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9: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
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
新经济政策
1936年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56-1964
1921年
1965-1975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
苏联解体
“布拉格之春”
1968年
中国改革开放
东欧剧变
1989年
南斯拉夫改革
1950年
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 隐患也存在于斯大林模式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存在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
改革势在必行!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背景
二、变化1: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一)、苏联方案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二、变化2: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1.苏联改革
苏联改革的背景
材料: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建立政权: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
制度的确立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确立:斯大林体制
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具有
艰巨性
曲折性
复杂性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1953.9-1964.10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主要内容:
(2)效果: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农产品收购制;开展玉米运动;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①积极: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局限: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1964.10-1982.11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主要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效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
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经济杠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或经济组织利用价值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影响、调节和控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汇率,等等。 运用经济杠杆,就是根据国家或经济组织的既定目标,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和当事人造成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利用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动作为阀门,以影响、调节、控制它们的经济活动,促进或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主要措施:
①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2)结果:苏联解体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
解体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经互会的标志
二、变化2: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二)、东欧国家方案
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国家 成就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国家 成就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利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矛盾尖锐。
波兰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阅读教材,归纳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就
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的执政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
(二)、东欧国家方案
二、变化2: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
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概况:
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严寒所摧毁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确立
改革
建设
新时代
1949:建国
1954:政治
1956:经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曲折
开创性
奠基性
十一届三中
全会
①国民生产总值
②基础设施
③农业现代化
④创新型国家
十九大
深化认识
重大贡献
重大意义
二、变化3:中国在曲折发展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方案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3)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方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③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 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带来的启示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改革的不同。
不同:①中国先农村后城市;苏联与之相反。
②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
③中国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
(2)从中苏改革的实践中,谈谈你的认识。
认识: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要结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
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验
教训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④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⑤改革要符合国情;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课 堂 小 结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易混易错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具有特殊性,失误具有主观性,结束具有必然性。
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是适应战争需求,可以说是一种统制经济,它不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产物,也不符合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要求,因此必然被结束。这里说的主观失误是指列宁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结束这个只应该在战争时期推行的政策。
2.斯大林模式:成绩卓越——工业化,代价惨重——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解读: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是集中资金和人力突破重工业,缺点是过分强调重工业忽视了农民的利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视重工业不是斯大林的个人主观武断,而是客观的国内外形势决定的。国内工业落后,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威胁常在,不集中力量发展国家就没有地位和出路,因此中苏两国都选择了先重点突破重工业,争取重大成就,再发展民生。这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
3.赫鲁晓夫失败于不彻底(未突破旧体制);戈尔巴乔夫失败于太彻底(背离社义)
解读:赫鲁晓夫的问题在于把苏联的弊病归因于斯大林的个人素养,导致对体制本身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戈尔巴乔夫的问题在于看到了斯大林体制的根本性问题想来一个根本的解决,结果陷入了盲目西化的圈套,导致苏联解体。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改革必须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必须循序渐进。
4.巴黎公社、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都忽视了农民
解读: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打击了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支持工业发展并未照顾农民利益。
5.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都是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解读: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利于克服市场盲目性的部分,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022·江苏南京高三9月学情调研·16)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典例精练
A
(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期中调研·15)“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简单的行囊,数以万计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建起‘帐篷城市’,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这一情形(  )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
B.达成了以工代赈的预期
C.显示了新政权动员能力
D.提升了改革者政治威望
典例精练
D
(2021·广西高三毕业班4月高考模拟联考·34)1954年10月5日,苏联《真理报》指出,纺织工业和造鞋工业的许多企业拒绝制造数量充足的儿童衣物,因为这项生产获利较少。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扩大
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试图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D.轻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积压严重
典例精练
A
(2021·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调研·15) 1897~1989年俄罗斯(前苏联)欧洲部分农业地区的变化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前苏联)(  )
A.受到世界大战的严重冲击
B.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C.集体农庄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典例精练
B
地区类型(人口密度) 1897年(%) 1959 年(%) 1989年(%) 1897~1989 年(万平方公里)
1~5人/平方公里 17.4 22.6 34.3 +69.7
5~10 人/平方公里 11.3 19.2 23.2 +48.8
10~25人/平方公里 27.5 27.6 19.8 -31.9
25~50人/平方公里 20.5 11.4 3.9 -68.6
(2021·四川成都三模·3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导致苏联(  )
A.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
B.社会科学研究百家争鸣
C.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滋生
典例精练
A
(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高三综合测试·15)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对农产品采取低价收购的政策,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斯大林之后,苏联历任领导人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整个苏联时期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物价始终保持在低廉的水平。这一现象(  )
A.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B.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了苏联改革失败
D.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典例精练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