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
本套试题共150分,其中选择题30分,主观题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文件等。狭义的数字阅读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进行文学作品的在线或离线阅读,阅读内容仅包含网络文学与出版物的电子版。
政府对数字阅读地位给予了肯定与追认,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引导,逐渐强化渠道和内容的监管力度,持续完善数字阅读行业政策,扶持产业向良性发展。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上升至国家级规划,连续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阅读相关产业的重视态度和推动决心。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稳健,娱乐消费相应提升,精神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伴随“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行,新经济形式下将维持互联网内容市场高增速发展状态。数字阅读产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典型代表,面临居民文娱消费升级风口,在政府倡导的振兴文化产业浪潮中拥有巨大潜力和发展机遇。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55.8%,互联网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网络大潮下,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阅读率连续数年持续上升,并已然超过纸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主流方式。国家信息化建设脚步加快,网络产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同时前沿科技探索,如AR/VR、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进步,有利于推动阅读形式、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的升级。
(摘编自艾瑞咨询《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经达到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产业发展方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4~18岁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园类题材,且呈现高时长、高频率的阅读习惯;25~30岁的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内容,人均年阅读量13.22本,超过数字阅读用户的平均水平。付费意愿上,数字阅读用户的版权意识基本建立,付费意愿连年提升,2018年达到66.4%。作者与内容方面,作者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专业作者培训班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创作者的写作水平,带动精品内容涌现。数据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题材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生活、职场商战类的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
在产业创新方面,以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以及线上线下打通的纸电融合等模式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挖掘出产业内生动能。
专家认为,随着技术升级,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未来,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伴随新兴技术发展,智能接收设备类型逐渐丰富,将会出现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摘编自《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和《5G:打开数字阅读大市场》)
材料三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风生水起,成为不少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这些年来,关于数字阅读的讨论一直很多,但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否定数字阅读的存在,很少有人会认为数字阅读毫无用处。就拿一直热议的浅阅读和深阅读来说,很难说读书就是深读,也很难说数字阅读就必然等同于浅阅读。
单从数据来看,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其实已经不能算少了。但人均12.4本的数字阅读量,确实模糊了很多问题。且不说具体阅读的方式,是精读还是粗读,是有思考的阅读还是浮光掠影的阅读,就说阅读的内容,就很值得细细推敲。虽然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但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以让人乐观。当下电子阅读中,网络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当然,随着这些年来对内容生产的重视,网络小说的质量正在提升,但也很难说达到了要求。而在一些角落里,大量的阅读内容还存在着不健康的一面。这样的电子阅读,即便数字再多,又有多大意义?阅读的所有美好意义,其实都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的。消遣式、娱乐式阅读也无不可,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一些不健康和漏洞百出的内容,走马观花地阅读一百本,可能还不如精读一本有质量的书有价值。
(摘编自《数字阅读不能只重视阅读数字》)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阅读包含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两层含义,我们平时所说的网络小说,是指阅读对象的数字化。
B.数字阅读,其阅读方式的数字化是指阅读的载体、终端是电脑、手机等带屏幕显示器的电子仪器。
C.数字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文件等就属于广义的数字阅读。
D.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在线阅读或收听网络文学和出版物的电子版,属于狭义的数字阅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14~18岁人群的题材偏好不同,25~30岁的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题材,这表明数字阅读用户的内容偏好与年龄有关。
B.虽然关于数字阅读的讨论一直很多,但很少有人去否认数字阅读的作用,阅读的效果并非由阅读方式决定。
C.虽然2018年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但从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上看,广大数字阅读用户的阅读质量是参差不齐的。
D.浮光掠影式的粗读,或者阅读的内容不健康,会使阅读价值的美好意义无法充分体现,相较于阅读的数量,质量更重要。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年增长率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5年之后逐渐趋于缓和。
B.2011年到2017年间,随着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的增长,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也不断攀升,屡创新高。
C.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增长率起伏很大,增长率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超过16个百分点。
D.2011年至2013年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及增长率均大幅增长,但2013至2015年间两项指标均大幅下降。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数字阅读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
5.如何促进数字阅读产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走向北方/邹荻帆
穿过了滴绿的树林
与淡墨水的远山,
赭石色的大路上,
我们以沉重的脚步
走向北方。
北方是广阔的,
那些线条模糊的地方
我们走近了,
更想望着
那更远的
蒙在白云下
爬上青苔的古城,
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
每天,
我们跋涉在
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
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
贴在背上的
是湿答答的汗衣,
沙子钻破了草履呵,
一天天
我们底脚掌磨得更粗粝了,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
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
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
晚间,
我们投落在
墙壁霉湿的屋子里,
围着跳跃的烛光,
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
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
“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
