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边塞诗,顾名思义是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这就决定了它的审美风格和意象特色。
通观边塞诗,创作格局气象不凡,蔚为大观。举其荦荦大者 ,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芙”;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些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雄浑、磅礴、浪漫、瑰丽”,充溢了阳酌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边塞诗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讲述的就是战争环境下古人的边疆概念与意识。有边境之战争,方有边塞生活,进而有蕴含着地理学的边塞诗章。边塞诗涉及鲜明的边地风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边塞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不乏一些地名风物,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楼兰”,当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风物和意象,显露出中国疆域的轮廓,具有强烈的地理标志意味,宛如历史档案馆。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海洋文学也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譬如明代涉琉海洋诗文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海疆图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呈现新疆历史的客观事实,央视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坚持让历史发声,也摭拾很少写边塞诗的李白诗句,以此深刻揭示出新疆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这充分印证了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亲见者。
在今天,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的丰富内涵,欣赏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美感,有助于坚定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的精神血脉。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首先,要用好边塞诗的诗教资源,激发潜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说,诗歌的品赏与创作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中华传统诗教应以边塞诗为切入点,解析其奥妙,努力在全民中营造诵读边塞诗的良好氛围,不仅要注意欣赏古典诗歌的审美维度,还要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力量。
其次,应当挖掘、创作新的边塞诗。每一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是边塞诗的核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不久前,新时代卫国戍边四名英烈,在雪域边关以身躯铸界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战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誓言又何尝不是边塞诗的雏形呢 当代文学应把新时代的边塞诗纳入研究视野,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和活力。
总之,边塞诗凸显的文学地理景观,以实证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疆域轮廓,它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成为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绵绵疆土,戍边流长。新的时代,催生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形式,并将力促新、旧边塞诗的对接。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让边塞诗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有助于凝聚起14亿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密码,推动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编自孙雨晨《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的出现、边境的战争是边塞诗出现的前提,故边塞诗都是对国家边境战争场面的直接呈现,真实性强。
B.《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主要以李白曾写的边塞诗为证据,来证明新疆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C.在学习中国边塞诗时,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要比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文学艺术性更加重要,
D.学习与品赏边塞诗、挖掘与创造新的边塞诗,是新时代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文学、地理等多个角度论述边塞诗的意义,继而论述当下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精神的方法,层次分明。
