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 B 2. D 3. C
4. ①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②审美自由精神(超功利的审美存在);③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④柔性特质。
1B.“取决于其地理环境”错误。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把“有很大关系”拔高到“取决于”。故选B。
2题A.“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江南的特色”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可见文中意思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也就是说“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江南特色之一,选项表述绝对。
B.“因为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所以……”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的表述是“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而只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可见选项背离文意。
C.“可见孔子认为审美和伦理在根本意义上是可以和平共处的”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的表述是“但在儒家文化主流中,更明显的却是审美与伦理的紧张关系,所以孔子又严格区分了‘德’(伦理本体)与‘色’(感性存在),可见它们在根本意义上是无法和平共处的”,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可见……”属于作者的观点、感悟。 故选D。
3题C.“士人的儒雅、敦厚、刚直、豪爽”错误。结合材料三的结尾段“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分析,可见选项表述分别属于山东士人和关陇、燕赵士人的性格特征。故选C。
4题结合材料二的第一段“如果说本质是一个对象所独有的东西,那么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与其他区域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分析,直接提取关键句子,得出答案①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
结合材料二的二、三两段“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与北方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不妨说,正是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分析,得出答案②审美自由精神(超功利的审美存在);
结合材料二结尾两段“一言以蔽之,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由此可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此外,由于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这也反过来证明,江南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分析,得出答案③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柔’‘灵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分析,得出答案④柔性特质。
5. C 6. 示例:(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寸断柔肠”“惊雷横冲”“潮水奔淌”等,极写乐声传达出的悲怆、挚爱、绝望和生死离别相交织的强烈情感。
(2)运用通感(或比喻),用“乘青草沿坡下滑”“泉水浸岸,风吹花开”的视觉形象写听觉上的音乐,传神地写出了音乐的平缓之状,形象可感。
(3)句式整、散结合,在散句中运用“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如……,如……”整齐的句式,语言错落有致,生动典雅,具有韵律美。(答出两个角度即可。手法2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角度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7. (1)有丰富的精神要求:虽不识字,却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时刻用乐声恰切地表达内心情感。(2)勤劳:在山野劳作了大半辈子。(3)坚韧:木讷,本分,孤独,忍耐和吞咽着生活的苦难。(4)慈爱:对儿子充满深深的眷恋;宠爱孙子 ,任孙子糟蹋自己珍爱的口琴。(答出任意三点,每点2分)
8.B
9(1)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1分),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1分),暗示了人物心情,为后文买票作铺垫(1分);(2)结尾描绘了一幅宁静、洁白的画面,映衬人物的美好心灵(1分),升华小说的主旨(1分),同时和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1分)。
10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青年时髦的穿戴、面对青年妇女插队买票时紧捏的拳头等,似乎表现他是一个问题青年;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对自己买票原因的讲述。②欲扬先抑,通过“我”的视角,一开始男青年的外貌穿着动作都在透露他似乎是不良青年,其次写其与青年妇女发生争执、冲突,表现“我”对他的反感,这是“先抑”,而后面揭示他买票的原因,对孩子的举动展现他是一个无私助人的人这是“后扬”。③对比衬托,男青年的举动与“我”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的举动形成对比,侧面衬托出青年的先人后己、善良助人的形象。(每点2分)
11答案 C
解析 “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12答案 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了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每点2分,概括点和分析各一分)
13.A(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修饰“教训”,选用“沉痛”。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修饰“文物”,选用“留传”。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分析,是每一代人责任,不容推卸,选用“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结合“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分析,应该是讲对保护工作有没有尽力的意思,选用“全力以赴”。)
14.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排除A项、D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排除C项。)
15.C (A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结构混乱,“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句式杂糅。)
16、B 17、B 18、B 19、C 20、B 21、B
22.B。A项,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B项,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无活用。C项,名词作动词,吃饭;D项,名词作状语,向北。
23B。A项,“风流”借指英雄业绩。B项,“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思是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没有借代手法。C项,“金戈铁马”借指精锐的部队。D项,“墙橹”借指战船。
24(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是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语文必修上前三个单元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文化版图如何界定?实际上,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从地理概念的角度来看,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苏锡常”和“杭嘉湖”,
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广大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江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气候湿润、万物滋润,人也和润。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江南人民大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形成了文明祥和的区域文化。
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有较高的文明程度。
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自那时起,吴越文化便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本土根脉。
正式把江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其中有就江南道。
这个江南道区域甚广,包含几乎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后江南道所辖区域和名称不断演变,到了清代,先后有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和江南省。
(摘编自廖大伟、李想《江南文化何时形成独特区域风格》)材料二:
在精神本质的层面上,要弄清楚江南文化最独特的创造与深层结构。任何文化,在广义上都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江南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说本质是一个对象所独有的东西,那么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与其他区域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但同时江南也更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
试卷第1页,共12页
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如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作为超功利的审美存在却毫无疑问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
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 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①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与北方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不妨 说,正是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②在这里也需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而只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③以齐鲁文化为例,如孔子尽管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儒家文化主流中,更明显的却是审美与伦理的紧张关系,所以孔子又严格区分了“德”(伦理本体)与“色”(感性存在),可见它们在根本意义上是无法和平共处的。④由于沾染了过于浓重的道德色彩,儒家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⑤但在江南文化中,由于一方面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审美精神本身也发育得比较正常与健康,因而其现实的与道德的异化相对要小得多。⑥中华民族生命本性中的“审美——诗性”机能,正是在江南获得了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⑦由于审美存在代表着个体生命的最高理想,所以还可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实现了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⑧一言以蔽之,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⑨由此可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此外,由于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如我们熟知的“塞北江南”“邹鲁小江南”等。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除了物产丰富和较高
试卷第2页,共12页
质量的物质生活,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反过来证明,江南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材料三:
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
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
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这种特征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展现,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经济文化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柔”“灵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使人们感觉敏锐,不仅启迪遐思,更可以滋润灵性。故而江南在经济发展以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这一事实。江南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吴越先民好玉的审美追求,很能反映他们的品性。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形成江南文化特质的一个基本因子,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也与此特性有关。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摘编自陈云燕《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因为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所以,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取决于其地理环境。
