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8:58:26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
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
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似性
2.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
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
寺文化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3.“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
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
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4.“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
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5.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
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
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6.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
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
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
7.“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国,不削而稍弱矣。”由此推知,西汉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突显了统治者恩德
C.使庶子获得封地
D.瓦解了旧土地制度
8.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
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10.“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
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1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
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
A.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宰相执政能力降低
12.表1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1
政权名称
存亡时期
开国国君
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助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13.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
而采取的措施是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B C A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D A B B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B B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8分)
(1)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2分)华夏族发展壮大(“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也可)。(2分)
(2)缓解民族矛盾,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2分);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2分)。
(3)措施: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蕃和亲、会盟;册封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分)
意义: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可得分);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
(4)发展:实行行省制,边疆治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4分)
27.【答案】(17分)
(1)图一:铁农具的使用;(1分)
图二: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
唐中期的税制改革。(1分)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2分)
两税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3)①门第观念淡化(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人身依附关系减弱;③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每点2分,共6分)
(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2分)
28.【答案】(15分)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2分)
(2)思想体系:理学。(2分)
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