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5 20: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涨价(zhǎng) 侍候(cì) 哄笑(hōng) 斩钉截铁(zhǎn)
B.惩罚(chěng) 皲裂(cūn) 矜持(jīn) 锲而不舍(qiè)
C.歼灭(jiān) 挨揍(āi) 相干(gān) 枯燥无味(zào)
D.店铺(pù) 隐瞒(mán) 乖觉(jué) 光彩熠熠(y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哆嗦 格局 潇洒 勃然大怒
B.气慨 秉公 矜持 全力以赴
C.检点 宛惜 名伶 枯燥无味
D.饱嗝 热衷 服辨 暗无光泽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校园在安全方面不再出现问题,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个别网站存在着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等服务。
C.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
D.不管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奋斗的决心仍十分坚定。[]
4.名著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朱赫来一边想事情,一边把短烟斗从嘴里抽出来,小心地用手指按一按里面的烟灰。烟斗灭了。
……
省党委的会议已经开了将近两个钟头。那秃头的家伙是铁路林木委员会的主席。
他用敏捷的手指头翻弄着一叠文件,高谈阔论地说:“……大家看,就是这些客观原因使得省委和铁路管理局的决议不可能实现。我再说一遍,甚至再过一个月,我们也还是不能供应比四百立方米更多的木材……”
本段文字节选自长篇小说《 》的第二部第2章。此章节写的是叛乱平息后,朱赫来等人此时不得不面对的另一种艰难处境:
5.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漫画的含义。(3分)
(2)给这幅漫画拟个标题。(2分)
6.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如果没有抓住机遇,相当于这个机遇并不在,悔没有用。
①谚语说,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②另外,谁知道当年没抓住的机遇是祸是福呢? ③有用的是,机遇变身再来时抓住他。 ④沉实笃定的人,对什么事都不悔。 ⑤没有天天遇到机遇的人,也没有一辈子遇不到机遇的人。
A.③①⑤②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①⑤④② D.⑤③①④②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孔乙己》的选文,回答问题。(11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选文中写“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8.选文以乐写悲,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9.孔乙己到了如此穷困不堪的地步,掌柜仍然催要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道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冰河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嘴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我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
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讶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走进了军校的大门。独在异乡生活,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助我度过每一次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我已经军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河上的“母亲桥”也已经被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0.第3段中,母亲为“我”烤棉裤时,为什么“始终一言不发”?第5段中,“我”为什
么“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2分)
11.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12.请你谈谈对题目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军人之家
巴利斯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她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医生带着维拉走进病房,指向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子,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地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之后,上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眼,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这封信人们确认了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但她没有屈服,她悉心照料着他,盼着他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了什么:“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人牺牲了,另一个人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泪,开心得像个大孩子,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地点了点头,巴都林接着兴奋地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选自《新故事》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3.为使“伤员不是维拉的丈夫”这一情节合乎情理,作者在小说中埋下了伏笔,请你找出来。(5分)
14.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5分)
15.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只选一个)(5分)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卡耐基说过:“一种性格一种命运。”因而有了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也因其身上具有太多的迂腐,太多的惰性,终究是逃不了悲惨的命运。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结局。
请你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一下孔乙己的结局。不少于600字。
[]
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D(A.cì—shì。B.chěng—chéng,cūn—jūn。C.āi—ái。)
2.A(B.慨—概。C.宛—惋。D.辨—辩。)
3.A(B.宾语残缺,可以在句末增加宾语“的问题”或“的现象”。C.第二句主谓搭配不当,压缩句子后原句的主要成分是“一生创作小说”, “一生”与“创作”不搭配,应删去“的”或将“的一生”改为“在一生中”。D.关联词不当,“不管”表假设条件关系,常与“都”连用,此句中的关联词应该用表示让步关系的词语,可将“不管”改为“尽管”或“虽然”。)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铁路运输基本瘫痪,木材和粮食运不进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历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斗烽火、建设场景、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价值。保尔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天真顽皮,富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在地下党员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奋不顾身地从匪兵手下救出朱赫来,自己却因此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未吐露只言片语。他上前线后奋勇作战,数次立功,数次受伤,最后不得不因右眼失明离开前线。在地方上,保尔继续奋战在建设第一线,不顾伤病,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在天寒地冻的筑路工地上,保尔与共青团员们一起与寒冷、饥饿、疾病和匪帮的偷袭作斗争。即使双脚冻坏,发高烧,仍然不下火线,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因身患伤寒差一点身亡。在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之后,保尔考虑的不是自己生命的长短,而是如何尽快重返战斗岗位。他终于找到了以笔代刀的战斗途径,实现了日夜盼望的重新归队的理想。)
