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0: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粼粼(lín) 参天(cān) 肆虐(nüè) 铁锹(qiū)
B.擎着(qín) 盘踞(jù) 劲挺(jìn) 参差(cēn)
C.拐杖(zhàng)拄着(zhǔ) 志载(zài) 宿舍(sù)
D.淤泥(yū) 荡漾(yàng) 不禁(jìn) 星宿(xi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波浪 树稍 环境 险恶 B.煮饭 铁锹 凶猛 汤漾
C.唯一 山洼 恭敬 治理 D.不禁 领悟 洪伟 干旱
3.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会别无去处。
B.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C.无论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D.我们之所以要好好保护地球,是因为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C.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D.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受教育。
5.对“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呼应了题目。
B.“青山不老”是全文的“文眼”,既深化了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C.这句话描写了青山的翠绿,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D.“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6.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是(  )
A.风大作时(作:兴起。) B.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倒行:向后倒退。)
C.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或:有的人。) D.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擎:举,向上托。)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地球,这位hé ǎi kě qīn( )的母亲是wú sī( )的,她kāng kǎi( )地向人类提供各种zī yuán( ),作出伟大的gòng xiàn( )。我们绝不能毫无jié zhì( )地luàn kǎn làn fá( )、随意开采kuàng chǎn( )资源,破坏地球环境。
8.比一比组词。
期( ) 裁( ) 浇( ) 畦( )
旗( ) 栽( ) 绕( ) 蛙( )
9.根据意思写词语。
(1)( )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2)( )就像手臂和大腿一般结实、粗壮。课文中形容杨树、 柳树等树木由着顽强的生命力。
(3)(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4)( )体会,理解。
(5)(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10.填空。
(1)《青山不老》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农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老人崇高的____________和不朽的____________。
(2)《三黑和土地》这首诗主要展现了农民三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______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______。
(3)“______”指的是“宫、商、角、徵、羽”,“______”指的是“金、木、水、火、土”,“______”指的是“稻、麦、黍、菽、稷”。
三、信息匹配
11.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A.作比较 B.举例子 C.列数字 D.打比方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2)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 )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4)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12.找出下列各句的病因,把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A.词序有误;B.成分残缺;C.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E.含混不清,有歧义。
(1)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
(2)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
(4)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
(5)他是全部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
13.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滥:①流水漫溢;②过度,没有限制;③浮泛,不切实际。
(1)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掌声。( )
(2)无论是谁,无论多大官,都不能滥用职权。( )
(3)历史上,黄河一次次泛滥,给两岸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 )
14.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空。
不是……而是…… 只有……才…… 即使……也……
无论……都…… 虽然……但是…… 既然……就……
(1)( )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想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 )都没有成功。
(2)许多动物( )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 )能找到回家的路。
(3)( )不畏劳苦的人,( )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4)他在困难面前,( )畏难而退,( )知难而进。
(5)种子的力就是生命力,( )上面的石块怎么重,小草( )要从下面钻出来。
(6)( )下雨了,那( )把这次活动改到下周吧。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节选一: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节选二: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5.节选一、二主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16.节选二写出了我们要保护地球的两个原因:(1)__________;(2)____________。
17.节选一中加点的“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它表明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具有可再生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它们不可再生;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节选一中的第①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请你再举一例进行说明。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拿____________来说,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小学六年级(1)班的王新(12岁)想去参观鲁迅的故居,他买了一张车票,请你阅读完车票的正反面后完成下面的判断。
