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8:09:01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藏品火了。今年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群虾图》首个社交化数字藏
品在上海嘉禾首届冬季拍卖会竟拍,最终以30万元落槌价成交;北京冬奥会举行期
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售价99美元,售出当天“秒无”。当
下,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企业甚至艺术家个人都开始试水数字藏品,这已经成了一个
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所谓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唯一数字凭
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具
有可追溯、难以篡改等特点。传统藏品和数字藏品相比,前者锁在保险柜里,后者则
在网络账号里。
这可能会把千百年来的收藏形态给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收藏,都是实物形
态的,珠玉宝器、简牍书卷,无论如何得有一个可触摸的“实实在在”,来提供一种占有
感。数字藏品就不是这样了,它是虚拟的,超物理形态的,说是一个藏品,其实只是收
藏了一段代码。
数字藏品可能会避免一些传统藏品的遗憾,比如不会有那么多毁损,金字搭不用
拆下来搬进博物馆,《富春山居图》也不用分开收藏,虫蛀、风化、腐蚀,这些收藏大敌
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不代表数字藏品就更耐久,一个技术性的变化,可能就会导致
藏品消失。小说《三体》里未来人类选择留下文明的形式依然是石刻,这是个有启发
的假设。所谓藏诸名山、纸寿千年,恐怕没有哪个数字载体可以超过物质留存,人们
怎么可能指望千变万化的互联网出现“海枯石烂”的故事?
在现阶段看,不同的收藏方式还是各有优劣,人们不妨各取所需。不过数字藏品
的出现,依然足够有冲击力,让传统的文化定义开始发生转移。传统的艺术创作,追
求的是经典化、古董化、精英化,那么今天有可能变得日益技术化、日常化、平民化。
人类对文化的欣赏、拥有与满足,开始摆脱物质限制,走向一种超现实。人们在纯粹
的物质世界之外,制造了一个平行空间,这里有全新的价值模型,有独特的阐释逻辑,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让人迷惑也充满刺激。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接受数字藏品还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对数字藏品,我们不妨用一种历史观去看待。现实世界的
发展总是会带来很多意外,颜覆认知的画面也会不断出现,文化与艺术,也可能变成
代码与符号,以虚拟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
可以想见的是,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藏品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让人大惑不解的景
象。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从实践中去找到解决办法,但没必要以一种排斥的、传统
的、怀疑的态度去对待新生事物。每一次技术变革、审美重建,总会带有一点头脑风
暴的眩晕感,人们应该有这个准备。
(摘编自罗兵《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材料二:
人们期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藏品有望与现实世界中更多实物相结合,成
为链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粱,为数字经济剑造无限可能,给社会发展与治理带
来新的机遇。
想象很丰满,现实还有点骨感。总体上看,由于涉及场景较为复杂,落地模式不
够清晰,数字藏品的实际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生态开放、虚实互通的理想
状态。然而,各类投机炒作活动却已经有了苗头,一双虚拟球鞋、一个概念性头像、一
张卡通图片等以“天价”交易的新闻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目光聚焦在数字藏品这
一概念,而非作品本身,花样百出的噱头、千奇百怪的产品,逐渐偏离了数字藏品本身
的技术内涵。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既需要包容又不能纵容,既需要创新也不能出界。监管部门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以规避可能的金融或法律风险。
新技术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市场环境、健全的法治秩序中,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技术是中立的,所释放的最终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站在技术的新风口,企业、平
台既要富有创造力,也要守好边界、尊重规律。目前一些“天价”数字藏品的实际应用
意义并不大,许多现实场景与数字藏品结合的安全性还需充分验证,随意夸大数字藏
品的概念外延,或者一心投机变现,都不符合科技进步规律,也不是产业发展的长久
之策。数字藏品开发者、运营者还需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推动集成创新,构建全产业
生态,让数字藏品有个好前程。
(摘编自李华林《数字藏品能否有个好前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作者以《群虾图》数字藏品高价成交、售价99美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当天
“秒无”等为例,论证数字藏品火了。
B.数字藏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实物收藏形态,它可能会避免一些传统藏
品的遗憾,从而超过物质留存。
C.虽然数字藏品可能会出现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景象,但是人们应该以理性的态
度对待数字藏品,不必盲目排斥。
D.面对数字藏品这一新生事物,人们期待在未来能够将其与现实世界中更多的实
物相结合,这样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B(3分)
【解析】“从而超过物质留存”错,曲解文意,原文有“这不代表数字藏品就更耐久”“恐怕没有哪个数字载体可以超过物质留存”。
2.【答案】A(3分)
【解析】“根本原因”错,文中无据,投机炒作只是“火爆”的直接原因之一。
3.【答案】C(3分)
【解析】C项馆藏的仕女画被数字化处理是便于观众线上观赏,不属于数字藏品。
4.【答案】①首先列举“数字藏品火了”的事例来引出论述对象数字藏品,并对其进行解释;②再通过与传统意义上的藏品对比,指出数字藏品的优缺点;③接着论述数字藏品的出现带来的影响;④最后指出当前人们应以一种历史观去看待数字藏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数字藏品的运营者应向消费者讲解数字藏品的概念,让消费者了解数字藏品的优缺点,理性消费;②数字藏品的开发者、运营者应尊重科技进步规律,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推动集成创新,构建全产业生态;③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C 【解析】“小说的细节也全部是真实而无虚构的”错误,小说细节多为虚构。