5.(1)科学的早期教育能起到积极“助跑”作用,但是,如果落入“过分宠爱、拔苗助长、过多管制、照着书本管孩子、望子成龙、过度约束、把智力当作第一位”这些陷阱,难免会伤到孩子,年轻的家长要提高警惕。(漫画中的年轻妈妈,面对女儿的成长之路,不禁惊叹道“早期教育还有这么多温柔‘陷阱’”。根据漫画中的人物、文字,联系社会现实组织语言即可。)(2)示例:危险的误区
6.A(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语段是围绕“悔没有用”展开议论的,可用排除法。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与“悔没有用”衔接最密切的是③,这样就排除了B、D两项。)
7. 表明天气很冷;衬托(反衬)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暗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表现孔乙己的作用来分析。)
8.以乐写悲,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选文中,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人们对他除了嘲笑、挖苦外,没有任何同情,足见当时社会的冷酷、悲凉。)
9.说明了掌柜只看重钱,对孔乙己的死活置之不理,表明了人情的冷漠。(答题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0.母亲为孩子受罪感到内心悲痛,所以“始终一言不发”。“我”被母亲沉默的爱所震撼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要抓住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来回答。)
11.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母爱的永恒和伟大。(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2.表层含义是指“母亲”搭建的“石桥”,深层含义是指母亲对孩子深沉而无言的爱,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付出的希望和奉献。(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进而理解文章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3.①双眼已无眼珠,脸上有白而大的伤痕,脸已破相,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无法辨认。②临时不能说话。③身上没有证件,仅凭一封给妻子的信确认了他的身份。(文章的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或者作者在前文有意识为后文提供的一个让读者注意并引起兴趣的信息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幕景致,一个眼神,一个物件等,在后文对这个信息有所照应的一种技法叫做伏笔。)
14.①烘托人物心情。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心情都非常兴奋。②预示事态发展。伤员会得到很好的医治,三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③“阳光”“艳阳”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体现人物心情,突出人物性格;④加强抒情韵味。要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15.妻子维拉:①热爱丈夫,意志坚强。“丈夫”严重残疾,战争夺去幸福,但她没有屈服。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伤员虽不是丈夫,她仍然坚决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丈夫巴都林:①热爱妻子,牵挂家庭。执行任务前想办法把信传回家。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毅然决然地要受伤的战友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16.写作指导:续写时,首先要符合小说的特点,情节要相对完整,力求有波澜;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原文保持连续性;想象要合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考虑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力求有创意;要有明确的中心,应与原文保持一致;最好有积极生动的描写,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
从话题出发,联系熟悉的原作,不但要熟悉原作的故事情节,还要了解原故事的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新编的故事在内容上牵强附会,在知识上张冠李戴。在尊重原作故事、人物关系和人物基本性格的基础上开拓话题,给人以良好的启示。这就要结合原作给出一个明确的立意。这个立意,既要符合原文精神,又要有启示性,给人以良好的教育或者启示,或是批判现实中的假恶丑,或是颂扬现实中的真善美,或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
例文:
《孔乙己》续写
碗里的酒已经喝光了,任凭孔乙己再晃也晃不出来了。他沮丧地坐着蒲垫,撑着两只手离开了……
他很无助,两只手吃力地向前爬着,周围的人见到了他总是报以一阵嬉笑,他的双眼黯淡极了,一片灰蒙蒙的。他在试图找一个能栖身的地方,不求舒适,只求能容身……
穿大街,过小巷,鲁镇那么大,却没有一块地方能为他遮风挡雨。他的手再也无法挪动了,他靠在墙角,无奈地望着天际……
天色暗下来了,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已是万家灯火时,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
大街上空荡荡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一种深蓝色的无名恐怖从他心底涌出来,他惊恐地朝四周望去,可什么也看不到。他似乎意识到了死神即将降临,但他不愿意就这么走了,因为他还没有捞到什么功名。也正是这个心愿一直支撑着他。
对面的雕花窗户透出点点烛光,闪闪烁烁。他内心的恐怖稍微收敛了一些,望着烛光,他很温暖。他望着烛光出神,似乎看到了什么。在冥冥中,孔乙己又一次走入考场,也许是幸运女神开始垂青于他,他又中了举人。现在他“名也香,姓也香”,平日里取笑他、凌辱他的酒客们对他总是毕恭毕敬;酒店老板反应最快,现要改口称“孔举人”了。又过了三年,正值殿试,丁举人送来几百两银子给孔乙己,作为上京之用。孔乙己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夺下“状元宝座”。于是张三、李四都来为孔乙己锦上添花……
然而,这只是幻想,是身穿官袍的“上大人孔乙己”还是腰缠万贯的“巨贾孔乙己”?不知道。只知道他对着烛光一直微笑着,就像对小孩子一样,那么慈祥、那么和蔼,还荡着一缕幸福……
第二天大早,人们出来时才发现,鲁镇披上了银装。凡是雪花能够到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染成了白色。孔乙己就在这无瑕的雪白中安静地睡着了,嘴上还带着一丝微笑……
【点评】文章设想孔乙己断腿以后的凄惨景况,语言生动形象,颇富表现力;尤其是他临死之前尚念念不忘考取功名这一情节的设计非常合理,更增添了一层讽刺和心酸,可见小作者对原文精神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另外,文中景物的描写也很生动,可以看出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非常强的。第三段,基调阴冷灰暗,暗合孔乙己凄惨的处境。第六段,想象设计合理。结尾处有些像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觉。这些都是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