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
书写——
书信——
楷书——
判决书——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①写字;记录;书写④书信②字体⑤文件“书”的解释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陶弘景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书的文体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友,登上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作者简介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赏谈的呀。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历历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的长啸、鸟雀的鸣叫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译 文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这实在是人间天堂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合作探究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
动静结合之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作者简介苏轼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资料链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译 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课文讲解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6、《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孤独寂寞(解衣欲睡)——欣喜(见月起行)——有点遗憾(无与为乐者)——急切(遂寻)——喜悦、心有灵犀(亦未寝)——平静、闲适(步于中庭赏月)——慨叹(少闲人)。 7、找出文中能看出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细细体味。1、解释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品课堂练习 一、略。
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着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研讨与练习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称“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