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0:40: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我东北三省沦陷,日军又向关内步步进逼。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面对这些悲观论调,鲁迅先生又会怎样反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2.文体链接
⑴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⑵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⑶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⑷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①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②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③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 ) 玄虚( ) 渺茫( ) 省悟( ) 脊梁( ) 搽( )粉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慨叹:
⑵玄虚:
⑶渺茫:
⑷摧残:
⑸抹杀:
⑹诬蔑:
⑺诓骗:
⑻为民请命:
⑼怀古伤今:
⑽自欺欺人:
⑾前仆后继:
3.阅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四、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五、探究课文
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六、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七、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搽( )粉  笼罩( ) 前仆后继( ) 诬蔑( ) xuán( )虚  miǎo( )茫 kǎi( )叹 kuāng( )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命,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她就是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博,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久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爸妈停止了争吵,家里恢复了风平浪静。
3.引号包括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称谓、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⑴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 )
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⑶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   ,或   (驳论点)或  (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   并加以论证。
⑵作者先指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是发展着“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并列举 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文说明,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kǎi xuán miǒo xǐng jí chá kuāng
2.⑴有所感触而叹息。⑵空而不切实,不可信。⑶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⑷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⑸一概不计,完全勾销。⑹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⑺说谎话骗人。⑻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⑼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⑽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⑾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3.作者针对当时一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批驳,明确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四、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五、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为下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脱节做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
2.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这是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
3.“他信力”生动地刻画出国民党当局自欺欺人、夜郎自大、仰人鼻息、摇尾乞怜的丑恶形象,极具讽刺意味。
4.“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太空漫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等。
七、1.chá lǒng pū wū 玄 渺 慨 诓
2.A(“怀古伤今”的意思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不符合语境。)
3.⑴强调、特殊称谓⑵反语、特殊称谓⑶特殊称谓
4.⑴驳论文 对方错误的实质 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 自己的观点
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的“中国的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我东北三省沦陷,日军又向关内步步进逼。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面对这些悲观论调,鲁迅先生又会怎样反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2.文体链接
⑴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⑵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⑶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⑷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①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②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③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 ) 玄虚( ) 渺茫( ) 省悟( ) 脊梁( ) 搽( )粉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慨叹:
⑵玄虚:
⑶渺茫:
⑷摧残:
⑸抹杀:
⑹诬蔑:
⑺诓骗:
⑻为民请命:
⑼怀古伤今:
⑽自欺欺人:
⑾前仆后继:
3.阅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四、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五、探究课文
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六、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七、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搽( )粉  笼罩( ) 前仆后继( ) 诬蔑( ) xuán( )虚  miǎo( )茫 kǎi( )叹 kuāng( )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命,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她就是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博,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久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爸妈停止了争吵,家里恢复了风平浪静。
3.引号包括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称谓、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⑴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 )
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⑶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   ,或   (驳论点)或  (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   并加以论证。
⑵作者先指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是发展着“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并列举 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文说明,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