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多彩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问题: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收集证据
化学反应前后
肯定改变 宏观
微观
肯定不变 宏观
微观
可能改变
原子的种类
物质的种类
分子的种类
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个数
元素的种类、 质量
分子的个数 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的总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验证
反应后
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前
物质的总质量
实验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P127
实验现象:
1、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3、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硫酸铜 + 铁 →铜 + 硫酸亚铁
CuSO4+ Fe == Cu + FeSO4
反应表达式:
铁钉:银白色变红色
②硫酸铜和铁钉
①仪器和其他物质
第一次称量质量
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铁的质量总和
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②剩余的硫酸铜和铁钉
③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铁钉
第二次称量质量
=
①仪器和其他物质
②剩余的硫酸铜和铁钉
③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
实验分析
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呢?
实验反思
实验验证
[思考]:为何实验前后质量不一致?
实验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1、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2、天平不再平衡
2Mg + O2
点燃
2MgO
o
o
我来了
O2-
Mg2+
我走了
?
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称量反应后
物质的总质量
称量反应前
物质的总质量
反思
1.装置的密闭性
针对有气体参加或有
气体生成或生成物容
易逸散的反应。
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P129
白色固体减少
产生大量气体
天平不再平衡
实验现象:
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Na2CO3+2HCl==2NaCl+CO2↑+H2O
实验装置的改进
碳酸钠
盐酸
实验三:白磷燃烧实验装置与操作
我的着火点40℃,藏身在水下。
白磷
我是气球,
想想我的作用
我是玻璃管,今天出奇长,并且一头热!
沙子
实验分析
1.装置的密闭性
2.装置的压强变化
针对有气体参加或有
气体生成或生成物容
易逸散的反应。
压强变大:
有气体生成或放热。
压强减小:
有气体消耗或吸热。
解释与结论
P
剩余
气体
反应
的O2
+
仪器
+
=
+
剩余
气体
+
仪器
P2O5
m(反应前的物质)=m (反应后的物质)
以氧气过量为例具体分析
P
反应
的O2
+
=
P2O5
m(反应前的总物质)=m (反应后的总物质)
你能总结吗?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转化
成生成物,故不能计算在内。
2、“各物质” 不能遗漏任何反应物或生成物
特别是气体。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3、“总和” 指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或生成
物 的质量总和。
4、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物理变化不属于此研究范围)。
巩固练习
1、在化学反应X+Y→Z中,5gX跟足量的Y充分反应生成8gZ,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是( )
A.8g B.3g
C.5g D .2g
例2、在密闭容器里通入CO和O2的混合物,其中含有m个CO分子和n个O2分子,使其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数目和氧原子数目之比为:
A.m/n B.m/(m+2n)
C.m/2(m-n) D.m/2n
3、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
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
B、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的质量
C、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
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
D、mg冰熔化后得到mg水
AC
4、加热a g KClO3和b g MnO2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得到c g KCl,则生成的O2的质量为 。
a-c
5、现有a g 氯酸钾和2 g 二氧化锰,将其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残余固体的质量为b g,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
a+2-b
6、在化学反应2XY2+Y2=2Z 中,
Z的化学式为 ( )
A、X2Y3 B、 XY3
C、X2Y6 D、X2Y4
B
7、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gD,同时增加8gC,则反应中消耗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
A.1∶5 B.1∶4
C.5∶1 D.4∶1
C
8、根据乙炔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事实,推断乙炔组成里一定含有 ( )
A.碳元素
B.碳元素和氢元素
C.碳、氢、氧三种元素
D.碳元素和氧元素
B
9、某物质4.6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5.4g水和8.8g二氧化碳。求:
⑴确定该物质中是否含氧元素
⑵组成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⑶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将agH2和bgO2通入真空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A、 一定为(a+b)g
B、大于 (a+b)g
C、小于 (a+b)g
D、无法确定
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A、物质C一定是化台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 :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19.4 0 3.6
1673年波义耳(英国)实验: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质量增加了。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1756年罗蒙诺索夫(俄国)实验: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不打开封口,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回顾历史
比较波义耳和罗蒙洛索夫的实验
科学家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实验结论
波义耳 m(锡)+m(N2等) +m(O2)+m(容器1)
罗蒙诺索夫 m(锡)+m(N2等) +m(O2)+m(容器2)
m(氧化锡)+m(N2等) +m(O2)+m(容器1)
m(氧化锡)+m(N2等) +m(容器2)
m(锡)<
m(氧化锡)
m(锡)+m(O2)=
m(氧化锡)
(以恰好反应为例)
m(反应前的物质)=m (反应后的物质)
以碳酸钠过量为例具体分析
解释与结论
Na2CO3 + HCl NaCl + H2O + CO2 ↑
HCl
原来的
H2O
仪器
盐酸
剩余
固体
反应的
Na2CO3
+
+
原来的
H2O
生成
的H2O
=
+
剩余
固体
+
仪器
NaCl
+
H2O
+
CO2
m(反应前的物质)=m (反应后的物质)
以碳酸钠过量为例具体分析
解释与结论
Na2CO3 + HCl NaCl + H2O + CO2 ↑
HCl
反应的
Na2CO3
+
生成
的H2O
=
+
NaCl
原来的
H2O
仪器
剩余
固体
+
原来的
H2O
剩余
固体
+
仪器
+
+
CO2
仪器
盐酸
剩余
固体
反应的
Na2CO3
+
+
=
+
剩余
固体
+
仪器
NaCl
+
H2O
+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