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风雨兴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善假于物也 战于长勺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6、下列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恻隐之心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与时间词“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都表示时间过了不久或者时间很短暂。
B.“江河”在古诗文中往往特指长江和黄河,还可引申为江山、国土。如今常用来指大河。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黄泉”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指人死后所住之地。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前者。
1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B.《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黄泉”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指人死后所住之地。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前者。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2、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1)闻: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博闻强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①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和自省来提升自己。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管仲《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5)儒家经典著作中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名句很多,请写出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①,非渍淖②也;行而俯项,非击戾③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④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⑤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供:通“恭”。冀:当作“翼”,恭敬之意。②渍淖:陷于烂泥。③击戾:抵触。④“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⑤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辩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县:通“悬”,悬殊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读书人行走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在烂泥里,与别人对视先低下头也不是因为惧怕对方。
B.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
倚魁之行并不难做,然而君子不去做。
C.荀子认为,人们之间的资质即使相差悬殊,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努
力而得到弥补。
D.荀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那么他的成就是不可能超过常
人很远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5.本文与《劝学》都举了“骏马”“驽马”的例子来论证,请指出二者在论证目的和
方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项,“利”应解释为“走得快”。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末语气词,没有实义。B项,代词,它/结构助词,的。C项,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介词,在。D项,均表修饰。故选D。
3、答案:C
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固定句式。
4、答案:D
解析:①③强调“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⑤强调“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5、答案:D
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6、答案:C
解析: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③⑤结构助词,的;④⑥代词,它。
7、答案:D
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话。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用作动词。
8、答案:A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而已”为助词,罢了。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1、答案:C
解析:C项“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答案:
(1)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金属,通常指金、银、铜、铁、锡等。
(2)古义:广泛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古义:托身,容身。今义:托付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13、答案:
(1)①动词,听见;②动词,闻名;③名词,见闻
(2)①动词,横渡;②形容词,僻远;③动词,断绝
(3)①动词,借助;②动词,借;③动词,假装。
14、答案:
(1)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2)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3)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之:助词,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而:连词,表转折。青于蓝、寒于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青”“于水寒”。(2)骐骥:骏马。驾: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3)而:连词,表并列。寄托:托身,容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示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砺;(2)博,知。
答案:
1.B;2.A;3.B
4.(1)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愿因此得罪世俗之人。
(2)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走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终能够堆积成。
5.①论证观点不同:《劝学》以“骏马”“驽马”为例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本文以“骏马”“驽马”为例论证修身要有目标。②论证方法不同:《劝学》以“骏马”“驽马”为例是比喻论证兼正反对比论证;本文以“骏马”“驽马”为例仅有比喻论证,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1.意:通“抑”,抑或。
2. “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道虽迩,不 行不至”与“事虽小,不为不成”的结构相同,句意完整,故应在“道虽迩”之前断开,排除D项。
3. 原文“非不察也”是指“不能说不明了”,而不是“并不明了”;“非不难也”是指“不是不难做”,而不是“不难做”。
4.【参考译文】
走路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于泥沼;走路时低头俯视,不是因为怕碰撞着什么;与别人对视而先低下头,不是因为惧怕对方。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愿因此得罪世俗之人。
千里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跑到千里。要用有限的气力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目的地吗?那么即使跑到骨折筋断,一辈子也无法到达;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可能走不到目的地呢?不懂得行路的人,是用有限的气力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目的地呢,还是应有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辩说,(君子)不是不明了,然而君子不去争辩,是因为有所节制啊;那些怪诞骇俗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说:“当别人停下来等待我的时候,我就努力赶上去,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晩,怎么不能一同到达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走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终能够堆积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的差距那样大吗?然而瘸了腿的鳖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虽然很近,但如果不走也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的成就不可能超过常人很远。
5. 《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强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本文中的“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只要有目标“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亦可相及。明确了这些,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