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
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地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
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地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
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
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
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
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
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地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
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
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
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
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墨子·公输》结尾有: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中不内也。故日:“治于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第4页(共8页)】
23022A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而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却不能坚持此原则”无中生有。)
2.C(A项,“为消除国人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错,“消除国人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是王濛解说节目的影响,而
非目的。B项,“开始将视角放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上”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中央电视台对奥林匹克运动
本身的呈现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玩得尽兴,‘比’得开心这种话语期待频繁出现在了赛事解说中”可知。
D项,“要深度参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管理”错,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可知主流媒体要将其数字化转型
经验与其他部门共享,而非深度参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管理。)
3.B(B项依然延续了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的传统话语方式。)
4.①首先提出问题。第一段指出新时代党的舆论领导受到了挑战。②其次解决问题。第二段,从细化政策实
现高效管理和专注民生沟通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提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能力;第三段,指出新时期党的新
闻传播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科技创新赋能。(每点2分)
5.①内容上:由国家本位转向运动员本位,将打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注重打造轻松愉悦的
氛围),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3分)②媒体上:不仅有官方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有社交媒体的
广泛参与,如运动员的个人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方式的传播。(3分)
6.B(应是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而不是“像墨子这样的平民”。)
7.B(文中描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8.①正面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②侧面描写(可从学生表现,环境烘托等方面分
析)。(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
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每点2分)
10.A(原文标点为: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
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11.D(皇帝的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更改年号,被称为“改元”。)
12.D(“王安石没有听从”错,根据原文,王安石听从了苏轼的话。)
13.(1)又因为一些对百姓不利的事不敢说,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定语后置,“庶”“补”各1
分,句意1分)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礼节不是常礼,您用来对待皇上的礼节,怎么可以用常礼呢?(“所以”“待”“岂”各1
分,句意1分)
14.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到王安石排挤,多年后在金陵见到王安石,劝王安石向朝廷进言,(2分)可见苏
轼关心国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5.B(这一句在修辞上不属于设问手法,属于反问。)
16.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每晚都回来到这清溪边,静听我朗诵%离骚》: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岁暮天寒,
只有明月每晚来听我诵读,仿佛理解我的苦楚:③运用用典的手法,诗人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表达了内
心的怀才不遇的苦闷激愤;④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清溪之上的明月,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高洁。(每
点2分,答对3点即可,也可以从内容、手法、感情三个层面赏析)
17.(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①精益求精②一丝不苟③风驰电掣(每处1分)
19.在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02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