B.文章列举王昌龄等人的诗句,呈现了边塞诗中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说明了边塞诗气象不凡的创作格局。
C.文章在论证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观点时,用了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灵活、恰切。
D.文章末段总结前文,同时强调让边塞诗走进人们心中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3.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边塞诗的意义的一项是(3分)
A.严羽所著的诗学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B.“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陈子昂进行边塞诗创作时的追求,他认为骨气为“骨”,音情为“风”,有此两个要素,方有好的边塞诗。
C.唐代殷潘在评王昌龄边塞诗时,一方面看到其对汉魏风骨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看到王诗的独特性:造语奇骏,笔力雄杰,有金石之声。
D.高棅《唐诗品汇》序言中说,“窥唐诗之藩篱,究其根本在于‘鸣国家之盛’‘鸣治世之音’‘追雅颂之作’”,故所选诗歌,均符合风调高雅、议论雅正的诗学标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橡,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呢 简单说:例如“庑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寻常称房脊,它的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称由戗及角梁。桁上所钉并排的椽子虽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几根又要同这“角梁平行”,所以橡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渐斜,像裙裾的开展。
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橡,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总的说起来,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不自然造作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既讲到屋顶,我们当然还是注意到屋瓦上的种种装饰物。上面已说过,雕饰必是设施于结构部分才有价值,那么我们屋瓦上的脊瓦吻兽又是如何
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现时的龙头形“正吻”古称“鸱尾”,其所以为鸱尾者还带有一点象征意义,因有传说鸱鸟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制火灾。
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时已变成两座“宝珠”在今之“戗兽”及“仙人”地位上。后代鸱尾变成“龙吻”,宝珠变成“ 戗兽”及“仙人”,尚加增“ 戗兽”“仙人”之间一列“走兽”,也不过是雕饰上变化而已。
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
这种曲线屋顶已经从结构上分析了,又从雕饰设施原则上审察了,而其美观实用方面又显著明晰,不容否认。我们结论实可以简单地承认它艺术上的大成功。
(摘编自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材料二: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图片中,属于“庑殿”式屋顶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中“飞檐”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屋檐低垂会阻碍光线、檐下溅水等实用性问题,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美学特征。
B.屋顶呈现上陡下缓的斜度,与“举架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其本质上是由梁架上瓜柱增高的幅度所决定的。
C.屋瓦上的装饰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生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花样,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
D.屋顶的发展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克服烦难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是中华民族骄傲的成就。
6.椭则材料在阐述中国建筑的屋顶这一核心对象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典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军功马
申 平
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草原上的军马场附近。军马场,多么神秘的地方少在一座高墙大院之内,最多时养着上千匹军马。每到马儿出场的时候,首先会听到一阵雷鸣般的声响,然后是一阵烟尘腾起,成百上千匹军马在十几个马倌儿的押解下奔涌而出,气势磅礴,人喊马嘶,那场面极为壮观,简直惊心动魄。
这个场面结束后,就会有一个瘸子牵着一匹老马走出来。瘸子的年纪也很大了,就那么一瘸一拐地走在老马一侧。他腿脚不好,可是从来不见他骑马。那匹老马是枣红色的,身架高大,隐约可以看出它年轻时的风采。但是现在它却显老了,行动有点迟缓,它总是低着头默默地走着。这个场面,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那时我十三四岁,正是人嫌狗不爱的年纪。我对军马场,对那些军马,内心充满好奇。而且,我还着魔一般想骑马。看见那些马倌儿威风凛凛骑在马上,我简直羡慕得要死,夜里做梦经常骑在马背上飞驰。但是那些军马一匹匹生龙活虎的,我哪里敢碰,我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那匹老马身上。
