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2:04:27

文档简介

西航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A项过于绝对;B项“这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原文无据;C项理解有误,从原文看“注重放下过去与未来”是道家、佛家观念。)
2.B(B项无中生有,“与当下社会‘杞人忧天’者做对比”有误,文中并未提及当下社会中的杞人忧天现象。)
3.C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李商隐沉湎于过往的人事,不能体现“当下”的精神。)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答案】 4.D 5.C
6.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应追求题材类型的多元化;
应当准确把握精神内核,注重主旨表达;
应该注重观众视角,最大限度满足各国观众共同的审美需求;
还应在作品质量上深耕细作,下足功夫。
【解析】
4.“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同时“保留中国印记”,可知《开端》是“特质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并非一味迎合新潮流,而且这个“国际流行剧集”,也未必是“新潮流”。故选D。
5.A符合材料二“当今时代国产剧对外传播应满足海外观众对消费精品内容的需求”这一观点B.符合材料一“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观点; D.符合材料二“对外传播的影视作品创作者应当肩负展现当代中国正向价值的社会责任、时代使命”这一观点,从材料二的末端可以看出;C.分析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的原因,内容与两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符合。故选C。
6.结合“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可知,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应追求题材类型的多元化;
结合“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可知,应当准确把握精神内核,注重主旨表达;
结合“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可知,应该注重观众视角,最大限度满足各国观众共同的审美需求;
结合“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可知,还应在作品质量上深耕细作,下足功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B
“‘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表述错误。原文第十一自然段表述为“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即“我“受到《斗寒图》感染的一半原因是画本身,一半是画所呈现的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选B。
①'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
②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
③以'我'的视角叙述,能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傲岸不屈的老沈,使执着艺术追求的老沈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④突出主题,以'我'的视角叙述,表达了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9.人性美:
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
②刚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寒图》。
③执着追求。老沈坚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10.B (“殊”十分,很)
11.D (“而”表转折)
12.A(错在“当即接受”处)
13.(10分)①但是我的双亲年老了,你回去以后不要马上告诉他们,可以让我的兄弟慢慢告诉他们。 (“亲”“遽”“徐”各1分,大意2分)
②我为国家而死,是我的职责,为什么要连累你们呢!(“职”“累”“奈……何”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为他挂服举行哀悼。李若水说:“高俅凭宠幸之臣旳身份而越级升到很显赫旳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旳罪应当与童贯一样.他能全尸而死,还应当追削官爵俸禄,显示给众人是朝廷抛弃他;而主管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繁琐旳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旳办法。”他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为高俅举哀。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旳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金人中途改变了计策,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了他旳脸,他郁闷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铁甲骑兵看守着他。粘罕下令说:“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伤害。”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到了没有办法旳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不敬旳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旳气,今天顺从,明天就富贵了。”李若水长叹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 他旳仆从也来劝慰他,说:“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旳话,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责说:“我不能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决无二心。然而我旳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旳情况告诉他们,让我旳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粘罕下令将他推出去,他回过头骂得更厉害了。李若水来到郊外旳一座祭坛下,对他旳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旳职责而已,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 ”又不住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旳嘴唇,他喷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断了他旳脖颈、割断了他旳舌头而死,这年他三十五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共9分)
【答案】14. C
15. ①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②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③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解析】
14. 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理解错误。
15.“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杨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答案】17.B 18.D 19.D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顺藤摸瓜: 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
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 断而有魄力。
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本题可先根据最后一空的前后内容“终于在他弃彭 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此处指《桃花源记》受人称赞 合适,选“脍炙人口”,排除CD。再根据第三空前后文“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 上________地搞改革”,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的,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故选 B。
18.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 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
当。故选D。
19.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 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 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 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20、【答案】“贵校”改为“我校”;“抛砖引玉”改为“发表高见”/“提供指导”“鼎力”改为“竭力”。
【解析】“贵校”是对别人学校的敬辞,而这个教授跟学生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所以改为 “我校”。“抛砖引玉”作为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可改为敬词的“发表高见”。“鼎力”是敬辞,是用于感谢别人,不能用于自己,所以把“鼎力”改为“竭力”。
21、【答案】
做人如花,不一定姹紫嫣红,但须芬芳四溢让人留恋:
做人如树,不一定枝繁叶茂,但须挺拔伟岸让人赞誉;
做人如山,不一定万壑千岩,但须高大巍峨让人钦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
本题句子结构是:做人如——不一定波澜壮阔——但须。
意谐要注意把握所给词的逻辑关系,首先要确定仿写对象,仿写对象是”花”、“树”和山”。然后将提供的材料按照”花”、“树”和“山”进行分类,属于”花”的有:“姹紫嫣红”、“芬芳四溢”。属于“树”的有:“挺拔伟岸”、“枝繁叶茂”。属于”山”的有∶”万壑千岩”、”高大巍峨”。然后按照例句句式“做人如+仿写对象,不一定…(四字短语),但须……(四字短语)让人…(两字动词)”仿写,注意语意连贯和词语搭配即可。
四、作文(60分)
22、【答案】略西航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悦纳,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这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放下过去与未来。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别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当下社会“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
B.《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苏轼顺应自然,随顺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李商隐,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4.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国产剧被他国翻拍,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B.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5.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B.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C.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D.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6.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
B.“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如画中寒梅斗雪般的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C.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老沈的出场做了铺垫。
D.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12每题3分;13题10分。共19分)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 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 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挝(zhuā):敲打,击。 ⑤噀(xùn):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 帝殊有难色 殊:特殊
C.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 反顾骂益甚 顾:回头。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得全首领以没 B .非所以靖公议
何以解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粘罕令拥之去 D.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
水陆草木之花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 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 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
D. 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5分)
译文:
(2)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共9分)
和董传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2)曹操《短歌行》“ , ”两句本是写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诗人化用诗意,抒写自己对贤士到来的热烈期盼。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笔,融入自己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
(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革命者劈波斩浪的气魄。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 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
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
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
式、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D.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
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0.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三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3分)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举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担任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抛砖引玉,我们将鼎力给您提供便利。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做人如水,不一定波澜壮阔,但须清澈明净让人回味。
材料:花 树 山
挺拔伟岸 芳香四溢 高大巍峨 枝繁叶茂 姹紫嫣红 万壑千岩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两则诗文,按要求完成作文:
(1)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释:
辛夷坞:长有辛夷树的山坳。
木末:树梢。
芙蓉花:此处指辛夷花。
红萼:红花。
涧户:山涧里的人家。
(2)著名华裔作家鹿桥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人子》中有《幽谷》一文,大意是说:
一位旅人走到一个幽谷,晚上他在闪烁的星空下微笑睡着。醒来,依稀听到将于黎明时开花的小草们兴奋地谈着自己会被花仙子赋予什么颜色。其中一个幸运儿,花仙子给了它爱什么颜色就开什么颜色的选择权。它静默苦思、又苦思;不断地决定了,又在觉得不该辜负这样的荣誉下,不断地放弃。最后,当黎明到来,太阳猛地升起,所有的花草都绽放各个不同的颜色;而就在满目盛开的缤纷花朵中,却有一枝美好枝梗,擎着没有颜色,尚未开放就已经枯萎的小蓓蕾。
上引两则诗文,各有它蕴含的旨趣,请用心思索、寻味后,以《花开花谢》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注意:先分别说明对此两则诗文所体会出的含义,而后设想如果自己是一朵花,会希望有什么样的生命过程与生命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