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7: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1
02
03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一、从“无为”到“有为”
01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受破坏严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剧。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与民休息。
(4)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②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有为”
(1)背景:经济恢复和发展;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危机加剧;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典型例题
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免除一段时间的徭役;在战乱中流亡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还为庶人;抑制商人,限制他们对土地的兼并;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这些规定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重农措施。题干时间是西汉初年,百废待兴,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题干所述举措有利于增加农业劳动力,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快速恢复农业。故B项正确。
B
典型例题
2.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由此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
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
D.主张兼收并蓄,有利于儒家思想复苏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但是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家的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这种做法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且其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复苏,D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推知;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西汉初年已经建立了统一工权,排除C项。
D
典型例题
3.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的内容
A
解析: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02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代表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2.思想内容:
(1)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点,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3.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带有神学倾向。
典型例题
4.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B
典型例题
5.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下列哪一项属于最初的交叉( )
A.荀子“仁义”与“王道” B.董仲舒“天人感应”
C.王阳明“心即理” D.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将天意与人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材料中的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交叉影响”相符,B项正确;荀子的“仁义”与“王道”,属儒法交叉影响,A项错误;王阳明“心即理”,属佛儒交叉,C项错误;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是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对立关系,D项错误。
B
典型例题
6.“昭宣之治”时期,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此后,东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B.历代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
C.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D.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解析:根据材料“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东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学说后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融入的是道家思想而不是道教思想,且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汉朝的部分统治者,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自汉武帝起,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思想,材料所述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
C
典型例题
7.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D.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解析:结合所学,汉代法律儒家化,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正是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重视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没有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错误。
C
03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内容: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各郡国设立郡国学校(地方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儒学思想。
(2)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3)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广为传播。
三、儒学成为正统
2.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君权神授”思想神化了专制皇权,同时“天人感应”思想又有利于限制君主的言行。
(3)使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点,即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促进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5)思想专制,扼杀其他学派思想。
(6)“三纲五常”中积极的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封建纲常的消极部分是为了维护统治,禁锢了人们的言行。
典型例题
8.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解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题干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选C项。
C
典型例题
9.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均把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突出政绩。汉代统治者此举意在( )
A.扩大地方官吏的来源 B.宣扬儒学的教化功能
C.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 D.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在独尊儒学的背景下,汉代统治者大力兴办地方教育,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学说,其目的是通过宣扬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教化等价值观来维护统治,B正确;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看中品德而非文化水平,排除A;汉代统治者重视地方教育,但是其主观目的并不是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排除C;重视地方教育和官员考核无关,排除D。
B
典型例题
10.汉武帝时期,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此后,朝廷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这一举措(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确立了儒学正统
C.促进了文化认同 D.消灭了边患危机
解析:汉武帝时期把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并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有利于把中原文明传搔到这些地区,有利于文化认同,故选C项;解决王国问题主要是通过“推恩令”,故排除A;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故排除B;边患危机的解决是通过与匈奴战争等一系列方式完成的,但不可能消灭,太过于绝对,故可以排除D。故选C项。
C
典型例题
11.汉代儒学出现过一股风气,认为谁的章句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例如为《尚书》注解的秦恭(西汉信都人),仅是解释《尧典》篇名二字的意义就写了十余万言。这种风气导致最高统治者屡次下令“减省章句”。据此可知( )
A.这种风气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壮大 B.统治者开始取缔儒学的正统地位
C.汉代儒生们进行不懈的理论创新 D.此时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出现“谁的章句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的风气,使儒学缺少务实精神,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因此最高统治者屡次下令“减省章句”。由此可知,D正确;这种风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儒学发展壮大,故A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统治者一直在维护,故B错误;这一现象和理论创新无关,故C错误。
D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