那两年学校都停课了,我和伙伴们整天无所事事,上树掏鸟,下河捉鱼,偷瓜摸枣,无所不干。那日看见瘸子又在山下放马,于是便凑了过去。
大叔,这马,让我们骑下呗
瘸子抬头看了我们一眼,脸上瞬间写满不屑,他的嘴唇抖动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来:就就……你们几个……还想骑它 知知……道它是什么……马吗
哈,原来还是个结巴! 我们心里发笑,嘴上却专捡好听的说。但他的头却一直摇得如同拨浪鼓。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我们扑上去抢他手里的马缰,硬往马背上爬。他一着急,嘴唇干动弹却说不出一个字。
这时,忽听得“咴咴”一声马嘶,却见那匹老马突然暴跳起来。它身体一抖,脑袋一摆,就把我们这几个小屁孩甩得滚滚爬爬。随即它身子一横,扫帚般的尾巴又抽了过来。
我们落荒而逃。跑出好远还听见瘸子在吼:这这……回知……知道厉害了吧 告……告诉你们,这……是一匹……军功马,它……还有军功章呢!你们还……想骑……它
但是我们却不甘心失败,开始挖空心思想起歪点子来。
先是起哄。每天瘸子牵着老马一出来,我们立即尾随,在后面学狼嚎鬼叫,又学瘸子走路,学他说话,编顺口溜骂他。几天之后,发现这招根本不灵。因为瘸子每天为老马选好草场之后,就坐下来抽烟。对我们的叫嚣,他根本置若罔闻。老马呢,只管低头吃草,当然更不搭理我们。
接着是攻击。我们每人头上戴一个树杈圈儿,手里拿根树棍,提前在他们的必经之路旁埋伏好,等他们走近了突然冲出,口中高叫“冲啊”、又学机关枪、手榴弹的响声,一口气冲到老马跟前,对着它就是一通乱打。就听见瘸子撕心裂肺一声大叫,冲过来拼死护住老马,转身和我们搏斗。我们的棍子打到他的身上他也不在乎。没想到老马又是一声嘶鸣,它挣脱缰绳,高昂起头颅,瞪着两只铜铃般的眼睛,挺尾竖鬃,迎着我们就冲了过来。我们先是被吓傻了,接着掉头就跑。老马却不依不饶,继续追赶。它大概看出我是领头的,就紧盯住我追赶。它虽然跑得并不快,但是到底还是把我追上了,一口叼住我的后衣领,就那么让我悬空着,一直把我叼到瘸子跟前扔下。它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在地上哭喊、求饶,我听见瘸子在结结巴巴地教训我。直到他们走开我才爬起来。我看到老马这时回头看了我一眼,它的目光很奇特,宛如大人对犯错孩子的警告。
不过老马最后还是被我算计了,我用在电影里学会的一招报复了它。我们在路上挖坑,然后放上树杈,用土盖好,还脱下鞋来在上面印上脚印,伪装得就像路面一样。那天,瘸子和老马慢慢走过来了,我们藏在树林里远远地看着。就见那匹老马忽然一头栽倒了,接着就传来了瘸子的哭喊声
我们几个坏小子正在树林里欢呼雀跃。猛然,我们听见了一种声音响起。那声音是那么高亢,那么悲愤,还带着英雄迟暮的无奈。那是老马的嘶鸣声,它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一声接一声,穿云裂帛,震撼心灵。我们一时间都被镇住子,世界也一下变得安静起来,仿佛一切都瞬间凝固了……
多年以后,我重回故里,赫然发现,当年的军马场早已不复存在。那地方却矗立起了一匹马的雕像。那马,高扬前蹄,鬃毛竖立,一副冲锋陷阵的姿态。我迫不及待上前查看,终于读到了后面的铭文:红云,军功马,勇敢聪慧,极通人性。战争期间为部队运送弹药,能自己卧倒隐蔽,躲避枪弹。后去河中运水,能自己侧卧灌水,送往火线。荣立二等功,部队终生养护,1967年因崴断前腿去世,终年30岁。
啊,老马,你原来真的是一个大英雄!可是我……如烟往事在眼前闪过,我简直无地自容。我长跪在老马雕像前,深深忏悔。同时我也在想,如果当年有人给我们讲下军功马的故事,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吧。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正是人嫌狗不爱的年纪”“我们几个坏小子”等对自己的描写和称呼,包含着“我”在回顾往事时对自身无知行为的悔恨。
B.虽然这匹老马是一匹军功马,但“我”却一味地打它的主意,多次算计它,即使在它反抗的时候也毫不畏惧。
C.文中两次写到老马的发威,“身体一抖”“脑袋一摆”“挣脱缰绳”“挺尾竖鬃”等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匹英姿犹存、壮气犹在的老马形象。
D.面对我们对他的叫嚣,瘸子置若罔闻;而面对我们对老马的欺凌,瘸子拼死相护,可知老马在瘸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不由得让读者联想他们之间过往的故事。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8.小说是如何塑造这匹老马的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9.“我”对老马的态度由最初的多次算计变为后来的深深忏悔,促使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孙休字子烈。太平三年,孙亮废。十月戊寅,武卫将军孙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舆法驾迎于永昌亭,筑宫,以武帐为便殿,设御座。己卯,休至,升便殿,谦不即御坐,止东厢。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百官陪位,纵以兵千人迎于半野,拜于道侧,休下车答拜。即日,御正殿,改元。綝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有所陈述,敬而不违,于是益恣。休恐其有变,数加赏赐。壬子,诏曰:“诸吏家有五人三人为役,听其父兄所欲留,为留一人,除其米限,军出不从。”顷之,休闻綝逆谋,阴与张布图计。十二月戊辰腊,百僚朝贺,诏武士缚綝,即日伏诛。己巨,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所尚不惇。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二年三月,备九卿官,诏曰:“自顷年已来,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 以群僚之忠贤,若尽心于时,虽太古盛化,未可卒致,汉文升平,庶几可及。诸卿尚书,可共咨度,务取便佳。田桑已至,不可后时。事定施行,称朕意焉。”四年八月,遣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行风俗,察将吏清浊,民所疾苦,为黜陟之诏。休锐意于典籍,欲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曜、冲素皆切直,布妾饰说以拒遏之。初休为王时,布为左右将督,素见信爱。及至践阼,厚加宠待,专擅国势,自嫌瑕短,惧曜、冲言之。休虽解此旨,心不能悦,更恐其疑惧,竟如布意,磨其栅业。六年十月,蜀主刘禅降魏。七年七月,休薨,谥曰景皇帝。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戒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
