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3 19: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说法 正确的是(  )
A.反光镜是凹面镜
B.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D.光有时沿曲线传播
2.(2分)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工作的投影仪屏幕
B.太阳、发光水母
C.彩虹、工作的电视机屏幕
D.电灯、波光粼粼的水面
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天是亮的
B.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自身能发光
D.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折射光线到人的眼睛里
(多选)4.(2分)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夜晚的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C.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
5.(2分)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光污染的是(  )
A.合理布置光源,改善照明系统
B.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
C.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
D.采用双层玻璃,内侧贴上吸光材料
6.(2分)下面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 D.凿壁借光
7.(2分)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中能看到两只手 B.水中能看到三只手
C.手在水面处“错位”了 D.以上都有可能
8.(2分)下列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B. C. D.
9.(2分)在下面的空管中,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能看到另一端的手的是(  )
A. B. C. D.
10.(2分)下列现象中与光的色散无关的是(  )
A.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
B.彩虹
C.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色光带
D.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
11.(2分)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  )
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B.月球遮挡了部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
C.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D.太阳在地球和月球之间
12.(2分)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13.(2分)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越清澈越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
B.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会在水面发生偏折
C.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利于观察到光束
D.无法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14.(2分)小明的家在杭州市余杭区,它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可以推测小明家乡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15.(2分)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6.(2分)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B.地球表面变化都是容易被察觉的
C.地球内部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
17.(2分)2020年5月,我国测量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测量任务,这比2005年我国测得的数据高了4米之多。珠峰“长个”的原因(  )
A.地壳板块之间的扩张
B.过去技术不发达,测量有误
C.珠峰上有火山,喷发后堆积空高
D.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
18.(2分)下面关于地球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
B.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最厚的一层是地幔
D.地壳的厚度均匀一致
19.(2分)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  )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D.磨削
20.(2分)沙漠中的石磨菇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植物
21.(2分)杭州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可以看到江岸两边都是泥沙类细颗粒物,人们称它为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  )
A.江水的冲刷 B.江水的侵蚀 C.江水的沉积 D.江水的搬运
22.(2分)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街道上不要离楼房太远
B.尽可能待在房间里,不要随便走动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
D.搭乘电梯快速下楼
23.(2分)关于火山喷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D.火山地热不是清洁能源
24.(2分)下面的环境中,土地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是(  )
A.茂密的森林 B.绿绿的草原 C.平整的沙滩 D.荒凉的坡地
25.(2分)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26.(1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就不会继续传播了。    (判断对错)
27.(1分)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判断对错)
28.(1分)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    (判断对错)
29.(1分)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面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    (判断对错)
30.(1分)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    (判断对错)
31.(1分)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    (判断对错)
32.(1分)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判断对错)
33.(1分)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幔层。    (判断对错)
34.(1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土豆泥出现裂缝,上方冒白汽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判断对错)
35.(1分)我们一般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判断对错)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36.(10分)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如图。
( 1 )小明想探究的问题    。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顺利在纸屏上观察到一一个明亮的光斑。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光路图。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    ,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    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    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    。
37.(10分)研究了光是沿直线传播之后,小科想:光是否能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呢?于是,他找来了手电筒、A4纸、玻璃片、厚纸板、一个塑料杯。在黑暗的屋里分别照射玻璃片、厚纸板、A4纸
(1)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透明物体。
(2)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
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比较薄的物体。
(3)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小科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    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    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
38.(10分)电视节目《开讲啦》中,主持人撒贝宁和我国水土保持专家刘国彬老师一起探讨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及治理问题。于是,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雨水侵蚀土地”实验。他们先找来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盆,倒入土壤,做成四个土壤样本,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 1)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研究    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   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39.(10分)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   。
(2)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拟
   。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   的景象,如图。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均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说法 正确的是(  )
A.反光镜是凹面镜
B.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D.光有时沿曲线传播
【解答】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这是利用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能够扩大反射的视野,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选:B。
2.(2分)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工作的投影仪屏幕
B.太阳、发光水母
C.彩虹、工作的电视机屏幕
D.电灯、波光粼粼的水面
【解答】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萤火虫、发光的水母,它们属于光源、彩虹,它们不是光源。
故选:B。
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天是亮的
B.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自身能发光
D.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折射光线到人的眼睛里
【解答】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故选:B。
(多选)4.(2分)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夜晚的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C.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
【解答】A、地球距离太阳非常遥远,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故A不符合;
B、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城市上方的光柱能够非常醒目地展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卡纸的孔洞与屏在一条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BC。
5.(2分)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光污染的是(  )
A.合理布置光源,改善照明系统
B.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
C.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
D.采用双层玻璃,内侧贴上吸光材料
【解答】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主要包括白亮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光在生活中也会造成光污染;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多建高楼,不能减少光污染。
故选:C。
6.(2分)下面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 D.凿壁借光
【解答】A、水中的筷子“变折”,故A不符合题意;
B、日晷计时利用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有规律的变化;
C、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水面如同光滑的镜面;
D、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
故选:C。
7.(2分)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中能看到两只手 B.水中能看到三只手
C.手在水面处“错位”了 D.以上都有可能
【解答】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斜向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这是因为人眼看到来自水中手的光在不同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的两个虚像,另一个虚像是来自水中的手的光在玻璃缸的侧壁折射形成的,看到的物象也不一样,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D。
8.(2分)下列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B. C. D.
