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七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自省(xǐ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舞雩 (yú)
B.寝衽(rèn) 庖丁(páo) 杖殴(ōu) 相马(xiànɡ)
C.订鬼(dìnɡ) 食马者(sì) 粟(sù) 韶乐(sháo)
D.骈死(pián) 所恶(wù) 槽枥(lì) 冠者(ɡuān)
2.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或泄于口(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4.下列文学常识连线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孟子——战国——儒家
B.《马说》——韩愈——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
C.《订鬼》——王充——《论衡》——唯心主义
D.杜甫——少陵野老——诗圣——“三吏”“三别”
5.按要求填空。(6分)
(1)在《<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它是_________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作者借用流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6.语言运用。(8分)
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某学校开展以“走近诗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1)学校文学爱好者准备成立一个诗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请你参照示例的形式,为他们拟个社名,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社名:浅草
理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别小看了自己,大地正由小草来装点。
你所拟的文学社名: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向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鲁肃简不欺君
鲁肃简公宗道①,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②,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③。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④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
真宗问曰:“何故私入酒家 ”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晚年每为章献明肃太后⑤言群臣可大用者数人,公其一也。其后章献皆用之。
【注】①鲁肃简公宗道:鲁宗道,谥号肃简。 ②东宫:太子住的地方。
③谕德: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 ④中使:宫廷使者,指宦官。 ⑤章献明肃太后:宋真宗的皇后,真宗死后,以太后临朝,后归政仁宗,谥号章献明肃。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 归:回家
B.中使嗟叹而去 去:回去
C.使者具如公对 具:详细
D.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 适:恰逢,恰巧遇到
12.“中使嗟叹而去”,结合文章分析,中使“嗟叹”什么?(3分)
1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宗道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带上灵魂去旅行
①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①。于是,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在夏虫短暂的生涯中,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把时间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终于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瑕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
②旅行,首先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你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依我片面的经验,旅行的要紧物件有三种。
③第一, a 。人们常常以为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钱,其实,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辆车,驱动我们前行的汽油,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这个道理极其简单,你的时间消耗完了,你任何事都干不成了,还奢谈什么呢?
④第二, b 。忧愁是旅行的致命杀手,人无远虑,乃可出行。最常见的忧愁来自这样的思维:把旅游的钱省下来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缕菜,过多长时间丰衣足食的家常日子。可你要明白,身体的生理机能满足之后,就不必一味地再纠结于脏腑。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就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径中度过。
⑤第三,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当下身体不错,就可以出发,抬腿走就是,不必终日琢磨以后心力衰竭的呕血和罹患癌症的剧痛。若我以后真是得了多少万人民币也医不好的重症,从容赴死就是了,临死前想想自己身手矫健耳聪目明时,也曾有过一番随心所欲的游历,奄奄一息时的情绪,也许是自豪。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在这之前,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去看看这四野无序的大地,去会一会英辈们残留下来的伟绩和废墟。
⑥终于决定迈开脚步了,很多人有个习惯,出远门之前,先拿出纸笔,把自己要带的东西都一一列出,比如到寒带,你要带上皮手套雪地靴,到热带,你要带上防晒霜太阳镜。这些都十分必要。可有一样东西,无论你到哪里,都不可须臾离开。那就是——你可记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⑦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灵魂似乎是个身负重担或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我觉得此说最有意义的部分,是证明在旅行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同步的,是分离分裂的。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
⑧好的旅行应该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旅行让我知道在我之前活过的那些人,他们可曾想到过什么做过什么。旅行也让我知道,在我没有降生的那些岁月,大自然盛大的恩典和严酷的惩罚。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旅行中我也知晓了死亡原不必悲伤,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另外的方式循环往复。
⑨凡此种种,都不是单纯的身体移动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只能留给旅行中的灵魂来做完功课。出发时,悄声提醒,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你的灵魂。它轻到没有一丝分量,也不占一寸地方,但重要性远胜过GPS。饥饿时是你的面包,危机时助你涉险过关。你欢歌笑语时,它也无声扮出欢颜。你捶足顿胸时,它也滴泪悲愤……灵魂就算不能像烛火一样照耀我们的行程,起码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后面,不离不弃,不能干三天停一天地磨洋工。否则,我们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壳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
【注】①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笃,局限,限制。
14.文段①中作者把人比作“井底之蛙”和“夏虫”,指出了人在 和 两方面的局限,提出了“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的观点。(2分)
15.读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在文段空白处填写上合适的内容。(2分)
a. b.
