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3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022 宜宾)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2021 宜宾)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 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2020 宜宾)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2)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2022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
(1)下列关于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保持新鲜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借助
C.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凡人:平凡的人
D.特恨遇之者不能解 恨:遗憾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②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2021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刺广州 出:出任
B.终当不易心 易:容易
C.遏邪说 遏:遏制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修:长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2020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尤:最)
B.广不累丈(累:重叠)
C.可谓佳境殚矣(殚:竭尽)
D.述而不作(作:炒作)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寺观言(由:从)
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C.眼耳之尘(之:的)
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虽:即使)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②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022 宜宾)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甲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乙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乙诗借景说理;
B.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
C.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
D.正确。
故选:D。
(2021 宜宾)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 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解答】(1)本题考查元曲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的意思是:渔翁洒脱地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结合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明确抓住写大雪飞舞的环境渔人独自垂钓。并不是“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故选:D。
(2)本题考查元曲的理解和赏析。
A.有误,标题中的“江天暮雪”是小令题目,“寿阳曲”是曲牌名。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A
译文:
风吹荡汀洲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水天一线,何等壮阔。
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发现不记得归路。此时渔翁洒脱地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2020 宜宾)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2)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歌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因此,“犬吠水声中”并非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而是道院无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此诗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等待道士回来,同他畅谈一番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故诗人并非着急回家,而是着急见到道士。
故选:C。
答案:
(1)B
(2)C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2022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
(1)下列关于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保持新鲜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借助
C.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凡人:平凡的人
D.特恨遇之者不能解 恨:遗憾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②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可据此断句为: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选:A。
(2)本题考查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BD.正确。
C.有误,凡人:大凡人,大多数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故,所以;固,原本。句意: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②重点词:岂,哪里、怎么;道,说;何从来,从何来。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答案:
(1)A
(2)C
(3)①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②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2021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出刺广州 出:出任
B.终当不易心 易:容易
C.遏邪说 遏:遏制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修:长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有误,句意: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易:改变。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有误,句意: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或,有人;然,对的;句意为: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驱,逼迫;临,面对;句意为: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答案:
(1)B
(2)A
(3)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②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2020 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尤:最)
B.广不累丈(累:重叠)
C.可谓佳境殚矣(殚:竭尽)
D.述而不作(作:炒作)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由寺观言(由:从)
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C.眼耳之尘(之:的)
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虽:即使)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②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尤:最。解释正确。
B.句意:宽不逾两丈。累:重叠。解释正确。
C.句意: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殚:竭尽。解释正确。
D.句意:不再添造新的。作:建造,创造。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虚词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A.句意: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由:从。解释正确。
B.句意: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解释不正确。
C.句意: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之:的。解释正确。
D.句意: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虽:即使。解释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句意为: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
②句中重点词:斯,这。甲,第一。句意为: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
答案:
(1)D
(2)B
(3)①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
②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
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2)斯:这。甲:意动用法。同时还要注意,(2)句属于判断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