江南文化在广义上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其本质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
江南文化,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
试卷第3页,共12页
创造潜能。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江南的特色,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
因为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所以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
孔子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孔子认为审美和伦理在根本意义上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其内容一定包括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江南水性特征无关.的一项是( )(3分)
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
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
士人的儒雅、敦厚、刚直、豪爽
文学作品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江南文化的特征。(4 分)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共13分)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初夏山野,翠绿妖娆,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
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能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
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似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
试卷第4页,共12页
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而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丰富。这样
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
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 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 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让三岁的儿子鼓掌。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 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
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着。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去。儿子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几天后,父亲的口琴一直被孩子当做玩具,想起来吹一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
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试卷第5页,共12页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把口琴。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
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做农民的父亲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听着口琴声,“我”突然感受到了父亲的丰富。
B. “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是说“我”被父亲内心深处的雅致感染,完全陶醉于父亲优美的口琴声中。
C “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父亲始终是木讷的,不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D 这篇散文主题丰富深刻,语言质朴但不失典雅,描写生动,细节传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描写音乐的文字很精彩,请任选二个角度对文中画线处的文字作简要赏析。(4分)
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文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小说阅读 (15分)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 ——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
试卷第6页,共12页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
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人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
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
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人。”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人
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人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人上车去吧!”
试卷第7页,共12页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 次的票吗?我,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故事情节集中紧凑,并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B.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了“我”的自私。
C.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9.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0.小说塑造男青年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概括手法并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九日[注]
[唐]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 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二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试卷第8页,共12页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五)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每题3分,共9分)
2019年4月,已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
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 年9 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
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
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
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
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
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
所警惕、建立預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 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
试卷第9页,共12页
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
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六)课内基础知识考查(选择每题2分,填空每题0.5分,翻译6分,共31分)
16.下列几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A.羽扇纶巾.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愿为市.鞍马 D.必先苦.其心志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悯.然(mǐn) 憔悴.(cuì) 天台.山.(tái) 商贾.云集(ɡǔ)
B.转徙.(xǐ) 迁谪.(zhé) 铮.铮然(zhēnɡ) 水澹.(dàn)澹
C 殷.(yīn)岩泉 訇.(hōnɡ)然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 红绡.(xiāo) 阑.干(lán) 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B.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居:降职后居住
C.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自信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随便便
20.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试卷第10页,共12页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21.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关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B.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清澈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D.忽魂悸.以魄动 悸:因惊惧而心跳
2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B.挟飞仙以遨游.
C.尚能饭.否 D.西.望夏口
2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樯橹灰飞烟灭
24(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
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 ”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
步的烘染,抒发离别之情;曲终“ ”则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
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3)《琵琶行(并序)》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 ,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
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
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5)《琵琶行》中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
是: , 。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
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7)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
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试卷第11页,共12页
(8)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
是: , , 。
25.句子翻译。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3 分)
(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 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9年 9 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70周年盛典即将举行之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英雄的礼赞 奋进的凯歌》,以此致敬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里,有英雄老兵张富清,有维和烈士申亮亮,有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人民教育家于漪,有一生守岛的模范民兵王继才………
名言:
①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
——习近平
②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文天祥
③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 。 ——贝多芬
怎样的人才可称作真正的英雄?这个话题一定引起了你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