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6 19:31:38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二、课文精段赏读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动、细腻。(50字左右)————————————————————————————————————————————————————————————————————————————————————————————————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
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
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1)dài (2)zì (3)sāo (4)zān (5)yú (6)yè shù (7)yè (8)yù
2.(1)聚集 (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3)终当、终要 (4)简直 (5)多么 (6)越过 跑 (7)应征 (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8、⑴三男邺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生活贫困。
课文精段赏读
(一)1、D(D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C(上句是用虚笔,下句用的是实写)3、“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5、略。
(二)1、春天登高远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4、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5、C(C项:“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唐王朝为平叛而发动战争是正当的,杜甫他支持平叛。所以说“憎恶唐王朝发动战争”不妥,故C错)
(三)1、⑴防守; ⑵最近; ⑶请让我; ⑷能够。2、⑴老翁越过墙逃跑了;⑵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3、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4、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6、安禄山,史思明。(共16张PPT)
他是谁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 陈光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 望》
(三)战乱流离时期 “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出诗韵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ēng
能够承受
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
hún
●第二招●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如何学习诗歌?
多思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首联:国都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颈联:作者思念家人 )
(尾联;作者叹息衰老 )
釋文:
整体把握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梳理:
《春望》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以乐景写哀情。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动动脑,你就会成功!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动动脑,你就会成功!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作业:《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春望》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 望》
(三)战乱流离时期 “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四、课文欣赏朗读
1、配乐诗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五、研习新课
1、如何学习诗歌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2、如何学习诗歌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试译诗句,讨论各联写的什么?
(2)整体感知: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构梳理: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4、合作探究一: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合作探究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6、教师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六、拓展训练:将《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去过我们成都的杜甫草堂吗?你们知道这样几副对联吗?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二、五岳知识简介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四、背景简介:
《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是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南一带漫游,结识了不少朋友。这首诗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诗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借助工具书,弄懂重点字词意思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5、找出名句并赏析
七、课文赏析
1、首句诗人是如何突出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2、第二句“割”字用的好在哪?
3、第三句诗人细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第四句化用孔子的名言,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有什么深刻含义?
5小结:《望岳》(首联、颔联)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6、诗歌主题:《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7、写作特点: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八、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石壕吏》
  一、背诵前两首,导入新课,介绍《石壕吏》相关常识。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2、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这是一首古体诗,叙事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2.字词质疑,理解诗句意思。
  四、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3、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4、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5、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6、概括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