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离岸风影响
温故知新
①由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干燥不利于降水,加剧干旱气候;
②沿岸多上升流,形成渔场;
③上升流为寒流,加剧干旱气候。
向岸风影响:由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湿润利于降水,利于湿润气候形成。
温故知新
(2)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水循环示意图
温故知新: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水循环的类型:
①海上内循环
②海陆间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水的运动
4.3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理解海-气直接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的影响。
3、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根据图中的变化总结厄尔尼诺对大陆东西两岸的影响,总结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表现及影响。
0 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0°
23°26′S
60°W
①由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干燥不利于降水,加剧干旱气候;
离岸风影响
温故知新
②沿岸多上升流,形成渔场;
③上升流为寒流,加剧干旱气候。
气候异常与秘鲁洪水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1.形式: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水汽凝结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约占87.5%
海洋
大气
蒸发
降水
一、海—气相互作用--水分交换
海水蒸发吸热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
长波辐射
海洋吸收70%
海洋表层存储85%的热量
大气降水
水汽凝结(放热)
潜热输送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一、海—气相互作用--热量交换
第四章 第3节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水分的交换方式 热量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蒸 发 潜热、长波辐射
大气→海洋 降 水 风力使海水运动
一、海—气相互作用:水热交换方式小结
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
蒸发量就越大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与气间的水分交换也相对更活跃。
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Heat exchange between air and sea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例如,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吹拂所形成的
【活动】了解热量平衡的原理
低纬度地区,收入>支出;
在30°N地区,收入=支出,热量收支平衡;高纬度地区,收入<支出。
热量收入
热量支出
400
800
1200
1600
辐射热量【J/(m2·d)】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N
纬度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请同学们描述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思考: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不会。
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海区释放,调节了全球热量平衡。
海洋
大气
蒸发
降水
水热交换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水循环
维持水热平衡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小结
课堂练习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陆的热力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D
大气环流:太阳辐射; 大洋环流:盛行风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度来回移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获得的热量也就不同。
课堂练习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B
大气环流:占67%; 大洋环流:占33%
①实现半球间的输送:洋流作用
③在30°N-60°N之间的输送量最大,盛行西风——大气输送。
课堂练习
图5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题。
3.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B
无法判断
如果受太阳辐射影响,则蒸发量会由南向北递减
假设法:假设选项成立,是否与题目矛盾
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风速、水体表面积等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海洋水/1000km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陆地水/1000km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降水
径流
蒸发
降水
蒸发
径流
458
47
505
505
505
119
72
47
119
119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1. 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505+72=577
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505
降水
119
径流
72
蒸发
单位/1000km3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降水
458
505
降水
119
径流
72
蒸发
单位/1000km3
2. 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降水
458
505
降水
119
径流
72
蒸发
单位/1000km3
3.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蒸发量就会减少(增加),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水量平衡原理
1. 对于全球而言:
蒸发总量=降水总量
全球水量平衡
2. 对于不同地区而言:
蒸发量不一定等于降水量
分为干湿地区
3.对于同一个地区而言:
某段时期内储水量是变化的
变化量=水量收入-支出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降水
458
505
降水
119
径流
72
单位/1000km3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出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4.依据水平衡原理分析,全球海洋的蒸发量约等于( )
A.全球陆地的降水量
B.全球海洋的降水量
C.全球海洋的降水量与陆地入海径流量之和
D.全球海洋的降水量与全球陆地降水量之和
C
【课堂练习】
关键:收支平衡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C
【课堂练习】
关键:收支平衡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A
【课堂练习】
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最不利于留住地表水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B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第四章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从海气相互作用思考长津湖战役低温天气的原因
当年的长津湖到底有多冷,资料显示,11月某日凌晨该部队所在区域气温曾降至-35℃,而-25℃竟成了“常态”,等到了11月份下旬某日清晨气温还曾降至-54℃。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950年长津湖50年一遇的低温天气
赤道
正常年份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西:温度高 东:温度低
沃克环流正常
中东太平洋水温低
西太平洋水温高
正常年份,赤道两侧的信风将太平洋东侧大量的表层暖水输送到西侧,下层海水上涌,同时,秘鲁寒流北上补充,使得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低。
沃克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 ,空气稳定→降水偏 ,气候 .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 ,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 ,气候较 。
1.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2.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
正常年份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低
少
干旱
高
多
湿润
冷海水上泛→
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
鱼类繁盛→
鸟类丰富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现象。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消失(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变小)
时间:圣诞节前后
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圣婴)
异常高温
低温冷海
秘
鲁
基岩
东南信风
难点解疑: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难点解疑: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
难点解疑: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
温暖的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
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低纬东北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温暖海水东侧集聚
大洋东侧上升补偿流减弱
东西两岸气候差异
东涝西旱
描述厄尔尼诺年份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详细过程。
水温东暖西冷
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3)厄尔尼诺形成过程
厄尔尼诺
做笔记P74
【材料】2017年3月,秘鲁遭受2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多个省遭受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泛滥、许多地方泥石流成灾。秘鲁渔场也遭受损失,鱼类死亡减产。
【提示】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减弱,底层营养盐类上泛减少,饵料减少。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水温上升,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导致大量死亡。
秘鲁洪涝灾害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印度尼西亚干旱
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增强,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易发生旱灾和山火。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赤道太平洋东涝西旱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山火
1.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2.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信风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鸟类失去食物来源,大量死亡或迁徙。
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4)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1)西太平洋水温偏 ,对流 ,夏季台风数量 ;
(2)我国冬季风 ,出现 。
(3)我国夏季风 ,雨带盘踞南方,南 北 。
低
减弱
减少
减弱
暖冬
变弱
涝
旱
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4)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3.对我国的影响:
【课堂练习】
A
1.当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
A.秘鲁沿海沙漠繁花似锦
B.智利北部干旱加剧
C.澳大利亚东部洪涝频发
D.印尼东部降水增多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东涝西旱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答:顺时针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答: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旺盛,东岸下沉气流加剧。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答: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而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概念
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增大)
时间:厄尔尼诺之后
拉尼娜现象会对太平洋东西两岸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温度更低
温度高
沃克环流加强
练一练
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升气流加强,沿岸更加湿润。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山火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1.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2.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 鸟类变多。
一、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3)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
2、冬季风增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冷冬)。
3、夏季风变强,雨带移动速度快,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4、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增多。
1、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增强,冬夏季风势力增强。
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知识拓展】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比较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太平洋 水温 大洋东岸
大洋西岸
沃克环流
降水 变化 大洋东岸
大洋西岸
减弱
增强
升高
降低
减弱
增多
减少
增强
减弱
降低
升高
增强
减少
增多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大致相反,
但影响程度及范围较厄尔尼诺现象小。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950年长津湖50年一遇的低温天气
①受盖马高原地势影响,地势高,气温低。
②遭遇蒙古冷高压,东北风裹挟着大量来自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的水汽。东北风势力强劲,降温迅速;受盖马高原地势影响,这些水汽很容易形成暴风雪。
③狭管效应加剧风力,降温迅速。
拉尼娜现象导致冬季风加强,加剧寒冷。
厄尔尼诺
发生的时间地点
形成过程
区域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热量交换
水分交换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全球
水热
平衡
途径
发生的时间地点
区域影响
相反
拉尼娜
课堂小结
1.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有害无利。( )
2.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
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少的海域是 (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
×
C
练一练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练一练
4.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南美洲西部沿岸洋流势力减弱
B.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
5.若“沃克环流”减弱,下列气候变化中,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是( )
A.降水减少
B.气温急剧上升
C.风暴天气明显增多
D.降水季节变化更加显著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练一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