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7: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
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
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
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
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C.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
D.《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
B.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
C.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D.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
材料二
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
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最后呈现出一幕幕经典的戏剧场景。
在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过程中,脚本作者压缩文学文本,设置戏剧结构;作曲家则根据自身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统筹各种要素。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
以歌剧《雷雨》为例。莫凡身兼作曲家、脚本作者,对原著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戏剧结构 、戏剧场景进行删减压缩,集中凸显歌剧的抒情效果。在“繁漪喝药”的情节里,莫凡运用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冲突。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
B.《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
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
D.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
材料三
同一种题材,拍成影视剧与排成歌剧,后者的受众群体与前者存大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歌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如咏叹调、宣叙调难免让不少观众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使歌剧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诚然,当下的大多数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与大众的审美接受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低成本、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
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
比如歌剧的创演团队利用短视频的无限潜能,使歌剧艺术能够在短视频、直播等公共传播领域得到宣传和普及,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和了解歌剧。短视频的互动还可以为艺术家与大众搭建沟通的平台,观众可以以弹幕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艺术家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加深对民众审美的认知,此种双向互动必将为艺术发展带来良性动力。
电视文化节目《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就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电视、爱奇艺、芒果TV,各音乐网站等多层同步传播,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声入人心》开始定位为推广美声唱法的小众节目,从冷门不被看好到深受好评,甚至被赞誉为“美声殿堂级之作”,这离不开节目制作组的精心策划、突破创断。
4.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
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C.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
D.《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
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论贵粟疏
西汉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1】,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2】;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3】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有删节)
注释:【1】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2】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3】渫(xiè):分散,流通。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农,则不地著 著:附着,指定居
B.赋敛不时 时:时常
C.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鬻:卖
D.爵者,上之所擅 擅:专有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非能耕而食之 而畜积未及者
B.织而衣之也 方今之务
C.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D.民贫,则奸邪生 终岁不制衣则寒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大恩德
9.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正反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
B.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
D.全文围绕“重农贵票”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
10.本文中晁错提议“贵栗”,具体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有哪些?(6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第11题。(7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③子曰:“民之于仁也,基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11.(1)翻译划线语句,并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5分)
(2)请分条概括②③两段材料中孔门师生对“为仁”的态度。(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蓦mò山溪①
赵昌父②赋一丘一壑③,格律高古,因效其体
辛弃疾
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
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sháo(酒具)。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注释:①1195年,辛弃疾于福建任上被弹劾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田园之后。②赵昌父:辛弃疾好友,于1196年辞官归乡,居住之地与辛弃疾相邻。③一丘一壑:作者退隐之地有小丘和沟整,后即成为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①先觉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莫嘲吾拙”意思是:朋友不要嘲笑我“饭蔬饮水”这样愚拙的生活状况。
B.“尚何堪?堪钓前溪月”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以致田园生活都无法好好享受。
C.“待都与邻翁细说”中的“待”“细”体现了作者与邻里好友之间相处的状态。
D.“一枝开”中的“一”字写出梅花的早开,更体现出梅花对春意的先知先觉。
13.辛弃疾词中多用典,下列对本词用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饭蔬饮水”典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典出《孟子》,烛之武拒绝佚之狐的请求时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鸬鹚杓”典出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D.“先觉者贤乎”典出《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4.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6分)
15.默写。(略)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苏轼向南
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怎样的呢?
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界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望断夏水春水冬水以及浩荡秋水了。
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
初抵海南岛时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风来风去,上下哗哗作响。岛上雨多,雨来了,一夜得把床移这里又移那里。但最终他们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
他冷笑几声,抬腿出门。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
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
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
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
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取材于林那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 次第:依次
B.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 苟且:得过且过
C.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 跌宕:起伏无常
D.诗句里款款跳动起 款款:慢慢地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海南岛的描写,烘托了苏轼去海南前的黯然心境。
B.苏轼给自己建的茅草屋取名,表现了他苦中作乐的豁达精神。
C文中列举苏轼在海南创作的篇数,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
D.写海南岛宋代就出了十二位进士,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贡献。
18.作者在文末叙写了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5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画线句的具体含义。(7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 65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在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一书中,传主个人从小到大的一张张照片牵出回忆的线头。②顺着线头,作者往下编织索引,往事历历呈现。③当那些有过共同岁月经历的人们,对号入座地找到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场景并会心一笑之后,他们便又被作者对时事的酷评和苛责牵引到形而上的思索之中。④正是在这些夹叙夹议的嬉笑怒骂中,流露出作者闪光的智慧。⑤她以作家的敏感直觉,【甲】加上史学家式的举证和分析。【乙】弥补了枯燥的历史词典和教科书的不足。⑥传主不用“我”而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和叙事,将叙述者从繁冗的历史琐屑中抽离出来,使所有的论述有了公正客观和旷远的意味。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句中加点词“历历”不可以写作“厉厉”。
B.第③句中“对号入座”这个成语用错了。
C.第④句是病句,应该删掉句中的“在……中”
D.第⑥句中画线部分的双引号可以删掉。
(2)“构筑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二战以后的法国民间史”这句话若要加在第⑤句中,最合适的位置是(填写甲或乙)。(2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很多同学有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的习惯。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学校在期中考试之后将组织同学们去颐和园秋游,请你以年级组的身份拟写一则通知,向同学们说明相关事宜。要求:信息明确,语言简明。
(3)请以“你好,未来!”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华,语言生动。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请以“说人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这,就是标准答案”作为文章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