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6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022年秋
本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哪种写法?
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点面结合
既有整体感又凸显人物特点
复习回顾
读一读
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自主学习
1
2
3
4
5
6
7
8
9
“点” 的描写
“面” 的描写
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对“点”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2自然段
第3—9自然段
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
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
自主学习
探究交流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身手敏捷
有勇有谋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
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果敢勇毅
对敌人强烈的仇恨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
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
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
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自豪、欣慰
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
读一读
齐读第3—9自然段,在朗读时要注意: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默读“跳下悬崖”部分,思考该部分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跳下悬崖
点
面
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是一群 的战士。
视死如归、不畏牺牲
为何前三个自然段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是“战士”而从第4自然段起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改为了“壮士”?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在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说出并记住五位壮士的名字。
狼牙山五壮士
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结构梳理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的转移, ,把敌人 ,最后 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 、 、 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诱敌上山
引上狼牙山顶峰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
英勇跳崖
热爱
祖国
主题概括
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壮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当着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日本侵略者的面,砸碎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的树上身负重伤,被老百姓救出,侥幸生存。
中华民族的优秀男儿
拓展延伸
为了纪念五位壮士,易县人民政府修建了纪念塔。面对着纪念塔,你想说些什么?
敬爱的壮士们,你们为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