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梅岭三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梅岭三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5:15: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梅岭三章
【教材解读】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险恶环境,诗人视死如归;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诗人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诗人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再现了诗人英勇面对险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信念、乐观精神。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体会三首诗中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品味诗歌,理解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感悟诗歌,学习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三首诗中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理解诗中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感悟并学习诗作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1、点拨法。结合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拓展法。结合类文诗作的阅读链接,学会依据重点词句赏析诗作。
学法:品味诵读法。读品结合,课内外结合,感受诗意的情境美和语言的凝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感知诗作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
3、了解诗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充分理解这三首现代诗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课程】
1、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2、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资料助读
我的“自白书” (陈毅)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3、品味课文,自主探究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 学生默读,解决生字读音。
旌旗(jīng) 阎罗(yán) 烽烟(fēng) 捷报(jié) 即为(wéi)家 腥(xīng) 遍种(zhòng)
2. 朗读课文,读懂大意。
朗读提示:
(1)读出节奏
(2)把握情感基调(乐观、豪迈)
课文大意:
(1)今日面对断头心里想些什么呢?回首平生,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这次到阴间也不放下武器,再招起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浩浩荡荡杀向反动势力。
(2)1927年到现在,我们南方整整十年的国内战争仍然进行,革命尚未成功,我死后请幸存的战士将我的人头悬挂在城门之上,让我亲眼看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希望幸存的同志努力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安慰我。
(3)投身革命,就要把革命当作家,将革命进行到底,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也应该到头了。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明天共产主义将在全中国实现。
4、再读诗歌,探究细节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第一章内容思考:
①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②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③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④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A.本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明确:设问、借代、借喻
资料助读: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B.本小章哪些字词用得好?招”可否换成“集”“收”“率”?
明确:“招”是招集的意思,表现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
“集”,空间较小;
“收”,缺乏声势;
“率”,不含招之意。
“斩”可否换成“杀”“伐”“打”?
明确: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
用“打”,没有毙敌之意;
用“伐”,也无毙敌之意。
(3)学生齐读第二章内容思考:
①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明确:“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第一章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
②本章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A. 修辞—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烽烟——借代 作用: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此头须向国门悬——用典 作用:表达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自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愿望。
B.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两句与陆游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炼字—哪些字词用得好?
明确:把“飞”字改为“飘”“传”字好不好?
“飞”,轻快,欢欣,写出了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
用“飘”,显得缓慢。用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撼人心扉。
资料助读: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4)学生齐读第三章内容思考:
①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明确: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将得到解放。
②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③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血雨腥风——借喻反动统治 作用: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引用、用典 作用: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
表达了为信仰牺牲的决心
自由花——借喻革命理想实现,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
④“人间遍种自由花”让你想起了裴多菲的哪首诗?
明确: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5)概括这组诗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视死如归的气概,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情感。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合作探究,活动拓展
1、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 时间 内容 精神内涵
一、过去 回首征程(写自己)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二、现在 勉励战友(给同志)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 展望未来(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写作特色
明确: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章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主题归纳
这组诗通过抒写身处绝境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5、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6、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时间 内容 精神内涵
一、过去 回首征程(写自己)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二、现在 勉励战友(给同志)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 展望未来(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七、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