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PPT】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09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PPT】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09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6: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古诗三首
9
第二课时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022年秋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复习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
/
/
/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初读课文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fēnɡ

yuán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感知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
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
正身处庐山之中。
古诗大意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诗精讲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连一连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游山所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
来了什么启发呢?
yùn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结构梳理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 得到的 。
结果也不同
角度不同
主题概括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