16.文段⑧中作者说“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请概括回答作者这样说的原因。(2分)
17.请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加点句子的理解。(2分)
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就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径中度过。
18.品析下面句子。(2分)
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
19.通读全文,说说你认为“带上灵魂去旅行”是一种怎样的旅行。(3分)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去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除诗歌外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2)书写规范工整。
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七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D(“冠”应读“ɡuàn”。)
2.B(A项中“莫”通“暮”。C项中“得”通“德”。D项中“案”通“按”。)
3.(1)料想 (2)天性,天良 (3)显露 (4)有时
4.D(A项应为“孔子”;B项韩愈是“唐朝”;C项应为“唯物主义”。)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1)新叶 理由: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叶是生命力,是新生 水滴 理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滴具有坚韧、执着和富于进取、不畏艰辛的精神 (2)示例:①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②友情很宽容,它能让别人容得下你的许多缺点;它又很脆弱,往往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彻底破裂。
7.BD(B项都是“做”的意思;D项都是“从前的”的意思。)
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接受它。[句(1)中“得兼”,理解为“兼得”;句(2)中“得”通“德”,意思为“感激”。]
9.示例: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公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观点,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伤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答题时应在理解“珍爱生命”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为何不足取,既然如此,应该如何“为”。)
10.示例: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该题考查针对文章的观点补充用以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对这样的题目一定要看清楚应举什么样的例子,针对这样的题目,先明确本段观点,运用正面事例支撑观点,可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也可从课外选择名人事例,要有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运用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语言要简明流畅,内容要与上文衔接恰当,前后贯通。能证明“舍生取义”的论据非常多,如:苏武牧羊,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戊戌六君子舍身求法,杀身成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
11.B(去:离开。)
12.中使“嗟叹”鲁宗道宁愿受责罚,也要说真话,在官场上保持着少有的诚实、正派。(联系关键句“中使曰: ‘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来回答。)
13.鲁宗道是一个诚实正直,安贫乐道的人。(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他人或他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宗道谥号肃简,为人忠厚老实。仁宗住在东宫,鲁肃简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肆,酒在京师很出名,鲁肃简常常换掉服装在那里饮酒。
一天真宗紧急召见鲁肃简,有事将询问他。使者前来而他不在,一段时间后鲁肃简从仁和酒肆饮酒回来,使者跟他商量说:“皇上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希望(您)告诉我(一个借口),凭借(这个借口)(我们给皇上回话时)不会出现差异。”鲁肃简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你会遭责罚的。”鲁肃简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臣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着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全都像鲁肃简说的那样对答。
真宗问鲁肃简说:“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鲁肃简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顾客去那里好像回自己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然而臣已经换掉衣服,也没有认得我的人。”真宗笑着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弹劾。”然而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晚年每次对章献明肃太后说群臣中可重用的几个人,他也在其中。之后章献太后都任用他。
14.空间(地理) 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也都是可怜的夏虫”,其中“这个意义”就是前文所说“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很明显点明了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缺陷,需要用旅行来补充。)
15.a.要有时间 b.不能有忧愁(所要插入的这两句话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根据该句所在文段的大意知道,旅行需要有时间,它是旅行的保障;旅行还不能有忧愁,它是旅行的杀手。)
16.因为在旅行中作者感受到了天地、宇宙、自然的阔大,人的渺小。(“旅行的本质是学习”,既然是学习,就是学习我们所不了解的,不知道的;同时,通过旅行,我知道了“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所以,作为人来说,是没有理由骄傲的。)
17.提示:围绕“终生为满足温饱需求而奔波”回答即可。(这句话说得很形象,用具体的“肚子”来代指“温饱问题”,形象地指出了好多人终生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忧愁,从而泯灭了出去旅游的想法,有些可悲。)
18.示例: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生命的渺小、脆弱、美丽。(句子运用了比喻,把“生命”比喻成“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生命比之宇宙,只有渺小,生命又如睡莲,一样美丽娇人。)
19.在旅行的过程中,要去学习、思考、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有意义的旅行应该是一次摆脱现实生活进入另外一种生活空间的模式,带有功利性质的目的不是有意义的旅行。有意义的旅行必须忘却现实的生活,放下任何工作与学习的杂念,带着灵魂上路,在旅行中学习、思考、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
20.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影响。审清题目,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还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 “文体除诗歌外自选”,不是不要求文体,而是在表达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你的论证思路如何展开,能够鲜明地亮出你的观点,正文部分围绕这种声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切忌空发议论。立意可以由小到大,由有到无,由实到虚。
例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
有这样一种声音,能与人心灵产生共振,迸发出愉悦而富有节奏的旋律。它的名字叫天籁。
听,鸟兽虫鱼正自我陶醉在洗尽尘滓、悠然自得的另类交响乐曲中。“独乐乐,与人乐乐”是这些可爱的主唱主奏共奉的精神原则,故才会把鸟儿曲折离奇的高调、森林之王振聋发聩甚至撕心裂肺的怒吼,水中美丽的鱼群窃窃私语的波音杂烩在大自然的山清水秀之中,使大自然的音乐是那么紧凑又不失雄壮,丰富又含个性。当你独处在这种被生命的声音簇拥着的温暖的境界,你会忘却不属于清秀、恬淡、悠然的其他一切世俗,因为鸟儿是你的心理医生,野兽是你的心理导师,鱼儿是你的知心朋友,它们会把你带进它们的旋律之中。
听,风在大自然中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尤其当秋高气爽之时,如果没有与众不同、身轻如燕的秋风在落叶纷飞、金黄盈余的树木之间、河水山川之间川流不息,及时播下秋色的讯息,那么这秋是不纯的。而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暖意袭来,风便化作一支催眠曲,柳条听了,暖洋洋地随她起舞,沐浴在春风的惬意之中。风与树枝的合唱,简直是珠联璧合,感染着周围的生机。
听,水是自然界最有灵气的,她同样在美丽的衬托下谱写一段又一段宛如音乐大师在自然里永不停息的奏乐。听,海哭的声音……水用澎湃、用力量诉说着她的哀愁;走在林荫小道,不时有潺潺的溪水流淌的声音,是那么轻快、悠然自得、清凉无比;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把朦胧的音符刻在了大地与万物之上。她们组合交织在一起,浪漫涌向万物,美!
想让最美的旋律荡漾在你的耳边吗?想让最清的声音涌入心扉吗?想让最原始的乐章谱写在你的身边吗?感受大自然,用心去享受吧。
有这样一种声音,能与人心灵产生共振,迸发出愉悦而富有节奏的旋律。它的名字叫天籁。
【点评】结构明晰,主体均以“听”字领起。开篇亮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快。主体选取“鸟兽虫鱼”“风”“水”的声音来论证观点,注意了角度的多面性。无论是描摹自然界各类声音,还是抒发自己的感受,都很自然真切,且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