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工、厂”等5个生字,会写“工、厂”2个字。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职业,积累有关词语。
2.拓展积累6组熟字构成的新词。
3.学习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句新年祝福的话,表达对亲友的祝福。
4.了解汉字“先中间后两边”和“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风》,初步了解意思,想象画面。
2.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感受童谣诵读的乐趣,初步了解过年习俗。
教学准备
新年贺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爸爸妈妈是什么职业,在哪里工作吗?
预设:
①我妈妈是医生,她在医院工作。
②我爸爸是警察,他在公安局工作。
师: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预设:
①我长大了想当老师。
②我长大了想当一名武警。
点拨: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2.认识职业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人,看看他们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在哪儿工作呢?
(出示职业图片)
预设:
①第一幅图上的人是老师,他在学校工作。
②第二幅图上的人是工人,他们在工地或工厂工作。
③第三幅图上的人是医生,他们在医院工作。
④第四幅图上的人是军人,他在军队工作。
3.趣味识字
师:你认识这些名称吗?一起读读它们吧。
(出示:学校、老师、工厂、工人、医院、医生、军队、军人)
(1)指名读词语,正音。全班齐读。
点拨:小老师们教得特别棒,特别要注意“厂”和“生”是翘舌音。
(2)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5个生字?
预设:
①加一加:“匚”加上“矢”就是“医”,组词医生、医院。“阝”加上“完”就是“院”,组词院子、学院。
②比较法:生和牛做比较,牛加一笔就是生,组词生字、生日。
③组词法:“工”组词工作、工程,“厂”组词工厂、厂房。
4.拓展积累
师:书上的小明同学还知道很多职业,你还知道哪些职业吗?
预设:
①营业员在超市工作。
②法官在法院工作。
③理发师在理发店工作。
5.指导书写
过渡:你们知道得可真多。相信写字也可以写得棒棒的。现在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出示“工、厂”,观察结构。
点拨:“工、厂”是独体字。
(2)指导学生书写“工”。
①学生根据笔顺,书空“工”字,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②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独体字。
★上横短,下横长。
★竖在竖中线上。
(3)指导书写“厂”。
①学生根据笔顺,书空“厂”字,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②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独体字。
★一笔横穿过竖中线,左短右长。
★二笔竖撇舒展。
(4)学生书空后描红,教师巡视,关注写字姿势。
(5)教师反馈评价,根据书写要求打★。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说说识字方法,并扩展学生认知,体会在生活中识字的快乐。
二、字词句运用
1.认读词语
过渡:接下来老师要看看咱们班的识字高手在哪里,请你把这些词语读给你的同桌听,全部读对的可以得到同桌的一颗星。
(1)出示词语,同桌互读。
点拨: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接下来,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
(2)展示读,开火车读。
点拨:恭喜小朋友们得到了三颗星。
(3)师:请你试一试,用红色字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
预设:
①皮带、皮肤。
②法律、乘法。
③左边、右边。
④些许、允许。
⑤处理、好处。
⑥花生、出生。
点拨:小朋友的词汇量可真丰富。
2.学写祝福语
过渡:新年快到了,听说小朋友们已经在美术课上制作好贺卡打算送给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贺卡上通常还要写上表示祝福的话,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情谊。你看,小华把自己的祝福送给了妈妈,一起读一读贺卡上的话。
(1)出示课本上的贺卡,学生朗读祝福语。
(2)师:快要过新年了,你最想把自己的祝福送给谁呢?想对他说一句什么祝福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3)同桌互说后指名交流。
预设:
①祝爸爸妈妈笑口常开、万事如意!
②祝老师越来越漂亮!
③祝福同学健康快乐!