B.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
C.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
D.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正殿”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字含义不同。
B.“军出不从”与“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C.“为黜陟之诏”与“陟罚臧否”(《出师表》)两句中的“陟”字含义相同。
D.“自嫌瑕短”与“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嫌”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亮被废黜后,孙休虽被恭敬地迎为皇帝,但他明白专横跋扈、掌领禁卫军的孙淋的威胁,对孙绋的陈述表请不敢有违,还多次赏赐。
B.即位后,孙休减轻了那些有多人服役的官吏家中的赋税、服役负担;听到孙綝 叛逆阴谋,他与张布共同策划,在举行腊祭时下诏处死了孙綝 。
C.孙休在位期间,注意社会风俗教化,根据古制设置学官,设立五经博士,考核录选应选人才,增加他们的恩宠和俸禄。
D.张布排斥韦曜、盛冲,认为二人所讲是虚妄之说,又担心他们向皇帝说自己的过错,就阻止二人进宫,孙休最终放弃了讲论道艺的行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
译文:
(2)诸卿尚书,可共咨度,务取便佳。田桑已至,不可后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4~15题。
清平乐·平原放马①
张 炎②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③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④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一味粉饰太平。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③王鹏运,晚清诗人。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为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词开篇“摇”和“蹴踏”,传神地写出了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奔走在辽阔平原上的动态。
B.张词三、四两句写这匹曾经勇猛冲杀、为国立功的汪血宝马,如今却安于过着太平日子。
C.张词五、六两句写春天田野的美好景象,含有以乐景衬哀情的目的。
D.“西风残秣独沉吟”一句,写出了西风呼啸下,望着残余饲料独自沉吟的老马形象。
15.两首词都以马为写作对象,但用意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沙漠冰封、乌云密布的景象来烘托送别气氛的两句是:“ , 。”
(2)《赤壁赋》歌声中有关船桨划破月光下清波这一场景的两句是:“ , 。”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东风”是极其常见的意象,如“ , ”便使用了这一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秋月明,清风习,月桂香满。时间老人准时发出又一年的中秋邀约。皓月当空与万家灯火① 下的温情与幸福,最抚凡人心。中秋,是一张车票,自己在这个站台,亲人在那个站台,它意味着跨越山水,更满载着② 的奔波之后的团圆欣喜。中秋,像一颗石榴,丰收的时辰一到,莹润的果实包都包不佳,从不查煮对辛勤汗水的奖赏。中秋,似一曲合奏,在明月清辉笼罩下,中华儿女挥洒情愫,接续先人浪漫想象,共叙未来美好愿景。
“丹桂扶疏,银蟾依约,千古佳今夕”,李纲挥洒的浪漫想象引人沉醉不已;“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喷涌的壮志豪情让人心潮澎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道出的低回婉转令人掩面动容;( );( )。
数千年来,这些诗赋画卷,连同它们记录的悲欢与离合,共同写进了我们的民族记忆,成为③ 的印迹。那倾泻的月光,是国人最可信赖的心灵凭依;那月光下的中秋,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与凝聚方式,积蓄起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19.请依据上文,在两处括号内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仿,内容相关,字数基本一致。(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俭德作为一种收敛式消费导向,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唐诗《悯农》传诵至今,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代代相传,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此观念的高度认同。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① 。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疏》中有言:“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② ,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③ 新冠肺炎疫情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说,“俭,德之共也”。在中国历史上,俭德始终高度倡导,甚至被认为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导向之一,是因为与其作为应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策略分不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为一名曾经受挫的小镇青年,清华大学教授殷雅俊在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四点感悟。殷教授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要努力培养用一句话概括核心本质的能力;要阅读经典,竭尽全力和伟大先驱对话;成为思想者和创作者,而不仅仅是学习者和继承者。
