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6: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比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政策的调整。
2.理解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的变化过程,分析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3.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2.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曲折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录
01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02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03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材料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缴纳粮食税,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并可自由到市场交换物品。工业方面,恢复私人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赁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1年7月7日,政府通过《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后,私人企业也有了发展。私企的雇工最初在20人以内,后发展到百人之内。在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实行自由贸易制和商品交换,私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33页
通过材料对比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之处在于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了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前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1.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922年,苏联成立,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3.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苏联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1)特征
①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商品、市场、货币关系。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高度集中。
(2)评价: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就与实行这种体制有关。但是,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
(1)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2)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2)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西方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竞争与争夺,但是也加强了协调合作,形成了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的机制。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国际协调在战后获得了重大的实质性的拓展,一大批相关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发展出多种有效的协调方式。……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没有裉本触动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部分国家主权不同程庋地向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转移”,以适应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促进因素 ①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不利因素 ①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兴起。
(3)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4)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
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①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a.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
b.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侯,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c.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广交会展馆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两次,至2019年已举办126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变化
时间 经济体制 实行原因 特点 影响
1956到1978年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苏联模式,缺乏建设经验 单一的公有制;权力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平均主义 对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1978到1992年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济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1992年至今 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东亚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也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曾经创造过的纪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增长速度缓慢,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已是历史性的创新,而且也只在英国某些地方出现。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西方先进工业国中这一增长率达到1%-2%,提高约1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增长率又翻了番,达到3%-5%,但东亚地区在战后工业化进程中把经济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7%-8%,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年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全新势头。因之被称为“经济奇迹”。
“东亚模式”的特点是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中“政府的作用仅限于补充市场机制不足”的局限,政府与布场进行有机协调,形成政府适当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充分调动正、企业和个人的活力,来达到经济运行的高效。“东亚模式”证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多种实现途径,西欧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道路通过不断调整,最终演化成今天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崛起国家的演化路径。对于后崛起国家来说,环境便利(没有殖民地,不能通过掠夺进行资本积累),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变了(已经知道国家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市场经济的实现途径也可以相应改变,可以通过对已有经济规律的认识,依靠政府的力量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浓缩工业化的过程。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走的就是这样的发展道路。它们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干预,引进外资、出口导向、高储蓄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近30年内就走完了传统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历程,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七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3-425页
通过教材和材料总结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和面临的挑战。
①表现:
a.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b.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②面临的挑战:
a.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b.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21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
(1)表现
①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材料 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主持下,从1947年迄今已举行了8次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使占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第二次……使占应征税进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第三次……使占进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第四次……使占进口值16%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15%。第五次……使占进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0%。第六次……使关税税率平均水平下降35%。第七次……这次谈判的重心已从关税转移到非关税壁垒上,并达成七个非关税壁垒方面的守则。这七个守则,在法律上独立于总协定,它们仅对在守则上签字的成员具有法律效力。第八次……首次将劳务贸易列入多边贸易谈判范围。除了货物贸易外,还将知识产权和投资问题列入了谈判内容。……但是在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上讨论的一揽子最后文件,因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对农产品价格补贴问题的谈判破裂,未能如期完成。
——摘编自饶贵生主编《国际贸易》
背景
时间
宗旨
意义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镜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
宗旨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水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现代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原因、过程。
(1)原因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发生后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建立过程
①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积极影响: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b.局限性:由于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这使它在体制上和规则上有多方面的局限性;美国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便利了美国的商品输出和经济扩张。
②1995年,关贸总协定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
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1)继承性
①产生原因:世界经济贸易的新发展和关贸总协定的内在局限是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原则,如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透明度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等都是关贸总协定确立的。
③基本目标: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都把推动贸易自由化作为自己的目标。
(2)差异性
①地位: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的多边贸易协定,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
②约束力:关贸总协定的协定、协议对成员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协议对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
③执行力:关贸总协定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而世界贸易组织对争端解决程序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因而其执行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2.国际贸易的发展
(1)服务贸易的增长
①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②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等12大类。
(2)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提高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创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全球化解决了技术问题。交通和通讯的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二者能够实现的速度按指数级数加快,这使得在全世界实现全新的沟通和控制成为可能。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3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估计到2010年,这种费用可以降到3美分,使跨大西洋的通讯费几乎降到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使跨国公司的生产者和经理们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失控。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上的发展,使得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找出针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盈利机会。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且改变其思维方式。
——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2页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金融组织的建立
材料 1943年7月美英两国发表了各自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方案,美国的“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在美国国务院内举行签字仪式。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它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金融组织的建立
成立时间 主要任务 主要业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945年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国际金融的发展
(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①很多非银行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政权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闭,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倒闭前雷曼兄弟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逾40个国家。
思考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风险?
金融风险一但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①手工工场时期
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
③二战后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两次世界大战等使美国综合国力提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伙计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工业革命后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实力大增,建立起世界殖民帝国,英镑地位提升。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金融中心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欧盟、中国、日本等 实力增强,其货币地位上升。
(2)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2009年 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010年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015年 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如何认识人民币的国际化?
(1)利
①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②减少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③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④获得国际铸币收入,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减少获得国际货币税收入。
(2)弊
①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②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③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检测的难度。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作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
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
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同意成立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3)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的兴起
分析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
①经济全球化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②亚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但因建设资金有限,一些国家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亚洲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缺乏把资本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渠道。
③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升。
(2)目的: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原因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影响 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巩固练习
1.二战后,“拉丁美洲思想家们的志向,是和他们的亚非兄弟日益紧密地共同行动。穷国或穷洲没有力量单枪匹马地解决它们的问题,但通过合作,它们有可能克服自己的软弱和贫困。”而亚非拉人民则从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两条战线上开展了世界性经济发展运动。材料反映出( )
A.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缓和了世界矛盾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
C.第三世界崛起利于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多极化日益依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
C
巩固练习
2.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B.是基于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
C.建立起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 D.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
B
巩固练习
3.2018年6月28日发表的《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提到,早在2010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服务贸易领域,2007年中国承诺的100个服务业分部门全部开放,并且超出承诺开放了120个。中国外商投资限制性措施缩减了65%,禁止类条目只有28条。这反映出中国( )
A.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 B.居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
C.践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D.明确了建立市场体制的目标
C
巩固练习
4.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美元能创造“超级特权”始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A
巩固练习
5.尽管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B(世界银行)性质不同,但是它们在政策和业务上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其具体表现在( )
A.把资金高利息借给会员国 B.保障会员国经济同步发展
C.共同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 D.对落后会员国提供技术援助
C
巩固练习
6.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购买美国货”(限制其他国家货物进口)计划。而中国则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策略具有互补性 B.美国计划可有效化解全球危机
C.中国战略存在风险和挑战 D.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对外政策
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