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09:2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怀 疑 与 学 问
顾颉刚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4、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主持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为古籍整理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顾颉刚书法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①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_____。
②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
③论据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
④常见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论证的方式:_____、_____。
立论
驳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议论文
议论
引论
本论
结论
①举例论证: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
1.重点字音
凶险( ) 视察( ) 轻信( )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塾师( ) 程颐( ) 譬如( )
不攻自破( )腐草为萤( )
xiōnɡ
chá
qīnɡ
wànɡ
mánɡ
zhé


zhì
ɡōnɡ
shú


yínɡ
2.词语释义
停滞:
墨守:
虚妄:
大儒:
流俗: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没有事实根据的。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行的俗见。
2.词语释义
辨伪去妄:
不折不扣:
不攻自破:
不打折扣。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梳理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3—5)
第三部分(6)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部分(1—2)
内容上:
指出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举例论证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一观点”
指出证据有时不能见到,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1.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段有何作用。
结构上:
铺垫、引出下文。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这“传说”。
1.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段有何作用。
内涵:对于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了。
2. “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3. “怀疑精神” 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不能。
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4. “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
5.“怀疑不仅是……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有何作用?
内容上: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的论点。
5.“怀疑不仅是……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有何作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是副词,表范围,表明包括所有学问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任何学问家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没有例外,如果删去没有强调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能,(1)“常常”是表频率的副词,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2. “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有先后关系。“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 “评判” 是 “修正”的前提条件。“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 “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举例论证:论证“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示例一:(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通过举对中国古代“三皇、五帝”说法和“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质疑,说明对于传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2.示例二:(4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进一步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示例三:(5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举例论证:论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怀疑”的道理,论证充分具体。
4.示例四: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
5.示例五: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人类文化也不会进步。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昇)
1. 有关治学的名言警句
5.理想的书籍是智意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7.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
1. 有关治学的名言警句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做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2.有关治学的名言故事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