点拨:小朋友们的嘴真甜,老师要提醒小朋友们:祝福要真诚、礼貌,针对不同的对象,祝福语要恰当。
(4)教师示范写祝福。
师: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请你看仔细哦!(实物投影贺卡示范写祝福语)
提醒格式:首先,写祝福的时候要有称呼,在称呼的后面别忘了写上冒号。其次,祝福语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最后,别忘了在右下角写上你的名字,名字下面别忘了写上日期。字要写端正,表示我们的诚意。
(5)贺卡上面写祝福。
你想给谁送新年祝福?选择一项写一写:
①照着书上的祝福语写一写。
②写自己想的其他祝福语。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也可以请教老师。
3.课堂内外送祝福。
(1)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贺卡,读读自己写的祝福语。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评价:★格式正确;★书写端正。
(2)同桌互评,修改。
(3)把自己写给同学或老师的祝福贺卡当场送给对方,如果是写给家人或其他朋友的,回家后送贺卡。
4.小结:小朋友们收到老师或同学的贺卡时,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相信你把祝福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时,他们也会跟你一样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送贺卡任务驱动,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写贺卡的兴趣。格式和祝福语指导简明,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分层,可以是照着课本上的祝福语写,也可以自已想祝福语,既保底又体现自主性。
三、书写提示
过渡:小朋友们,“书写提示”和我们第三次见面了,这一次它提示我们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1.师:请小朋友们观察 “小、水、月、问”的笔顺,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小、水”是先中间后两边,“月”和“问”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
点拨:你们观察得真细致。
2.教师按正确笔顺范写这4个字,学生书空。
3.回顾已学生字,巩固笔顺规则。
师: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我们写过的生字,还有哪些字的笔顺也是先中间后两边,哪些字的笔顺也是先外后内的呢?我们可以借助第118页的《写字表》来找一找。
预设:
①先中间后两边:木、山。
②先外后内:同、用、回。
4.小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笔顺规则,小朋友们还记得前两次的笔顺提示吗?
预设: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先撇后捺
点拨:今天我们又学习到了新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以后遇到新的生字,希望你能够按笔顺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学习了新的笔顺规则后,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同类生字强化规则,再将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笔顺规则整合回顾,建构较为完整的笔顺基本规则。
四、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出示图片)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看,它和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
预设:风。
2.诵读正音
过渡:古代有一位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关于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①教师范读、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
③指名读古诗,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理解诗意。
(1)作者介绍。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唐代诗人,与苏味道并称为“苏李”,又与杜审美、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著有《李峤集》。
过渡:了解了诗人,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知道吗?
(2)理解诗句。
师: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风呢?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画一画。
预设:
①“解落三秋叶”
点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秋风阵阵,吹落树叶,就像翩翩起舞的黄蝶。
② “能开二月花”
点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暖暖的春风吹拂下,百花盛开。
③“过江千尺浪”
点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大风吹过江面,卷起层层巨浪。
④“入竹万竿斜”
点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调皮的风又来到了竹林,吹斜了一棵棵翠竹。
(3)师:是呀,风能够吹落秋天的叶子,能够催开初春的花朵。风拂过大江卷起千层浪花,它进入竹林能吹斜万竿翠竹。虽然诗中没有出现“风”字,但是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的魅力与威力。
4.背诵古诗。
(1)出示:“落叶飞舞、百花盛开、江中巨浪、风过竹林”四幅画面,学生借助图画尝试背诵。
(2)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边想象画面,边尝试背。
设计意图:背诵有梯度,由扶到放,既降低难度,给背诵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背诵支架,又通过变换背诵方式,增加趣味性。
四、和大人一起读
过渡: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1.学生自由读童谣。
2.教师引导: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我们一起来交流。
预设:
①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②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
③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3.教师引导:从童谣中你知道了哪些春节的习俗?
预设:办年货、打扫房子、守岁、拜年。
师: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预设: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圆饭、给压岁钱……
4.拓展延伸:回家后为家人读一读这首儿歌,和家人聊一聊“春节”,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推荐几本跟过年有关的绘本(《过年啦》《灶王节》《年兽来了》),回家跟大人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师生解疑过程就是了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练写“工、厂、小、水、月、门”。
2.课后作业: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阅读关于春节的绘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