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22: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总—分—总”结构,会写会认兴、脑等生字
2.反复品读,体会长句子的生动形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富饶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品读,体会长句子的生动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
播放视频,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
师:这里四季分明,有淙淙的流水、平静的湖面、层林尽染的秋景以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那这是什么地方?(小兴安岭)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小兴安岭的美丽。(板书课题)
(二)复习字词,整体感知结构
1.男女生读,正音——丝缕、葱葱茏茏
2. 边默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时间顺序)
划分课文结构(总-分-总)
(1)理解总-分-总
总起句与总结句的差别(请生回答)
师:文章开头的为总起句,文章结尾的为总结句
3.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小兴安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从那些词语中能看出来。(请生回答-树木繁多)
词语: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
师: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开头,整体介绍了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总起句。(齐读)
板书:总起 树多
(三)品读春,体会用词准确(小组合作)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出景物名称
景物:树木、积雪、小鹿
(1)春天:
树木:比较词语“抽出” “长出”
小鹿:想象小鹿的动作,体会动词的准确和拟人句的作用。
师:春天给了大家什么样的感受?(生机勃勃)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春天的小兴安岭?(喜爱、生动)
(2)朗读“春”
跟随视频,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
注:
自主学习:谈谈对每个季节的整体印象,找出并圈画每个季节特有的景物
小组交流:说一说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请小组代表上台阐述,师总结
夏:“浸”字好在什么地方?朦胧美,宛如在仙境(运用图片引起思考)
秋:层林尽染与物产丰富
冬:大雪纷飞与盼望春归
(2) 按照课文描写景物的顺序填表
(3)理解文章总结句与中心句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景色优美)为什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物产丰富)
(四)迁移运用,拓展写作
1.梳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构,找出文章描写具体细致的地方 (依据主要特点)
2.家乡名片
中华处处有美景,风景时时有不同。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们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文章段落背诵下来
三、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树多 
分: 春  夏 时间
  秋  冬 顺序
总:花园 宝库
四、教学反思:
优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其次教学中重难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学中采用自读、对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春天的小兴安岭中的长句子。做到了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们兴致盎然。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文中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出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最后通过读写结合,做到了对写作的训练。
不足:首先评价语较为单一;重点品读“春”后,在“夏、秋、冬”的句子朗读上较少;在进行迁移写作中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效评价。
建议:首先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做到详略得当,小组讨论中注重引导,避免时间的浪费;其次评价语多元化,做到评价及时、具体、有效,能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朗读训练中,注重每个自然段中长句子的朗读,从而将其有效运用于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