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
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
它们底主人走了,
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
烛火跳跃着,
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
祖国呵,
我们为着争求您底自由与光明,
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
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
烛火以微弱的光
剪破了黑暗
我们微弱的力量
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
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
烛火跳跃着,
我们以红色的笔
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
在明天啊,
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
1938年7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
B.“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坚决。
C.诗歌三、四两节概括地叙述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
D.“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运用拟人手法,营造了寂廖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
B.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跳跃的心,烛光代表光明,黑暗象征沦陷,星火燎原代表全民抗战。
C.“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
D.整首诗的格调是先抑后扬,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正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
8.“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4分)
9.诗歌用“走向北方”做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货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官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无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选编自《宋史·张士逊传》)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土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土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借贷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便利。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官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土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大雨,土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4分)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4分)
14.土逊称道皇帝:“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日田家/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乌龙:古代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庆祝元日时,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管彼此祝福健康长寿,暗含了诗人对此的欣赏。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 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______, 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________,“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__……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总体而言,虫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虫给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可谓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虫和植物的关系却是第二类——①_____________。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存在792000种昆虫,这些昆虫中,大约45%以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植食昆虫,以下简称昆虫。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是共进化理论。有化石证据表明,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行为最早发生在大约3.5亿年前。那么,②_____________?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最初由Ehrlich和Raven在研究粉蝶与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关系时提出。简要说来就是,植物通过进化,③_____________,保护了自身;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成对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昆虫食性的专化、形成动植物生态关系多样性。
21.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解析:“收听网络文学”不属于狭义的数字阅读,由材料一“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文件等”可知,收听的网络文学是有声读物,应属于广义的数字阅读。
答案:D
2.解析:“但从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上看,广大数字阅读用户的阅读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只是“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以让人乐观”。
答案:C
3.解析:“但2013至2015年间两项指标均大幅下降”分析错误,由材料二图二可知,2013至2015年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是上升的。
答案:D
4.解析:材料一第二段分别从国家政策的支持、文娱消费的升级、网络普及的稳步推进以及网络技术的改善四个方面阐释了我国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原因,根据这四个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①国家政策倾斜,助力数字阅读发展提速。②文娱消费升级,催生数字阅读发展。③网络普及稳步推进,数字阅读蔚然成风。④网络改善,技术更迭,推动数字阅读产业升级。
5.解析:作答此题,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可知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和材料四。材料二分别从产业发展、作者与内容、产业创新三个方面介绍了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答题时可从这三个方面概括促进数字阅读产业健康发展的方法。如产业发展方面,材料二谈及了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并对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可得出要扩大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细化数字阅读用户。此外,材料四讨论了人们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存在阅读内容不容乐观的情况,据此可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得出要催生更多精品数字阅读内容。
答案:产业发展方面:①扩大数字阅读市场规模;②细化数字阅读用户。作者与内容方面:①催生更多精品数字阅读内容;②拓宽数字阅读题材。产业创新方面:①应用前沿科学技术;②促进媒体及纸电融合。
6.A 【解题思路】“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错,由“滴绿的树林”“淡墨水的远山”“赭石色的大路”“线条模糊的地方”等可知,在诗人笔下,北方的大地美丽如画,富有层次感。
7.C【解题思路】“余韵悠长”错,诗歌结尾干脆有力,表达了诗人的决心。
8.我们要走遍祖先开辟的每一寸土地,这每一寸土地我们都不会放弃;表达了诗人对保卫祖国河山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解题思路】“吻合”的意思是完全符合,结合题干所提及的诗句可知,诗人通过“吻合”一词体现了要循着祖先的足迹,走遍他们开辟的疆土的想法,表达了每一寸疆土都不会放弃的信念与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9.①统领全诗。全诗紧紧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②“北方”指代抗战前线,“走向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③用四字短语做标题,短促有力,有利于抒发情感。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标题的好处,可从标题与诗歌内容的关系、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切入。
