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概念解析
清政府是否尝试变革以求自救?
地主阶级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国人如何寻找救亡图存之新出路?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目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191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191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政治)
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军事)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经济)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文化)
引进先进观念
培养革命力量,成为掘墓人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
培养了反封建的知识分子
3)评价:“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失败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预备立宪(1906—191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皇族占5人,剩下4名汉人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
立宪派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代表人物有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
(1)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政权依旧由满族人掌握,尤其是皇族掌握,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2)影响:汉官离心,立宪派失望,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章炳麟(1869-1936)
邹容(1885-1905)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
“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陈天华
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2)中国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1)兴中会
①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3)三民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未明确反帝
未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
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还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也没有明确反对汉族军阀、地主;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
3、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4)起义活动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①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②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概况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背景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1.10.11军政府成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上海、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广东、山东、四川等15省份宣布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纪元
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 京
五 色 旗
公历 民国纪年
孙 中 山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过程
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2)结果
结合辛亥革命后各方势力对袁世凯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分析袁世凯为何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任命
支持
进攻汉口和汉阳
妥协
政治讹诈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攻击
经济封锁
外交孤立
军事威胁
① 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②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
③ 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
④ 革命派软弱妥协,脱离人民群众;
⑤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颁布约法的目的,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参照美国)
责任内阁制
如何认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1)主观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2)局限性:因人设法、政治目的、人治色彩。
意义: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功绩
3.失败
①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②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半殖半封社会。
①政治: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社会:社会风俗等发生变化。
1.性质: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知识拓展】如何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旁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5.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2022·河北唐山三模)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本家鲜有直接投身革命活动的,而新式学堂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这表明( )
A.青年学生勇于担负民族重任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
C.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D.政府政策不当加剧统治危机
练习
A
(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练习
D
(2021·湖南高考)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练习
D
(2021.1·浙江高考)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练习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