【解答】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斜向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激光笔发射的光斜向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会发生弯折。激光笔垂直由空气射入玻璃中。
故选:C。
9.(2分)在下面的空管中,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能看到另一端的手的是(  )
A. B. C. D.
【解答】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是空管,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我们能够看到另一端的手。B、C,反射的光无法通过。
故选:A。
10.(2分)下列现象中与光的色散无关的是(  )
A.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
B.彩虹
C.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色光带
D.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
【解答】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这就是著名的色散实验,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也与光的色散有关,与光的色散无关。
故选:A。
11.(2分)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  )
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B.月球遮挡了部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
C.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D.太阳在地球和月球之间
【解答】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当发生月食时、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故选:C。
12.(2分)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解答】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制作潜望镜时、平行放置,成像效果最好。
故选:A。
13.(2分)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越清澈越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
B.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会在水面发生偏折
C.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利于观察到光束
D.无法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解答】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水越清澈反光的物质越少,排除A,不会发生偏折。
故选:C。
14.(2分)小明的家在杭州市余杭区,它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可以推测小明家乡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解答】丘陵地形的特点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南濒钱塘江,该地地形高低起伏,符合丘陵的特点。
故选:D。
15.(2分)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解答】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水在重力作用下往低处流。
故选:A。
16.(2分)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B.地球表面变化都是容易被察觉的
C.地球内部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
【解答】A、生物与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故A正确;
B、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故B错误;
C、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像地震和火山;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变化轻微,故D正确。
故选:B。
17.(2分)2020年5月,我国测量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测量任务,这比2005年我国测得的数据高了4米之多。珠峰“长个”的原因(  )
A.地壳板块之间的扩张
B.过去技术不发达,测量有误
C.珠峰上有火山,喷发后堆积空高
D.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
【解答】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亿万年来,它们相互碰撞,地壳板块有的下沉、滑动。珠穆朗玛峰也是板块挤压造就的,就是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形成的。
故选:D。
18.(2分)下面关于地球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
B.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最厚的一层是地幔
D.地壳的厚度均匀一致
【解答】A、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核三个圈层,蛋壳相当于地壳;蛋黄相当于地核。
B、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分别是地核、地壳。
C、地壳的厚度约为17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C的说法错误。
D、地壳的厚度不是均匀的,海洋部分比较薄。
故选:A。
19.(2分)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  )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D.磨削
【解答】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属于自然力对地表的影响。
故选:A。
20.(2分)沙漠中的石磨菇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植物
【解答】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风蚀洼地等。
故选:B。
21.(2分)杭州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可以看到江岸两边都是泥沙类细颗粒物,人们称它为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  )
A.江水的冲刷 B.江水的侵蚀 C.江水的沉积 D.江水的搬运
【解答】当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后,能够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流速减缓,经年累月形成滩涂。
故选:C。
22.(2分)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街道上不要离楼房太远
B.尽可能待在房间里,不要随便走动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
D.搭乘电梯快速下楼
【解答】A、地震发生时,要尽可能去到空旷的广场上、电线杆等物体;
B、地震发生时,应该尽快跑去空旷的广场上,应该尽快躲进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故B错误;
C、无法离开教室时,用书包保护好头部;
D、地震发生时,以免停电被困在电梯里,故D错误。
故选:C。
23.(2分)关于火山喷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D.火山地热不是清洁能源
【解答】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压力越大。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就会喷出地表。故A正确;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故B正确;
C、火山喷发后,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D、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故D错误。
故选:D。
24.(2分)下面的环境中,土地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是(  )
A.茂密的森林 B.绿绿的草原 C.平整的沙滩 D.荒凉的坡地
【解答】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荒凉的坡地、没有植被覆盖。
故选:D。
25.(2分)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解答】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岩浆岩是由地下岩浆或地表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故选:B。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26.(1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就不会继续传播了。  √ (判断对错)
【解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不会继续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
27.(1分)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 (判断对错)
【解答】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故答案为:√。
