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9: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统治的权力,还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文化——“天下”的文化。以下能够推进“天下”文化发展的是( )
A. 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 B. 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
C. 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 D. 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
有学者将春秋时期的某学派归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这一学派( )
A. 提倡破旧立新追求实现社会的进步 B. 核心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C. 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
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 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D. 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初唐时,宰相薛元超认为“平生有三恨”,第一为“不以进士及第”。中唐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十二日)而周闻天下。”这反映出( )
A.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受时人推崇 B. 才能是唐朝官吏选拔的唯一标准
C. 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已消失殆尽 D. 唐朝士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
“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下,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朝。”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 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 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 南宋前期的失利与宋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 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A. 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 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 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
A. 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 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 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朝初期( )
A.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D.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经略边疆。下列加强西北边疆治理的措施,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④设立北庭都户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
A. 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B. 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 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D. 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
A. 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 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 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 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堂兄礼部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
A.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A.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 三民主义在理沦上存在最大缺陷
C.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 )
A. “五族共和”得到实现 B. 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
C. 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 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选举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央领导机构 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奋斗目标
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 )
A. 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
C. 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 D. 无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
A. 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 B. 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该战役( )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D. 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将之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年8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通货膨胀继续恶化,宣布停用法币,进行金圆券改革,冻结全国物价。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国共双方态势发展变化明显 B. 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
C. 国民党赢得城市居民的支持 D. 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
1956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包工包产》。6月浙江省永嘉县在燎原社试验包产到户,成功后,县委决定在全县推广。这( )
A. 推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B. 解决了农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问题
C. 是农村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体现D. 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奠定历史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主席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
A. 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 B. 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 加快完成“一五计划” D. 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在琅琊台石刻中写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朝在岭南驻守50万兵力,与土著杂居。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1868年,丁日昌在《海洋水师章程》中指出:自从中国海疆受到挑衅,中国水师无御敌能力,水师的船不及西方的轮船,沿海的炮台也无所用,沿海兵制散而无统。洋人游弋海上,由一路伺隙进攻。中国必须处处设防,不能互为援应,所以不能取胜,应该变通旧制。丁日昌建议清政府:购置兵轮;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在沿海改筑西式炮台;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
1907年,时任练兵处提调的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复兴计划,他提出海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国家主权。之后,他在《筹海军刍议》中指出:当今各国激烈竞争的关键是海军。以前我国只有海防而没有海战,而当今“寰球既达”,我国不能“长驱远海”,就不能控制近洋。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保障海疆安全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梳理晚清时期海洋安全意识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息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昙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这动史》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这动》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 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某学者在谈到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和初始阶段,启蒙没有立即被救亡所淹没。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不胫而走。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二者相得益彰,终于给整个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这种良好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五四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革命斗争,救亡图存;要么继续从事教育、科学、文化等启蒙工作。……然而出于救亡、革命和战争的现实要求,在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上,从其建党伊始到延安整风,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彻底否定无政府主义鼓吹的那种绝对个人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救亡与启蒙”为主题谈谈你是否赞成该学者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和解析
1.B【解析】B.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天下”文化,故选B项。
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不能推进“天下”文化发展,故排除A项。
C.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故排除C项。
D. 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是道家的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项。
2.C【解析】C.“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跳出纷争归于自然的哲学”“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C正确。
ABD.均与道家思想无关。故选C。
3.B【解析】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史实,但本项不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且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就在部分地区施行。故A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长城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体制。故B符合题意。
C.秦始皇废分封制,故C不符合史实。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D不符合史实。故选B。
4.B【解析】据图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前提条件,而非原因,排除A项;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而非恶化,排除C项;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与农牧界线北移无关,排除D项。
