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23 15: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为:蛇→鼠→草
  B. 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 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
3.下面是某校开展“植物栽培实践活动”的评比标准:
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
这项评比反映了科学实践活动?(  )
  A. 要有严谨的态度并进行科学评价?
  B. 要善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C. 记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做合理的改正?
  D. 必须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
  D.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5.植物缺水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
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7.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因素
8.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  )
  A. B. C. D.
9.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 探究蚂蚁的通讯 B. 观察叶片的结构
  C.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 森林资源的清查
10.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1.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部分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 非生物部分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13.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 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 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 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 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C. 最长的食物链中含有3个营养级 D. 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猫头鹰
15.如图是某校“达尔文生物社”的同学在磁山拍摄的照片。推测影响这颗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风?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6.下面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认真观察下图后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2)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未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
(3)请你数一数,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用箭头和文字写出图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 
 。
(4)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看,猫头鹰同时占有  个营养级。
(5)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将迅速   。
如图为渤海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   和   。
(2)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有   。
(3)若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食物1∕2来自浮游动物食性鱼类,1∕4来自虾蟹类,1∕4来自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则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最多消耗浮游植物   千焦。
(4)2011年渤海湾发生严重溢油事故,原油中的有害重金属如镍、钒、铅等进入此生态系统,通过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   。事故对渤海湾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草→鼠→蛇,而选项中写反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B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3.A 解析:根据题目的信息:评比标准: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可见做生物实验要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要可行,不能仅靠一次实验结果就下结论,防止偶然的发生,而造成错误的结论,因此科学实践活动要有严谨的态度并进行科学评价。
4.D 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只有是一部分消费者,还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B 解析: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是因环境的变化而被动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比如,由于环境改变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植物缺水会死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6.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C 解析: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严格的说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如腐生性微生物,还包括腐生性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8.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
9.D 解析:森林资源的清查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规定的目的,通过测量、测树、遥感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的有关信息和过程;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或在人口普查中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10.C 解析: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由表可知,该实验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另一组是乙和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有两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不能构成对照实验。
11.C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12.B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描述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具体为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但这里面只包含了动物,即消费者。要想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
13.D 解析:如何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多次实验,重复实验,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
14.D 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着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田鼠→蛇→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水稻。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均含有5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15.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在高山和海岸边,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树木﹣﹣它们的枝叶只向树干的一侧生长,远看就像一面绿色的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旗形树冠的形成是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虽然能生长枝条,但也比正常树木的枝条少很多;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但这些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背风的一侧,这些原因,使得这一带的树木基本上都变成了旗形树。因此旗形树冠的形成体现了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风对生物的影响。
16.答案:(1)太阳能 (2)分解者 (3)9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4)4 (5)增加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然后,沿食物链流动到最高营养级,能量流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图中的青草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兔、鼠、鹰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而图中为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鼠→蛇→猫头鹰,④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⑤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⑥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⑦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⑧草→兔→狐⑨草→鼠→狐,共9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4)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看,猫头鹰分别占有3、4、5、6营养级,所以,猫头鹰同时占有4个营
养级。(5)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在短时间内蜘蛛和食草昆虫因失去天敌数量而迅速增加。
17.答案:(1)浮游植物 非生物成分 分解者 (2)浮游动物和较小型的底栖动物 (3)1000
(4)食物链 生物富集 自动调节
解析:(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中浮游植物是生产者,而浮游动物、较小型的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虾蟹类和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等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浮游植物→较小型的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浮游植物→较小型的底栖动物→虾蟹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因此,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有浮游动物和较小型的底栖动物。(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是从固定在生产者体内的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根据上图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游泳动物食性鱼类是最高消费者,按照10%的能量流动效率计算,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若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食物1∕2来自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10%÷10%÷10%=500千焦,若1∕4来自虾蟹类,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较小型的底栖动物→虾蟹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10%÷10%÷10%=250千焦,若1∕4来自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较小型的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10%÷10%÷10%=250千焦,游泳动物食性鱼类位于第四个营养级,因此最多消耗浮游植物500千焦+250千焦+250千焦=1000千焦。(4)有害物质不易分解,难以排出,在生物体内只能积累,因此溢油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适应的关系,溢油导致渤海湾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体现了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破坏程度超过了其自动调节能力,则难以恢复,如渤海湾的生态环境至今没有得到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