读完以上几点,你有何感想 请选择一点或几点,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5题,7题,10~12题,14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A.“边塞诗都是对国家边境战争场面的直接呈现”错误,原文说“边塞诗,顾名思义是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并非都是对战争场面的直接呈现。B.纪录片选取李白的诗句来“揭示出新疆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这并不意味着主要以李白的诗句来证明。C.原文说“不仅要注意欣赏古典诗歌的审美维度,还要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力量”,并不是说后者一定比前者重要。
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论证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观点时并未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
3.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A.强调唐诗中征戍、迁谪等诗对人的感动激发的意义。B.强调陈子昂进行边塞诗创作的标准。C.强调王昌龄边塞诗艺术特点的多样性,D.强调唐诗品汇中收录诗歌的标准。故选A。
4.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原文说“庑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可排除C、D两项;又因“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可知四条垂脊一直伸至屋檐,故排除A项
5.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表述不当,材料一中说“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
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①材料一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②材料二简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成就。(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7.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思路点拨“即使在它反抗的时候也毫不畏惧”理解错误,文中有“我们先是被吓傻了,接着掉头就跑”等。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老马的颜色、身架等外在的形象,被我们欺负时发威的行为表现.词符——“懂” 声
及雕像后的铭文记录等,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老马形象。②侧面描写:通过瘸子对老马的保护,瘸子与老马同病相怜、相依为命的表现,衬托出老马不寻常的经历与曾经的英雄形象。③对比:军马场上其他马儿出场时磅礴壮观的气势与这匹老马出场时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孤单迟缓的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理解作品内涵主旨的能力。
答案①“我”自身的成长:以前的“我”是无知的少年,心中关注的是自己的快乐、渴望征服、不甘“失败”;多年之后,“我”已成长成熟,不再是无知的少年。②看到了雕像后边的铭文:铭文上对老马一生的记录,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它的功绩的伟大,“我”的罪行深重,进而生出了深深的忏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A.“御正殿”中的“御”指皇帝临幸至某处,“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御”指驾驭、统治。B.“军其不从”中“从”是跟随、服兵役的意思,“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中“从”同“纵”,“合纵”的意思。C.都是晋升、提拔的意思。D.“自嫌瑕短”的“嫌”指嫌忌、忌讳,“大人故嫌迟”中的“嫌”指嫌弃、不满意。
1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定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张布排斥韦曜、盛冲,认为二人所讲是虚妄之说”错误,文中有“布妄饰说以拒遏之”,意为张布在孙休面前花言巧语,阻止孙休与韦、盛两人接近。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古人创建国家,教育学习放在首要地位,就是用来引导社会,陶冶性情,为当代培养人才 (关键词“道”“器”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2)众位公卿尚书,可以共同商议、考虑,务必选取便利完善的措施。耕种、蚕桑的季节已到,不可贻误农时。(关键词“咨度”“后时”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孙休,字子烈。太平三年,孙亮被废。十月戊寅日,武卫将军孙恩代行丞相事务,率领百官用皇帝的御车在永昌亭迎驾孙休,修筑宫室,用武帐围成便殿,设置御座。己卯日,孙休到达,登升便殿,谦逊而不上御座,只停息在东厢。户曹尚书前趋到阶下宣领奏文,丞相捧上王玺、符节。孙休再三遂让,群臣再三请求。孙休说:“将想诸侯共同推越赛人,赛人岂敢不承受毛奥、荷范。”更宣授等级领型继续牵导引,孙休乘上宽楚。百官陪侍,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迎接,在路旁下拜,孙休下车回拜。当天就亲临正殿,更改年号。孙綝 一家五侯都掌领禁卫军,他的陈述表请,孙休只得恭敬对待,不敢有违,于是孙綝更加骄横放肆。孙休担心孙綝 叛乱,多次加予赏赐。壬子日,下诏说:“各官员家庭中有五人,其中有三人服役,听任该家的父兄决定留下哪一个,让他留下一人在家,免除他家应交的粮米,军队出征时不必跟着去。”不久,孙休听说孙綝有叛逆阴谋,就暗地与张布共同策划。十二月戊辰日举行腊祭,百官朝贺,下诏武士绑缚孙 綝,当日即处死了作己口口,’’诏
