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8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6: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本单元时间轴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选必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
食物生产
耒阳市振兴学校 谢丰泽
新疆出土唐代饺子
课程标准
①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②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
重点
目录
CONTENTS
01
从采集到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02
从天命到人为
03
从部落到国家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今天早餐你吃了什么?
三明治
汉 堡
包 子
油 条
面 条
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原产自那里吗?
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所采集的食物。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为什么人类掌握植物生长规律,但并不急于开展种植?
为什么作者说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人类早期的生产
与生活

依据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说说人类早期生产与生活的状态。
比穆拉, 印度拉贾斯坦邦,新石器时代。在这个红色的画面中,1头老虎正在攻击6个人,在老虎身后,弓箭手蓄势待发。
岩洞壁画文化不仅历久而且广布,世界各地的人有着相似的经济(以狩猎为主)、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暂时居留的营地)和相似的技术(狩猎、煮食和绘画)。同样相似的还有狩猎动物在他们的想象占有首要的地位。
——摘编自费尔南德兹 《世界 一部历史》
法国南部阿尔代什省 肖维岩画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岩画
1.采集与渔猎时代
食物来源
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生产工具
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生活方式
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地位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哪些生活特征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骨器(尖状挖掘器)
石 球
石锤、石砧
1.采集渔猎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木、骨、石等材料制成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1.采集渔猎
193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曾将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有色骨骼和鹿角”带到巴黎博物馆,请该馆矿物研究室的人员对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骨、角标本上的黑色物质并非有色金属的污染,而是燃烧的结果。——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烧 骨
远古人类生活场景构想图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1.采集渔猎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因而采集和捕鱼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为什么说“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谈谈你的看法。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农耕畜牧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注:①日期表明该地区的某些人已实行
“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②箭号指示某些重要谷类植物培育的传播方向。
——地图扫描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农耕畜牧
早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就像在哥伦布航海之前人们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现已查实,现代的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但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有大量证据可相信,史前时期的人类是在与现代原始人相仿的环境下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如果有关动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早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人类就已经知晓,那为什么要推迟到大约1万年前才付诸实践呢
白天的时间,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当夜幕降临大地,他把妻儿藏在空树干里,或藏在某些大石头后面,因为他周围都是凶猛的野兽,天黑时这些野兽就要开始游荡,寻找食物。在那个世界里,你要么吃,要么就被吃,生活是极不舒服的,因为它充满了恐惧和灾难。
夏天,他要忍受日光的暴晒。冬天,他的孩子可能会在他的怀里冻死。当他受了伤(捕猎的动物总是容易弄断骨头,或者扭伤脚踝),没有人照顾他,他必定惨死。
——房龙《人类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
史前社会如果固执的照此轨迹延续往复,那么史前人类在今天也仅仅只能被称为“艺术家” 。
然而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原始农业产生
发展的曙光
1966年,调查组将沧源崖画的调查情况发表在了《文物》杂志上。《村落图》也因图形集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且具备记事功能而引起考古界广泛关注。
考古与发现
农耕与村庄
人口的压力 第一派理论认为,农业是对人口增长和野生食物过度采集——例如猎物被捕杀殆尽和植物、幼虫以及软体动物的过度采集——造成的压力的反应。
富裕的结果 压力论直接遭到另一派理论的反对。后者认为农牧业的兴起是富裕的结果。据他们说来,农业只是东南亚渔夫闲暇时抽空摆弄植物的意外结果。富裕论在解释一些主要地区农业兴起时颇有说服力,但却不能解释人类在生活富足时为什么要改变食物获得的方式而且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
为什么会出现农业?食物生产的起源问题,无论是已经知晓还是停留在猜测上,并不能说明食物生产的起因。尽管从事农业存在着短期的困难,为什么有些民族还要发明农业,为什么另外一些民族随之效仿?尽管学者们各执己见,争执不休,我们没有必要采纳其中的某派观点。不同的解释或者相同解释的不同组合可能适合于不同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必要了解所有的解释,而是将它们归纳为7个便于处理的派别。
政治的力量 除了食物供给这个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社会或宗教对于食物策略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毕竟,食物不仅仅只有营养。食物不仅维持人的生命,而且赋予人权力和威望。它可以象征身份和塑造秩序。
农业的崇拜 宗教崇拜也很可能是促进农业兴起的因素。耕种可能起源于祈祷丰产的仪式,灌溉可能起源于奠酒(一种奉献于精灵或神祇的液体),围场可能起源于对某一神圣植物的崇敬。犁土、播种、灌溉都含有深奥的意义。简而言之,在农作物被当成神灵的地方,农业本身就成为一种信仰活动。
