,还从来没有如此严重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豆剖瓜分的危险,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2.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 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序幕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签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建议。
“公车上书”是“士人”首次作为政治力量推行的爱国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公车上书的情景
(三)百日维新
1.时间:
2.标志: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共计103天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一、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二、政治方面: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三、经济方面: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四、军事方面:按照西法训练新式军队。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明定国是》诏书
(思想上)传播了新思想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军事: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序幕:1895年 公车上书
(三)百日维新
4.结果: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1)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
壹:戊戌维新变法
(四)评价
嗣后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实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结合史料思考:戊戌维新变法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固守“中体西用”,没有彻底改革,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皇帝没有实权
脱离群众,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准备不充分,组织不严密
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西方漫画中的慈禧与光绪
(四)评价
积极意义
1.(思想上)传播了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军事上: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5.改革社会风气: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失败原因:
1.固守“中体西用”,没有彻底改革,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2.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3.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4.没有严密的组织,准备不充分
5. 皇帝没有实权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课本P110学习之窗:史料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则史
料的史料价值。
1.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C
2.(2021·全国)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C
19世纪九十年代,康有为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倡导平民变法 B.主张托古改制
C.欠缺变法意志 D.支持预备立宪
B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背景:
(1)甲午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直接原因;民间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 (如何评价?)
3、清政府态度:先抚后剿 招抚,控制利用
中外联合镇压
4、性质:农民阶级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5、评价: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材料三:
他们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
积极:反帝爱国倾向,不畏强暴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延缓了中国殖民化进程。
消极:
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②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材料三: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合作探究: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贰: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被镇压时间轴
19世纪末
开始兴起(山东),
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发展
运动转向直隶地区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爱国性:
“扶清”利于争取官军反帝;
“灭洋”利于动员群众反帝。
落后性:
“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
“灭洋”盲目排外色彩。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先抚后剿
招抚
(与帝国主义一起)镇压
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贰:义和团运动
(三)评价
思考:如何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结合义和团的阶级与口号)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当时起了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瓜分中国的作用,它又成为在此以后中国人民的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先驱。
——摘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积极:反帝爱国倾向,不畏强暴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延缓了中国殖民化进程
消极:
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②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3、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 B.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C.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D.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
C
4、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彼(洋人)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
D
(一)原因与过程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6月21日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退回天津。
1900年6月10日
廊坊大捷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中旬
天津保卫战
7月14日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至西安。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和李鸿章与列强议和。
8月中旬
英印军队护送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瓦德西元帅进入北京紫禁城午门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7.21日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二)东南互保
思考:“东南互保”说明什么问题?
东南互保示意图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中外历史纲要(上)》P114学习拓展
影响:①使东南免遭战火,为国家保存实力;②妥协投降,削弱抵抗侵略的力量;③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削弱中央集权,地方实力派大臣政治上的独立性,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观点一:“东南互保”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观点二:在当时条件下,“东南互保”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的作用
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
以皇权和满族贵族为中心的清朝统治结构开始瓦解,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督抚权力变大(湘淮系)
1861年洋务运动
督抚财政权进一步加强
1900年东南互保
中央权力式微,地方权力扩张
1911武昌起义
各省独立,地方军阀化,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晚清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消长: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
1.签订: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2.内容: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赔款 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
划界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驻军 拆除大沽至北京至海通道所有炮台,各国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12个重要地区
双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华制华)
加重人民负担,加速经济的衰退(财政困顿)
成为“国中之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大本营)
破坏主权完整,统治腹地置于列强军事控制下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评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年12月,法国《小巴黎人报》上刊登的漫画,慈禧以菩萨的形象示人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慈禧像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3.评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年12月,法国《小巴黎人报》上刊登的漫画,慈禧以菩萨的形象示人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慈禧像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辛丑条约》签订后十年,清政府就灭亡了,这一条约和加速清政府灭亡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说法:
1、《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民心尽失;
2、 《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各地反清革命运动高涨,最终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3、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结果反而葬送了清朝的统治……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贸易合法化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 英、法、美、俄 日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西荷比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梳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归纳概括: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同步P69破坏性和建设性
课堂总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背景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结果:失败
【探究】失败原因、进步意义
背景
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评价
原因
经过
影响
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条约的影响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1.政治上,2.经济上,3.思想上
1.时间,2.内容,3.标志,4.结果
根本、直接
1.积极,2.消极
1.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过程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表1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口号 解读
冲决俗学之网罗 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
冲决伦常之网罗 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
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 哲学启蒙
C
2.孙中山说:“当外国人劫掠了京城,亵渎了神明,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了。”据此判断,他认为造成“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的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C
3.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A.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 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 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 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D
素养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唯物史观 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时空观念 认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
历史解释 认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家国情怀 认识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