铁路旅客乘车须知 1.请按票面标明的日期、车次凭票乘车,并在规定时间内到站。直达票中途下车,未乘区间失效。通票中途换乘需中转签证。 2.免费携带品:成人20千克、儿童10千克,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厘米(动车组列车130厘米),超过规定需办理托运。禁止携带危险品及违章物品进站、乘车。 3.车站在开车前提前停止检票,进站安检、验证排队人数较多,请提前至指定场所候车,以免耽误旅行。 4.实名制车票须凭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票、证一致方可退票、换票、中转签证;票、证、人一致方可进站、乘车。 5.未尽事项请参阅《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如有变化以车站公告为准,敬请关注。旅行中请关注有关安全提示。如有疑问,请拨打12306客服电话咨询。
19.王新是从上海虹桥站前往绍兴北站,发车时间是2022年12月28日14点56分。( )
20.王新携带的行李箱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重12千克,他不需要办理托运。( )
21.王新如果中途下车,未乘区间失效。( )
22.如果时间来不及,王新可以凭票及身份证复印件进站。( )
23.车站在开车前提前停止检票,所以王新要提前至指定场所候车。( )
五、书面表达
24.作文。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假如人类只剩下三天的可用淡水量将会发生什么?请以“假如只剩下三天的用水量”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写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A.铁锹(qiū)——(qiāo)
B.擎着(qín)——(qíng);劲挺(jìn)——(jìng)
D.不禁(jìn)——(jīn)
2.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忆以及积累。
根据分析可知:A:“树稍”——梢,树的末端。
B:“汤漾”——荡,水波微动的样子,形容起伏不定。
D:“洪伟”——宏,雄伟而宽大。
所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选项C。
3.C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A.“它被破坏了”是一个假设,“会别无去处”是假设的结果。关联词“如果……就……”使用恰当。
B.否定“它是谁的恩赐”,肯定“它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使用恰当。
C.“这些设想能实现”与“是遥远的事情”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假设关系,并且后分句没有表达出另外一种情况出现。故此处应该使用关联词:即使……也……。
D.“要好好保护地球”的原因是“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属于因果倒置,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使用恰当。
综上所述,答案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前后矛盾,污染环境仅仅是一个大问题,只可能成为三大问题之一。在句末加上“之一”。
B.前后语义矛盾,去掉“不”即可。“能否”一词对应着两者可能性,而原句的意思应为“他对自己学好电脑是充满了信心”,因此就不能用“能否”一词,所以这里的“否”要去掉。
C.两面对一面,去掉“否”。
5.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A.根据课文内容可知,青山不老点明了主题,与题目相互呼应。
故A选择叙述正确。
B.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主旨是“青山不老”,点明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故B选项叙述正确。
C.“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青山代指老人的精神,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的精神也是永存的。
故C选择叙述错误。
D.根据课文内容可知,“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故D选项叙述正确。
6.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这句话的意思是:狂风刮起的时候。作:兴起。
B.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使逆风行走的牛马被吹得倒退而行。倒行:向后倒退。
C.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甚至把牛马卷起几丈高,然后坠下。或:有时候。
D.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甚至把牛马卷起几丈高,然后坠下。擎:往上托,举。
C选项有误。
7. 和蔼可亲 无私 慷慨 资源 贡献 节制 乱砍滥伐 矿产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蔼、私、慷、慨、献、滥”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日期 剪裁 浇水 菜畦 红旗 栽树 围绕 青蛙
【详解】本题主要考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毎组字的相同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期可组词:长期、期末、期中等。
裁可组词:裁缝、裁剪、裁判等。
浇可组词:浇水、浇灌、浇花等。
畦可组词:菜畦、稻畦等。
旗可组词:国旗、旗帜、旗手等。
栽可组词:栽树、栽培、栽种等。
绕可组词:围绕、环绕、绕过等。
蛙可组词:青蛙、蛙泳等。
9. 奇迹 如臂如股 劲挺 领悟 荡漾
【详解】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1)奇迹,意思是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2)如臂如股,用来形容某种东西的样子很粗壮。
(3)劲挺,意思是坚韧挺拔。
(4)领悟,意思就是体会,解悟。
(5)荡漾,水波微动的样子。形容起伏不定。
10.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精神境界 生命意义 翻地 耙地 累了在地头歇息 热爱 憧憬 五音 五行 五谷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1)《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可敬的老人,为了让一片荒芜之地成为茂盛的森林,每天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故事。他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赞扬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2)《三黑和土地》主要讲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五音: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
五谷:稻、麦、黍、菽、稷。是五中谷物,分别指水稻、麦类、黄米、豆类、小米。
11. A C D 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方式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说明方式有准确的理解。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
列数字: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1)将宇宙和地球比较,突出地球的渺小。所以说明方式是作比较,选择A。
(2)通过列数字说明地球是个为半径6400千米的星球。所以说明方式是列数字,选择C。
(3)用生命的摇篮来比喻地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是人类的母亲。所以说明方式是打比方,选择D。
(4)句中“例如”就说明是举例子。所以说明方式是举例子,选择B。
12. C A B E D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1)词语搭配不当,把“呼啸”改成“沸腾”;
(2)词序有误,应先“发现”,再“纠正”,应把“随时发现”和“及时纠正”交换位置。
(3)缺少主语,删掉“从……中”和“却”;
(4)含混不清,"小个儿的”指的不是孩子是指水果。改成:买水果的时候,孩子都不要小个儿的水果。
(5)不合逻辑,“全部死难者”和“幸免”矛盾,删掉“幸免”。
13. ③ ② ①
【详解】本题考查了多义字。
