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6: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村落产生的概况,理解村落产生的意义。
2.知道集镇出现的原因与过程。
3.了解城市的产生和不同区城城市布局的主要表现,理解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知道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状况,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村落的产生
01
二、集镇的出现
02
三、城市的产生
03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03
材料 在上古,人民少而禽兽众,原始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由捕猎采集野生的动植物,逐步发展为原始的渔猎农牧。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石器。从使用打击成型的旧石器发展到使用经过磨制的“新石器”,并已有少量的骨器及陶器,原始人群成群地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洞穴里,或“构本为巢”以应对风寒雨雪和猛兽虫蛇的危害,他们只有天然石块,木棍等工具,尚不具备进行营建的条件。巢居可以避洪水猛兽,是一种很自然产生的居住方式。这种方式传到后世即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干阑”在我国曾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建筑形式,直到明清以来才逐渐减少。现在我国西南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中仍大量使用。
“巢居”与“穴居”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的,正如《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上所载:“昔者先生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大体是寒冷干燥地带适于穴居,温热潮湿地带宜巢居,适中地带则随气候条件而采取穴居或巢居。
——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第2版)
人类最初的居住状况是怎样的?当时的居住条件受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村落
含义: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产生前提:农业定居地的出现。
原始村落分布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此外还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
半坡村落遗址
构成: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一、村落的产生
思考:居住形式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1)在原始社会前期,由于主要靠采集和渔猎获得大部分的食物,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所以远古居民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以应对风寒雨雪和猛兽虫蛇的伤害。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人们逐浙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的定居生活,开始在地面筑造房屋。
思考:中国传统村落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依赖于自然界,以农业生产为主;规模小,具有保守性,这是由中国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的;不经规划,自然发展,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一、村落的产生
古代村落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
②安全的需要,生存繁衍的需要。
(2)影响
①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②村落也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宗族的凝聚意识逐渐形成。
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产生
(1)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
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二、集镇的出现
思考:集镇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商业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多集中于水路交通要道,交通便利;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和政治职能。
(2)影响: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市场繁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早期城市化。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而村落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2.集镇的发展
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二、集镇的出现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集镇的发展
(1)中国古代集镇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
(2)直到鸦片战争前,集镇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偏重在中国的东南地区。
(3)集镇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农民自给有余的农产品和农家副业产品,因而其带有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性质。
二、集镇的出现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平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备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镇的兴起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开。列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特点。
(1)经济功能增强,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地城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早期城市
(1)两河流域的城市: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巴比伦城遗址
三、城市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城,都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遗址。20世纪50-90年代,在长江中游发掘了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城遗址。石家河城宏伟高大,城内高地有多处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城外发现了密集分布的50余处村落文化遗址。
(1)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邵超早中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三、城市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古代长安城布局模型
内容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功能 由政治军事功能逐步向经济功能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内部布局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政府管理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地域分布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三、城市的产生
中国古代城市有哪些特点?
(1)性质、智能: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突出。
(2)规划理念:受礼制影响。
(3)布局:布局工整,中轴对称;突出统治阶级的权利和地位,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商业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运营上收到歧视和严格控制。
三、城市的产生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材料 在希腊城市中社会共同生活的新特征突出地表现为:
城市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内既无封闭的区域也无独立的区域,对外,有些城用城墙与周边分隔开;对外,不像远东城市那样设有区界,住宅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只是规模不同。住宅分布在整个城市中,不存在只有一定的阶级或阶层才可进入的区域。
在一些特别设置的地点,如广场或剧场,能举行全体居民或至少是大部分居民参加的集会,使每人都可感到:自己确实是属于大家共同的集体中的一员。
城市可分为三部分:建有住宅的私人区,建有祭司用深神庙的宗教区以及进行政集会,商业活动、演出和运动会等公共活动用的区域。国家体现出集团的普遍利益,故直接对公共区负责,并参与对私人区及宗教区的管理工作。三个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功能的不同。
由于希腊的城市具有四个特点——一统一性;内部的开放性;与大自然呈平衡状态和自觉地控制城市的发展。故至今仍被看作是城市规划的典范。它为实现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提供了恰当而经久不变的物质条件。
——【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等译
三、城市的产生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材料 罗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位于伊特鲁里亚和被希腊城邦殖民统治的领土之间边界上的不重要的小城市发展为一个世界帝国的首都,一个卓越的城市。
罗马人对所征服的国土进行殖民统治所采取的做法和方式,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首先是对自然界进行的三项开发:(1)建设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高架水道、域防设施;(2)把一片富饶的土地划分成单个的可以建造的地区;(3)建造新城市。
——【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等译
通过教材和材料概括古希腊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三、城市的产生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商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雅典卫城遗址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促进了人口的集中。
(2)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
(3)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
(4)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
(5)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三、城市的产生
对比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城市布局的异同点及原因。
(1)异同
①相同点:
a从功能上看:都有军事防御功能及经济功能。
b.从性质上看:都是政治中心。
②不同点:
a.从布局来看: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整齐对称;古希腊城市的布局比较随意。
b.从功能来看:古代中国城市的政治功能更突出;古希腊城市的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2)原因
①古代中国:君主专制逐浙加强。
②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
(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2.早期文明地区的民居
两河流域的民居 古代埃及的民居
地理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基本结构 前庭、前室与主室 庭院、柱廊等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时期的民居
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的民居
①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的民居
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绝大多数都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2)深受礼制思想影响,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讲究对称,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坐北朝南。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等。
3.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③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
古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式住宅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
①主要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
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结合面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民居建筑的认识。
(1)两者住宅庭院存在较大差异,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两者年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直接造成建筑形式上的差异。
(2)古罗马民居中自由、因地制宜,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让人更能感受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和扩张的气息以及不成熟感;而古希腊民居更规整、更理智、更宁静和质朴一些。
(3)两者奠定了西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上的基础,对后世的建筑艺术影响深远。
4.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随堂训练
1.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 )
A.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 B.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
解析:依据材料“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遗址当中有都城,聚落,村落等,是国家的代表因素,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家国一体,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二里头文化,未涉及其他文化,不能说明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国野分立,排除D项。故选A项。
A
随堂训练
2.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多层公寓楼,便于出租,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罗马帝国时代的公寓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题目要求指出从庭院式住宅到公寓楼这种变化的影响,而非单独说公寓楼的影响,排除B项;公寓楼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可见公寓楼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故选A项。
A
随堂训练
3.“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
D
随堂训练
4.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C.官府实行宗教专制加强统治 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事务,说明城市的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城隍信仰,看不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政府加强宗教管理和控制相关信息,不能说明官府实行宗教专制,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
B
随堂训练
5.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B.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D.雄伟壮丽的美学理念
解析:依据材料“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可以看出这些建筑都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庸之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拓进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血缘和伦理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
A
随堂训练
6.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推崇方正规则的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或政务活动场所居中,商业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商人在市政事务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折射出封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 )
A.主导产业的不同 B.统治阶级的差异
C.审美观念的抵牾 D.政治制度的区别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封建时期中国的城市中轴对称、严整方正、宫城居中的格局,体现了礼制和皇权至上思想;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体现了城市自治和市民民主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时代中国和西欧的城市折射出了政治制度的差异,D项正确;封建时代中国和西欧的城市主要受政治制度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布局,主导产业的不同、统治阶级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的抵牾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