说:“古人创建国家,教育学习放在首要地位,就是用来引导社会,陶冶性情,为当代培养人才。自建兴年间以来,时事多变,社会所崇尚的思想不敦厚。应该根据古制来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考核录选应选的人才,增加他们的恩宠和俸禄;招收现有官吏之中以及军队将领官吏的子弟中有志向爱好之人,让他们各就学业。一年后考试,分出品第高下,赏赐禄位。”永安二年三月,完备九卿官制,诏书说:“自近年以来,良田逐渐荒芜,所收粮食日益减少,要想求得国家安定,这种状况怎么可能呢 凭着全体官员的忠正贤明,如果能尽心于当前时政,虽然远古时代隆盛的教化,一时还不能达到,但汉文帝时期的升平景象,也许能够实现。众位公卿尚书,可以共同商议、考虑,务必选取便利完善的措施。耕种、蚕桑的季节已到,不可贻误农时。事情决定后当即施行,这才符合朕的心意啊!”永安四年八月,孙休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察各地民情风俗,检察各处将领官吏的清浊,百姓的疾苦,并颁发升进和退贬官员的诏书。孙休专心于古典书籍,想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讨论学问理论和技艺。韦曜、盛冲两人一向耿直,张布在孙休面前花言巧语胡诌,阻止此事。起初孙休为王时,张布为他身边将督,一向被孙休信任喜爱。等到孙休身居帝位以后,对他更加宠信恩待,所以张布专擅朝廷大权,自己忌讳自己的短处和过错,害怕被韦曜、盛冲说出来。孙休虽说明白其中的心思,心里对此不痛快,却担心张布因怀疑畏惧(而生出变故),竟然顺从张布的意思,放弃了自己讨论学问的行动。永安六年十月,蜀主刘禅投降魏国。永安七年七月,孙休去世,谥号为“景皇帝”。
14.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 “如今却安于过着太平日子”表述不当;汗血宝马之所以“闲过升平时节”,并非自己乐意,而是得不到机会去战场冲杀,所谓的“升平时节”只是统治者粉饰出来的太平。
1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张词借曾经杀敌立功的宝马,如今却过着清闲聖活,退獭写权者不顾国家安危,一味粉饰太平;借宝马一日日老去,却困于拉盐车之粗活,大材小用,表达了对统治者浪费人才的抨击(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②王词借黄金台的典故,写老马渴望寻求识人的君主;老马如今已没有了奔驰千里之志,曾经怀有的驰驱百年之心亦已成空,原因都是得不到伯乐的认可赏识,诗歌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合理正确亦可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 ①交相辉映②千里迢迢/风尘仆仆③不可磨灭 (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将中秋比作石榴,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中秋这一收获的时节的莹润饱满,突出其丰收之特点。②“从不吝啬对辛勤汗水的奖赏”,赋予中秋以人的特性,生动地写出了这一收获时节对辛勤耕耘的丰厚回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3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答案示例: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浅吟的美好祝愿让人持久温暖;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笔下的雄阔意境令人心有寄托。(每句2分,合理即可)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答案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答案 示例:在中国历史上,俭德始终得到高度倡导,甚至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导向之一,与其作为应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策略分不开。(①在“高度倡导”前加“得到”/“被”;②将“被认为”改为“被视为”/“被认为是”;③删掉“是因为”。)(每处1分,若有其他修改,合理亦可)
22.写作提示首先,写作要能够围绕材料核心内容,从殷教授的四点感悟中选择一点或几点,展开来谈。这四点感悟是对学习方法与认知的多方面指导,第一点强调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第二点强调学习要善于把握知识的本质;第三点强调要阅读经典,善于从前人作品中汲取养分;第四点强调学习要善于创造。可从其中选择一点或几点展开阐述。其次,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不能只大谈、空谈,要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经验来谈,同时可辅助于他人他事等典型贴切、有说服力的论据。再次,要注意行文思路清晰,说理有力、语言精简恰切。
参考立意:①善学善思,看透本质;②乐于思考、善于创造;③不拘于一隅,与先驱对话;等等。
评分细则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 二类 二类 四类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功分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基础等级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四分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发展等级 特征为分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句子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 4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