“多义字”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意义。结合词义或者语境判断多义字的具体意思。
(1)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滥:浮泛,不切实际。
(2)滥用:没有选择胡乱地过度使用。滥:过度,没有限制。
(3)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事坏思想任意流传扩散。滥:流水漫溢。
14.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只有 才 不是 而是 无论 都 既然 就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1)“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想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与“都没有成功”两个分句之间存在转折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虽然……但是……”。
(2)“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是假设,“能找到回家的路”是假设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假设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即使……也……”。
(3)“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的条件是“不畏劳苦的人”,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条件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只有……才……”。
(4)“畏难而退”与“知难而进”两个分句之间存在转折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不是……而是……”。
(5)“上面的石块怎么重”与“要从下面钻出来”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条件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无论……都……”。
(6)“下雨了”是“把这次活动改到下周吧”的原因,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既然……就……”。
15.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6. 破坏了地球,我们别无去处 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17. 原本;原先 人们的随意毁坏 科学性 严谨性 准确性 18. 土地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旦被破坏,将不能再种植庄稼,人类也将无法生存
【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找观点的能力。
节选一、二共有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节选一、二主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6.此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节选二共有四句话。一二句告诉了我们要保护地球的两个原因:一是“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二是“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17.此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说明语言。
根据阅读经验可知,“本来”是原本,原先的意思,它表明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本来具有可再生性。由“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可知,是人们的随意毁坏让它们不可再生。“本来”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来的可再生性以及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
18.此题考查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如: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拿水资源来说,它是万物生命的源泉,一旦被破坏,会污染农田,降低土壤质量,农田不能耕种;若是受到污染的水质流到河流和海洋中,会致使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19.× 20.× 21.√ 22.× 23.√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观察图片可知,王新是从上海虹桥站前往绍兴北站,发车时间是2022年05月02日14点56分。故表述错误。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材料,结合句子“免费携带品:成人20千克、儿童10千克,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厘米(动车组130厘米),超过规定需办理托运”可知,王新携带的行李箱长、宽、高之和超过130厘米。他需要办理托运,故表述错误。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铁路旅客乘车须知中“直达票中途下车,未乘区间失效”可知,③表述正确。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说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凭票及身份证复印件进站。故表述错误。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铁路旅客乘车须知中“车站在开车前提前停止检票,进站安检、验证排队人数较多,请提前至指定场所候车,以免耽误旅行。”可知,⑤表述正确。
24.范文:
假如只剩下三天的用水量
水,生活中的必需品;水,最平凡而宝贵的东西;水,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我常常问我自己:“没有水,我们还在吗?”答案是我们人类可定不在了,假如只剩下三天的用水量,一定呼吁全人类节约用水,节约用水就是节约自己的生命。
假如只剩下三天用水量。 河道都枯竭了雨下起来了,人们贪婪的捧着盆子接雨水。这时候钱起不到作用,有些地主想跟农民买水喝,农民也不乐意,因为此时水比钱宝贵。一大群的狗围在一桶水前,人们卑微的跪在狗前面,乞水。此时狗就像一座山一样,只要人们想进去拿水,狗便撕咬他们。人多不洗脸了也不洗菜了,好像恢复了原始人的生活。一杯水可以用很久,一盆水都不舍得用,跟现今天差地别。总之,请节约用水,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们离开了水就生存不了。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喝水,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爱生活的人,一定也爱水。因为她们知道: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水给予了大自然生命,是水让生物生机勃勃,是水使祖国得以繁华。如果没有水,大自然将枯竭;如果没有水,世界将生灵都会死亡;如果没有水,一切的一切都将不会存在。所以,我们不能离开水,我们不能离开生命的支撑!
请珍惜水资源吧!不要让“只剩下三天的用水量”成为现实,所以,我们不要再自掘坟墓了,不可以浪费水……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假如人类只剩下三天的可用淡水量将会发生什么?以“假如只剩下三天的用水量”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作文。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展开你主富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明确写些什么。
写作指导: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假如人类只剩下三天的可用淡水量将会发生什么?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大胆的想象,确定写作内容。注意想象要合理、有趣,语句要通顺、连贯。
结尾:结尾部分可抒发感情,总结全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