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21: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简介
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新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作家,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领域 司空见惯 花圃 盐酸 飞溅
花蕊 魏国 搜集 蚯 蚓 出版
阶段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不可思议 追根求源

guàn

yán
jiàn
ruǐ
wèi
sōu
qiū
yǐn
bǎn
jiē
qiè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造句:花开花落,草荣草枯,我们从这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
象中感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替。
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寻根问底)
造句:对待问题,我们要有追根求源的拼劲和钻劲。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造句:飞机神秘失踪的现象在德国发生过一次,无独有偶,
后来在美国也发生过一次。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一叶知秋、可见一斑)
造句:经济学家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水滴石穿)
造句:小明在学习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快速浏览全文,你知道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吗?在文中画出来。根据对每个自然段的理解,
试着把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3—5):举了三个举例事例来说明观点。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第三部分(6—7):总结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
认真阅读第2自然段,你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怎样理解的?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司空见惯:某事常见,就算见到也
一点儿不觉得奇怪。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把‘?’拉直变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地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真理的发现过程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解句子: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