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P18单元导言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耕作方式
劳作方式
生产方式
概念解读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物质内容)+生产关系(社会形式)。
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
【劳作方式】:劳动者参加生产时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之间及内部的分工协作形式。
如:农业集体劳作、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等
【耕作方式】:指的是种地的方式,即如何种地。
三个阶段:刀耕、锄耕、犁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
庄园经济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精耕细作
耕作方式
劳作方式
小农经济
庄园经济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设施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金工具
手工业劳作方式(家庭、民营、官营)
经营方式
(生产组织形式)
农:
手:
课堂探究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业工具设施
农业工具
探究问题一 耕作工具的发展
铁犁铧
铜斧头
灌钢法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商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木、
蚌(耒耜)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铁犁,铁制农具推广
灌钢法制作农具
由粗到精,生产力逐步发展,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灌钢法: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
主要耕作工具的变化?
半坡磨制石斧
青铜器
铁器
金石并用
少量青铜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犁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考古成果
木耒
骨耜
石器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文献记载
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
晋国大力士取名牛子耕;
姓氏习俗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已出现
生产工具的进步,逐渐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推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归纳: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
时期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
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
唐朝
石器、木器、骨器(石器时代)
刀耕火种
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
(金石并用,耒耜为主)
春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战国出现铁犁,铁农具推广
发明犁壁、牛耕推广;
曲辕犁(江东犁)
——传统步犁定型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锄耕
生产力
极大提高
(铁器时代)
探究问题二 灌溉工具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三国时期
翻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春秋时期
桔槔
宋代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精良;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杠杆原理
变化趋势:
灌溉工具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①三国:翻车
②唐:筒车
人力
水力
归纳:精耕细作
时间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水利工程 农学著作
原始社会
商周(奴)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
唐朝
传统农业
经验总结
大运河
耒耜为主、少量青铜
石器为主
铁农具和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
犁壁、牛耕推广
翻车
曲辕犁
筒车
芍陂、
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东汉王景治黄;
西汉西域坎儿井
大禹治水
桔槔
陶器汲水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重要概念
精耕细作涵义:采取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方式。(多投入、多产出)
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
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农书)等。
唐 曲辕犁
精耕细作
生产力
精耕细作的原因:
①人多地少,人地矛盾;
②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
③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探究问题三 畜牧业工具设施
1.弓箭、网——捕捉动物
2.圈、厩、槽——饲养牲畜
不少工具仍然在发挥作用。
探究问题四 中西对比·宏观把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约一万年前
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晚期、夏商周)
春秋战国
社会形态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木、石、骨质农具为主,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战国铁制农具推广;
南北朝灌钢法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桔槔——杠杆原理
东汉末翻车、三国马钧革新;
唐代筒车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西亚、北非最早出现青铜器
前15-前14c
赫梯人最早冶铁
中国
世界
课堂探究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
制瓷工具
冶金工具
探究问题一 纺织工具的发展
时空 概况
古代中国 3万年前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 晚期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纺车纺纱;
能够使用提花机 【历史纵横】
元朝以后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
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素纱单衣49g
上古缫丝西周展,汉称丝国唐缂丝。宋元棉花边传内,
黄道脚踏三锭车。松江元明为中心,明后棉为主衣料。
纺织机
骨针
陶纺轮
纺车
探究问题二 制瓷工具的发展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最 初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制 坯
中国南朝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
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 宋 防止粘连
陶瓷工具进步简表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新石器时代
南朝白瓷
东汉青瓷
宋朝五大名窑
元青花
探究问题三 冶金工具的发展
冶金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 (大型) 坩埚 熔化金属原料
范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大量铁农具范。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中国和世界最早):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课堂探究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 业
手工业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农业庄园式劳作
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小农经济
庄园经济
宏观总览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小农)
庄园式劳作 ①劳动者人身束缚严重,生产积极性低下; ②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③易成割据势力。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民营作坊 ①集中生产;②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③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官营作坊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材料反映了哪一种经济形态?
蕴含的思想、观念?
孟子的根本目的?
你向往这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吗?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唐白居易《朱陈村》
安土重迁
民本思想
重要概念
产生时间
春秋时期;
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
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
②(生产关系)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②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③自给自足
评价
积极:①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也较高生产积极性(稳定性)。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积极性)。
消极:①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分散性);缺少交流(封闭性);分工简单、很少更新技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性)。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徭主要承担者,受苛政、天灾、战乱、土地兼并影响易破产(脆弱性)。
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
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地位,使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延续。
三国时期青瓷坞堡
1986 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重要概念
庄园式劳作——庄园经济
军事、经济功能
问题探究二——农业庄园式劳作
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代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乌堡,乌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乌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南方的情况有所不同。南方的土地大部分是移民拓殖而来,大地主封占山水,修营别业,招律农民开发,即“募招浮客,分耕其中”。在这种分种制下,主人向田客抑配,有时配给耕牛、种子,生产过程和收割分配时都由田主或知庄、典计等监督。《汉书》记载:“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此外,有时还有一定的劳役。在分种制下,田客不能“起移”,有的“随田细客”。
可见,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解读:
①中国庄园式劳作方式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
②庄园主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内劳动者对庄园主有依附关系,其生产也不具有自主性。
田庄经济——田庄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东汉末年的庄园经济不单纯是生产组织,也有军事组织的作用,都呈现出庄园武装化、堡垒化的趋势。
拓展
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
2、种植格局:南稻北粟。
3、耕作方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4、劳作方式(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占主导。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6、国家经济政策: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
7、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宏观总览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小农)
庄园式劳作 ①劳动者人身束缚严重,生产积极性低下; ②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③易成割据势力。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民营作坊 ①集中生产;②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③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官营作坊
问题探究三——手工业经营方式
家庭纺织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手工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比较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不同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管理
方式
产品用途
市场化程度
技术水平
个体农户的副业
落后
自己消费、交纳赋税
少量入市
官府统一管理;
匠户集中生产;
征役制到雇募制
最高
官服专用、皇家私用
不入市场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较高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历史作用
最高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妨碍市场发育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工匠世袭
强制劳动
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明中后期:雇佣关系
明中叶前主导
明中叶后主导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