28.(1分)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  √ (判断对错)
【解答】物体的颜色影响对光的反射能力,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白色物体的反光能力强,使教室更明亮。
故答案为:√。
29.(1分)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面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  × (判断对错)
【解答】彩虹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主要成因是光的折射),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我们背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
故答案为:×。
30.(1分)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  √ (判断对错)
【解答】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红外线等。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
31.(1分)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  √ (判断对错)
【解答】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等。
故答案为:√。
32.(1分)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 (判断对错)
【解答】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故答案为:√。
33.(1分)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幔层。  × (判断对错)
【解答】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壳,地幔层包括软流层在内的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
故答案为:×。
34.(1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土豆泥出现裂缝,上方冒白汽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 (判断对错)
【解答】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当土豆泥出现裂缝,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故答案为:√。
35.(1分)我们一般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 (判断对错)
【解答】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我们一般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故答案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36.(10分)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如图。
( 1 )小明想探究的问题  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顺利在纸屏上观察到一一个明亮的光斑。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光路图。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  不变 ,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  光面 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  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  好 。
【解答】(1)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想探究的问题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反射的光照在纸屏上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
(4)小明观察到:经由光面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光的反射效果越好。
故答案为:
(1)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
(3)不变;
(4)光面;
(5)对比实验;好。
37.(10分)研究了光是沿直线传播之后,小科想:光是否能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呢?于是,他找来了手电筒、A4纸、玻璃片、厚纸板、一个塑料杯。在黑暗的屋里分别照射玻璃片、厚纸板、A4纸
(1)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通过 透明物体。
(2)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
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部分通过 比较薄的物体。
(3)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小科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  不能通过 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  中断 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
【解答】(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玻璃片是透明的,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通过透明物体。
(2)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A4纸比较薄,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部分通过比较薄的物体。
(3)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这是纸面反射的光进入眼睛中。
故答案为:
(1)通过;
(2)部分通过;
(3)不能通过;中断;
(4)
38.(10分)电视节目《开讲啦》中,主持人撒贝宁和我国水土保持专家刘国彬老师一起探讨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及治理问题。于是,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雨水侵蚀土地”实验。他们先找来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盆,倒入土壤,做成四个土壤样本,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 1)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  甲、乙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研究  植被覆盖 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 乙 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植被覆盖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 。
【解答】(1)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乙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植被覆盖的有无。材料选好后。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通过实验可知,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
故答案为:
(1)甲、乙;
(2)植被覆盖;乙;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
(3)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
39.(10分)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 岩浆 。
(2)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拟
 地壳 。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 火山喷发 的景象,如图。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高 ,压力越  大 。
(5)火山活动与  地幔 和  地壳 运动有关。(均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解答】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食用油、红墨水。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制成的红色水用来模拟岩浆。
(2)油比水轻,且不能在水中溶解,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地壳。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从而制造出酷似火山喷发的景象。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压力越大。
(5)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故答案为:
(1)岩浆;
(2)地壳;
(3)火山喷发;
(4)高;大;
(5)地幔;地壳。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1/23 14:36:36;用户:霞月初九.;邮箱:orFmNt0fEt_xNK8qioqz7b_8UV5Y@weixin.m;学号:3738686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