7.C 【解析】“直接展示出拓荒者的形象”错误,应为“从侧面衬托出拓荒者的形象”。
8.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士们住矮窑洞,吃野菜,用简陋的工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烂泥湾改造成美丽如画的南泥湾。②发展经济、自给自足的实干精神。战士们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了经济,保证了生活用品的自给自足。③前赴后继、赓续不绝的奋斗精神。从359旅战士到袁隆平院士,几代人前赴后继、赓续奋斗,创造出全新的南泥湾。④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战士们勇于进取,第一次改变了烂泥湾的历史面貌,体现出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选择“老镢头”为叙述视角,并将其拟人化,以记叙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颖而独特。②选择第一人称方式记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全文采用顺叙方式,记叙南泥湾80年来的历史变化,脉络清晰。④情景描写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小说将南泥湾的改变历程和情景描写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富有诗意美。(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0. 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来”,时间词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
“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故选D。
11. 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每月三十叫‘晦’”错误,应为“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B。
1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得分点: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
14.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可以论证。
根据秦观《劝学》对自己少年读书的说法,“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见,“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就是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反面论证。需要注意题干中的任务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所以首先要明确可不可以,然后再明确自己的理由。
参考译文:
(甲)劝学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荀子》节选
(乙)劝学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5.D【解析】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16.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17.【答案】(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8.【答案】①得心应手 ②不厌其烦 ③如火如荼(每空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19.【答案】我们按照程序进行出仓活动,先进行简单的卫生清理和进餐,再进行出仓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包括舱内状态设置、舱外服状态设置等,最后等待指令长翟志刚打开天和节点舱舱门出仓,他出仓之后我们再出仓。(4分)
20.【答案】三个句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这些训练项目给航天员带来的巨大的生理挑战,烘托出航天员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艰辛。(4分)
21.【答案】C(3分)
【解析】A项中的“我们”指具有特殊身份的一个群体。B项中的“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C项中“我们”与画线句中的“我们”是泛指。D项中的“我们”指“小张”“小李”。
22.【答案】①关键要看添加的量②需要一定的条件③酶很难通过口服产生效果(每处2分)
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为基准。
本题为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给出了关于“生涯规划”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生涯规划很有必要,提前规划人生,确定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奋斗,以便更好地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努力;一种认为生涯规划不太有必要,因为人生瞬息万变,未来永远处于未知之中,所以应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这两种看法是相反的,各有道理,不存在是非曲直的评断,因此,考生可以根据需要,任选一种看法进行写作。
假如赞同人生需要规划的观点,可以立足于规划的意义进行思考:首先,有规划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指引,有指引才能让人有针对性地发力、奋斗,才不会在前进的路上迷失自我,偏离理想。其次,有规划才有节奏,有节奏才有步骤,有步骤才能让人更明确自己当下的任务,才不会在拼搏的过程中脚步匆乱,应对不暇。假如赞同人生无需过度规划的观点,可以立足于过度规划的负面效应进行思考:人生之中,起落无数,诸事无常,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过度规划则让人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数,在需要灵活应变的时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其次,规划始终只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状态,可以将之视作目标与方向,但如果拘囿于规划、被规划所束缚、捆绑,每走一步都要比照自己的规划,不允许有丝毫的偏离,则难免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当然,也可以将两种观点综合考虑,合理分析,说明哪些情况下应该规划、哪些情况下无需规划,同时,写作导语中还特地提到作为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你这一身份特征,所以写作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规划,思考我们高中生是否应有规划,应该做怎样的规划,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规划。
立意:
1.规划人生,顺于道途。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无需规划,灵活应变。
4.目标与变数并重,蓝图与探索并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