10.D【解题思路】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是“这一年发生旱灾煌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中,“册免”是“免除赋税”的意思,意思紧承前句,不可断开,排除A、B项;“及帝自损尊号”中,“尊号”是“损”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项。
11.C【解题思路】C项,““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错误,“左迁”是降职。
12.B【解题思路】B项,“张士逊…公私兼顾”错误,“公私兼顾”用于张士逊不得当,文中没有体现张士逊为个人私事提供方便的地方。
13.(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
(2)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解题思路】本题要注意以下点:(1)“寻”,不久;“廷”,通“庭”,院子;“须”,等到;“去”,离开。(2)“不肖”,不成才;“知”,了解;“状”,情况;“此独不肖子为之”,判断句。
14.放宫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献宫女而推却。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这是士逊对皇帝的称赞,应从皇帝所做的事来归纳,主要从皇帝说的话中概括:“肤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李女者,朕却而弗受”,意思是“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她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年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谢士逊前去治理郪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士逊撤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后,官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逸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煌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上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她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士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张士逊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它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15.A【解题思路】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庆祝元日时的情形,“元日”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间。
16.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官别”,读书人因做官而去乡别亲,多么可笑。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诗人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诗题点明这首诗围绕农家过元日这一生活事件展开,而且前三联也都是围绕着“元日”和“田家”进行描写,从中不难看出节日里人们的喜悦之情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
诗歌的最后两句,通过嘲笑读书人为了做官离乡别亲,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以看出诗人对官游生活的厌倦以及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之情。
(三)17.默写的答案:
1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答案】1.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风驰电掣
19. 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20.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事业”,以“汗水”来比“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
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21.D
22.①单纯的取食行为 ②什么是共进化理论呢 ③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
23略
【解析】18第一空,“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强调“要求极高”。结合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第二空,“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第三空,“风驰电掣”,形容速度飞快。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速度,应使用“风驰电掣”。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精神”。第二处语病,“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
20.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回顾“比兴”这一手法,把握其构成,然后结合画线句具体分析。“比兴”由“比”和“兴”组成。“比”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就画线句来看,“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放,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展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
21.文中画线句冒号用法为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A.用在“说”后边,引出说话的内容。B.表总结上文。C. 表解释说明。
D.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故选D。
22.第一空,根据下文“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本空应填与“互利互惠”相对的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故填“单纯的取食行为”;第二空,本空应与下文“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构成设问关系,根据上文“这就是共进化理论。……那么”可知,此处应填“什么是共进化理论呢”相似的句子;第三空,根据下文“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可知,此处应填植物通过进化产生了次生代谢物,故应填“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
23.【审题】
本题型为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命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语料来看,题目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话。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
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出以下内容:比如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
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细节描写”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
本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设置一定的情节起伏或矛盾冲突。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4)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参考立意】
(1)人格健全,才是成熟的模样。
(2)精神高尚,才是成熟的模样。
(3)思想丰富,才是成熟的模样。
例文: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
自初中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声,房门被摔上,整个房间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
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也能勉强,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
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
班主任在班级发布周末义工的招聘,最初的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
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更为有力的一丝刺痛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巨婴’。在‘我’之外,能够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
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
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