气候不稳定 气候不稳定造成的结果各地不一。例如,在农业中心地区的中东,气候变暖挤压了坚果类树木的生长环境,却有利于一些禾本科植物的生长。随着气候日益干燥炎热,大约在1.3万年前至1.1万年前,森林开始大幅消退。新的生存环境鼓励人们越来越依赖谷类植物获得食物,甚至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办法来增加可食用小麦的产量。熟悉植物生活习性的食物采集者越发悉心料理植物。农业成了一种保守的甚至是保护性的策略:为的就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保持原有的食物资源和生活方式。
不期而至论 在19世纪,有关农业起源最流行的理论是偶然论。随便翻开一本19世纪有关这个话题的书籍,赫然跃入眼帘的都是这样一种虚构的故事:一位原始的食物采集者,通常是一位女性,如何在看到种子意外落入沃土生根发芽后发现了农业。进化论之父查尔斯·达尔文(参见第25章)本人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摘编自费尔南德兹 《世界 一部历史》
历史学家对农业产生的原因一直争论不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气候变化非常重要。正如之前所说,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冰期”。但是在大约1.5万年前,也就是在上一个冰期最寒冷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主要大陆赤道以北地区的气温逐步回升。如果植物的繁殖力无法提升,农业就不会产生。
在更温暖、潮湿的气候下,动物数量有所恢复,狩猎者的日子也好过得多。但是,来自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很多证据表明,在人类到来后,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类聚居点附近发现的动物骨骼变得越来越小,因为体型较大的成年动物已经被赶尽杀绝。
在远古社会,男人们通常会到很远的地方狩猎。因此,农业技术的突破很可能是女人的功劳。
——安德鲁 玛尔 《BBC世界史》
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到后期,技术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这就导致人口的急剧增长。据估计,旧石器时代初期,原来的人口数为125000人,而到了距今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即农业革命前夕,人类的人口增为532万人。人口增长42倍以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产力提高
人口增长
动物减少
气温回升
富裕的结果
作物的生产
农业的崇拜
政治的力量
推进
了解
农业
历史的逻辑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中国
农耕: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南稻北粟)
畜牧: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美洲
农耕: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西亚
农耕: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畜牧: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农耕畜牧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农耕畜牧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农耕畜牧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3)意义:
①生产力: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B.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3)意义:
②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在小麦生长特别茂盛的地方,猎物和其他食物来源也丰富,于是人类部落逐渐能够放弃四处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个季节,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一开始,他们可能待上大约4个星期来收获小麦。等到过了一个世代,小麦数量和面积大增,于是他们得待上5个星期,接着就是6个星期、7个星期,最后终于形成永久的村落。在整个中东地区,都能够发现这种定居下来的证据,特别是在黎凡特地区(Levant,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及岛屿)更是常见。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3)意义:
③社会分工:
A.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B.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C.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意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聚集在一起,逐渐构成小区和社群,这才是人类从合作中迈出了超越一般动物生活的一大步。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局部)
农业文明的起源
(1)地理分布
(2)生产特征:灌溉农业发达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活的异同
地域名称 灌溉状况 食物生产种类 土地生产状况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修建水利工程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 王室、神庙拥有,佃户生产 乌尔王陵镶嵌画
尼罗河流域 牛 王室、神庙拥有,佃户生产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
印度河流域 大麦、小麦、椰枣、果品、牛羊 多种姓 古印度
黄河、长江流域 粟麦、稻,猪、狗、铁犁、牛耕 君主、贵族拥有,个体农耕、家庭手工业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古希腊地区 谷物、蔬菜、水果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生产 古希腊陶瓶
古罗马地区 谷物、橄榄、葡萄 国家拥有土地,家庭生产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浮雕
美洲地区 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 贵族、村社拥有 印第安人农耕图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
牛头竖琴
金山羊与圣树
乌尔王的军旗
乌尔王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爱神哈托尔
守墓神阿努比在为
法老安葬前做法事
奴隶忙着雕刻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古印度
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古巴比伦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古巴比伦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
——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上)》
新月沃地构想图
古巴比伦
1.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材料 汉谟拉比在扩张过程中,将大量土地变成王室地产。但王室无力亲自经营大片土地,因此将土地分成份地交给不同阶级的人耕种……既有大商人、手工业者和国家公职人员,也有士兵……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2.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3.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两河流域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土地归属: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租给佃户。
