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走月亮》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1:1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走月亮
第一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教学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同时边读课文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梳理课文结构,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美好意境。
2.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理解“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正确书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线索。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梳理课文中的主要场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音乐欣赏:欣赏歌曲《月亮船》,谈谈感受。
2.揭示课题:
(1)体裁:散文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特点:①形散神聚;②意境深邃;③语言优美。
(2)《走月亮》指在月光下游玩。以事件命题,揭示课文内容。
3.资料链接: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中秋夜,家家妇女都穿上新衣服,相约到街上走走。有的妇女甚至在月光下散步到鸡叫天明,仍然精神抖擞,据说这样做可以祛病延年。
4.走近作者:吴然。
(二)识记字词
1.预习检查:
(1)谁和谁一起“走月亮”?
(2)“走月亮”经过的地方:__________。
(3)课文的行文线索:________________。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
2.词语认读:
(1)出示词语: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镀亮、田埂、闪烁。
(2)随图识词:鹅卵石、稻穗、田埂。
(3)疑词解惑:出示词语和解释(柔和、汩汩、浇灌、泼剌、风俗、坑坑洼洼、闪闪烁烁)。
注意:解决疑词的方法:①借助工具书。②联系上下文。③请教老师。
(三)掌握生字
1.生字展现:出示本课生字,共15个。
2.注意笔画结构和书写顺序。
3.重点字指导:
(1)出示重点字:淘、卵、填、跃、稻;
(2)认读重点字;
(3)明确重点字的笔画、部首、结构、音序;
(4)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进行书写指导;
淘:“匋”横折钩斜度不要过大,“缶”紧而不挤。
卵:左右两部分相互呼应,两点在同一高度。
填:“真”横画排列要匀称,下横宜长。
跃:左短右长。“足”提画左伸右缩;“夭”撇捺舒展。
稻:左窄右宽。“禾”横稍短,竖为垂露竖。
(5)出示重点字书写动画,教师示范写重点字;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重点字,教师巡视指导;
(7)组词;
(8)辨字组词;词语运用;成语积累。
(四)整体感知
1.朗读欣赏: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2.朗读课文:
①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语句,体会其作用。
②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梳理出文中描绘的场景。
3.句子探讨:“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思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1)次数:四次(第3、5、7、9自然段)
作用:行文线索: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表达情感:强烈、充分。
(2)“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小路上、溪边、田园。
4.结构划分:根据场景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1-3自然段:月明之夜,“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8-9自然段: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5.画面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部分描绘的画面。
①月亮升起图 ②月下溪边图
③月下田园图 ④月亮牵星图
6.内容归纳:
本文描写了在秋天的一个月明之夜,“我”和阿妈在云南洱海畔走月亮的场景。
(五)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特点是________。
(2)本文的写作线索是_________。
(3)本文写的主要场景有___________。
(4)交流:初读课文,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
(六)素养提升
1.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灰白色的é luǎn shí( 鹅卵石 )布满河床。
(2)村道已经修补过,kēng kēng wā wā( 坑坑洼洼 )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3)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pú tao( 葡萄 )都有。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书写并积累生字新词。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