(3)社会生活:《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
古巴比伦小农经济的特点促使古巴比伦时期耕牛租赁活动的兴起,在实践中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备的耕牛租赁契约。在耕牛租赁期间,因承租人个人造成的耕牛损失,由承租人承担,而因不可抗拒力造成的损失,则由出租人承担。
——祝晓香、李海峰《从法典与契约看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活动》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尼罗河流域
(1)土地归属: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社会生活: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产生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
尼罗河与其它河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泛滥带来的往往是严重的灾难, 但尼罗河水的泛滥带来的却不是灾难而是肥沃的土壤和古埃及文明的生机。并且“尼罗河泛滥了几千年, 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把一年分成三个季节。
……整个法老时期的埃及始终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法老作为最高土地所有者, 常常把部分土地遗传给他的王室人员或子女, 或者奖励给他的臣僚, 或者捐赠给神庙。但是, 全国土地的大部分则分配给广大农民使用, 以保证国家的基本税收来源。
——谢振玲《论尼罗河对古代埃及经济的影响》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古代埃及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②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长诗
尼罗河流域图
太阳神·拉
古埃及
材料 尼罗河从南向北流经埃及,为埃及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上游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非洲的热带草原,富含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等于每年给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土地普遍施了一次肥……公元前5世纪访问过埃及的希罗多德宣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
材料 国王掌握着全部的土地和财产。古王国时期不断进行的土地和财产清查,既是国王企图加强其经济地位的表现,也是国王拥有最高经济权力的明证。
2.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古代中国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1.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2.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生产工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材料 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水利灌溉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魏文侯相李悝估计,当时亩产粟一般可达一石半,折合今制约135公斤。孟子说当时一夫耕百亩,收获最好时可以养活九口人,收获最差时也可养活五口人。
3.战国:铁犁牛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都江堰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井田制→小农经济
材料 春秋中后期,许多公田已荒废,杂草丛生。在公田之外,农民自己垦荒获得了大量新的土地,按照农民耕种的土地收税,无异于承认农民垦荒的合法性。
材料 一般自耕农五口之家,耕种国家分配给他们百亩之田……家内手工业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各诸侯国向农民征收租税,有“粟米之征”,还有“布缕之征”,说明农村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买卖频繁
4.秦以后,统治者重农抑商
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 《中国文化史大纲》
5.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吴越闽蜀地狭人众,培粪灌溉之功是也。
——(北宋)秦观 《淮海集》
精耕细作
单位面积耕地上密集投入较多劳动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并勤于管理……体现在选种、耕地、施肥、中耕、灌溉、农作制等各个方面
3.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开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生产方式
1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国家政策
2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水利的重视
水利工程
3
秦汉到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农业技术体系
农业体系
4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古代中国
商周时期
秦汉到
隋唐时期
战国以后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集体耕作
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分别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铁犁牛耕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兴修水利
重农抑商
家庭
手工业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4.古代希腊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农业的特征?
材料一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雅典瓷瓶(前6世纪)
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
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4.古希腊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土地归属: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3)劳动力来源: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土地所有权与公民的身份确认及政治地位紧密结合在一起。城邦建立在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志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城邦公民是土地所有者,是战士,是政治上的特权阶级。
……在公元前6世纪早期,即梭伦时期,农业生产已经采取比较集约的方式;但是,考古发现,当时并没有出现农庄,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集约式生产主要由奴隶和雇工进行,而并非土地所有者自己生产,所以土地所有者并不居住在自己所属的土地范围内。 ——李尚君《劳作与古希腊社会》
◎古希腊倒酒陶画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历史学者戴尔·布朗用“灿烂而血腥”形容阿兹特克文明,结合所学知识,你支持戴尔·布朗的这一说法吗?
从天命到人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古代美洲
(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水稻 \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橄榄、葡萄
古罗马 谷物为主,兼种橄榄和葡萄
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
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租给佃户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产生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使用奴隶进行劳动
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和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
文明的多样
各具特色的农业,孕育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狩猎一采集者停止迁徙,选择定居,以便照料庄稼和牲畜。他们先后发展出村落、城镇和文明。更粗壮的原生玉米、更饱满的亚洲草种和中国人移植的野生稻谷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正是这些小东西成了阿兹特克人、苏美尔人、埃及人及许多早期王朝崛起的基石。我们也不例外。没有农业,就没有阶层分化,就没有供给国王和祭司的剩余粮食,就没有军队,就没有法国大革命,也就没有登月。
———安德鲁 玛尔 《BBC世界史》
农业产生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  
由于实行组放型农业,各村庄很快受到了逐步增长的人口压力。于是,过剩的人口散布到周围新的地区,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起新的村庄。
一次又一次的迁移使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迁移的最后结果是,10000年以前组成全体人类的狩猎者,到公元100O年时,减少到仅占人口的1%。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全球种族分布图表明,10000年以前,种族之间大致是平衡的。但到公元1000年时,这一平衡遭到了剧烈的变动,此变动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而不利于仍过渔猎采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飞快的时代,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二、三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其根本原因,与其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人比旧石器时代的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这种通常的设想现在是很可怀疑的,不如说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人类现在能够定居了。事实上,为了照料新驯化的动植物,也不能不这样做。于是,新石器时代约村庄取代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了用生粘土制作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近东的居民们开始建造窑或炉。窑和炉烧火时温度较高,因而能用于给陶器上釉。
   纺织品方面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人利用刚培育成功的亚麻、棉花和大麻等植物纤维,在逐渐得到发展的锭子和织机上进行纺织。
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学会了建造比较坚固、宽敞的住房。造房子用的材料因地而异。
定居生活也使部落政治组织取代诸游猎民族的单独的群体成为可能。部落由一个地区若干村庄的居民组成了每个部落都有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把它们相互区别开来。
 通常,构成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社会基本单位是由若干对夫妻和他们的孩于组成的大家庭。这种大家庭较适宜处理在勉强维持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以比独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更为常见。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但是,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了对土地女神即丰产女神——大地之母的崇拜。  
当然,为了解释各民族赖以为生的主要农作物的起源,这时还出现了神话。
——摘编自费尔南德兹 《世界 一部历史》
——摘自费尔南德兹 《世界 一部历史》
采集、渔猎、游牧和耕种四种获取食物的技术根据传统的时间排序是依次递进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它们是交叉互补的。
在气候变化相对剧烈的数千年间,这四种技术并存发展,随着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关系渐渐发生变化和日益巩固,食物采集者缓缓地,逐一地向耕种和畜牧过渡。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转型期——一个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长时段,在此期间,世界可能出现不同的发展走向。
——摘编自费尔南德兹 《世界 一部历史》
我们尝试理解转型期的原因及表现。
社会与转型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思考:
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材料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4.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事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剩余,出现私有财产。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
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
强制机关诞生
产生阶级差别
战俘变成奴隶
贫富分化出现
男女地位变化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军事首领将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
农业革命
男女性别地位变化
生产产品出现剩余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氏族部落首领利用权力和便利,把一些集体财务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领导对外交战过程中,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
将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出现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
私有制与阶级产生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
国家产生
生产力
生产
方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
可视化结构
农业
食物生产
男子占据主导地位
妇女退居从属地位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出现
个别人权力加强
战俘变成奴隶
阶级产生
自由民
奴隶
调节阶级矛盾
国家
生产力提高
生产关系变革
男子处于从属地位
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食物采集
公有制社会
本课小结
平图拉斯河手洞: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岩石上保留了人类手印而得名“手洞”。据悉,这些壁画都是在9500年前创作的。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这些岩洞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一直延续至欧洲旧石器文化时期。
比莫贝卡特的一百三十个石窟是印度史前艺术储藏室。见证了从石器时代晚期到历史时期早期的文化次序。
塔德拉尔特 阿卡库斯石窟位于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边境,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00年的壁画表现撒哈拉地区人们生活的不同方式。
艺术与人生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本课思维导图
课堂总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随堂演练
【练习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 ( )
A.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 B.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C. 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D. 专门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练习2】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以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比以前通过狩猎获取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
A. 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 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 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B
A
随堂演练
【练习3】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制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隋唐 筒车、曲辕犁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刀耕火种 D. 精耕细作
D
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课堂巩固练习
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  )
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
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
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
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  )
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B.古代西亚文明
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D.古代东亚文明
参考答案:1.D 2.A 3.B 4.C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