5.A【解析】题干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采用吸收中原王朝统治政策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以汉化政策为中心的改革措施,表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故A项正确;
B、D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C项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故选:A。
6.C【解析】AB.说法均过于绝对,故不选AB。
C.据题干可知,唐太宗时期的《起居注》对玄武门之变模糊描写,企图遮盖自己逼父轼兄的行为,想将自己塑造成明君形象,《隋书》又详细记录隋炀帝的劣迹反衬唐太宗的英明,故C正确。
D.题干并未涉及谏官制度,故不选D。故选C。
7.A【解析】唐初宰相薛元超以没能进士及第为恨,中唐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这都说明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受时人推崇,故选A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失殆尽”说法错误,唐代门第观念还很流行,排除C项;唐朝官吏选拔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制、荐举制等,排除D项。
8.A【解析】A.依据题干可知,金军不能顺利南下,同时南宋不足以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因此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故A正确。
B.依据题干“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不能说明南宋统治集团无能,故B错误。
C.题干没有体现出南宋前期的失利,故C错误。
D.题干信息并未提及崇文抑武的政策在南宋发生转变,故D错误。故选A。
9.C【解析】C.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可知,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故 C正确。
A.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可知,该历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故A错误。
B.南人原指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故B错误。
D.“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10.C【解析】A.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选A。
B.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不选B。
C.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故C正确。
D.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故不选D。故选C。
11.D【解析】A.内阁没有决策权,不是法定的政府机构,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
D.材料“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殿阁大学士,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故D项正确。 故选D。
12.B【解析】②西域都护府设立于西汉。
①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
④元朝设立北庭都户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综上,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故选B。
13.C【解析】依据材料“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随着明朝江南地区养蚕业规模扩大,男性也参与到纺织业劳作当中,故C项正确;
材料中妇女的作用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不能说明其经济地位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民营手工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自由雇佣劳动,故D项错误。故选:C。
14.C【解析】A.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清政府正是不熟悉近代的领事制度,所以会把这个权利让出去,故A错误。
B.题干只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并不能说明列强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司法大权,故B错误。
C.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题干中《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C正确。
D.题干没有体现出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的渗透,也看不出中国法律思想对西方的渗透,故D错误。
故选C。
15.A【解析】宫廷政治是对皇帝或者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与国家政治的称谓,材料中所述事件体现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对国家最高权力的争夺,这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朝没有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抵制,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排除C项;维新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排除D项。
16.C【解析】A.由题干“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可知“各自为政”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B.题干强调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非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故排除B项。
C.由题干“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故C项正确。
D.列强支持军阀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排除D项。故选C。
17.B
1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故D正确。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故排除A。
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排除B。
中共一大选举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领导机构,故排除C。 故选D。
19.C【解析】C.根据题干“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进攻城市受挫,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正确。
A.与题干中转向农村的主旨不符,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中“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故排除B。
D.这条农村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不是无视国情,故排除D。 故选C。
20.B【解析】B.依据题干“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明显是体现抗战的完整性。故B正确。
A.“全国抗战”说法片面,故排除A。
C.此项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C。
D.依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可知国民党抗战贡献的说法片面,故排除D。故选B。
21.B【解析】A.1942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该战役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卫立煌对此表示感谢,是因为该战役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故B项正确。
C.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故C项错误。
D.太原会战爆发于1937年9月,故D项错误。 故选B。
22.A
23.D【解析】包工包产能够充分发挥生产组或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能够加强责任心和提高作物的产量,这种做法的实质与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所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相同的,其目的都在于提高生产效率,故选D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这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包工包产”在浙江省永嘉县在燎原社试验成功后,县委决定在全县推广,不能扩大为“解决了农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问题”,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包工包产”在浙江省永嘉县在燎原社试验的成功,不能扩大为“是农村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体现”排除C项。
24.D【解析】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可知,时间是1950年,处于新中国成立不久。依据材料“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党和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表彰劳动模范,旨在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D项正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A项;“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其确立的时间是1954年,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是在1953年,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5.D【解析】D.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83年”,结合题干中“8个年轻人承包”“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我国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放开、扩大,故D项正确。
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故A项错误。
B.题干并未体现政企职责的划分,B项错误。
C.题干反映的是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改革,并未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项错误。
26.(1)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宣示东海、南海以及北方的统治范围,并在东海立界碑,在沿海地区设郡,派军队驻守,加强对海疆的管辖。意义:实现国家对沿海地区的统一管理,初步奠定了我国海疆的地理范围。
(2)梳理历程:晚清对于海洋安全观念由以守为攻到加强海防到捍卫海权的演变过程。
原因示例:鸦片战争后,列强以“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海防的重要,魏源主张海防要以守为主的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再一次从海洋侵华,中国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的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并接受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轮船,北洋、南洋等三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的建设。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随着清政府与西方往来增多,国家主权观念传播。20世纪初,清末新政过程中筹划重建海,进一步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的领土主权,提出捍卫海权的思想。
27.(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政策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积极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28.观点:该学者认为“救亡最终压倒了启蒙”,这一论断不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论证:新文化运动时期之所以重视思想启蒙,在于陈独秀等人发现,以前的革命,都是政党的斗争,没有充分动员起民众,封建主义观念没有被真正打倒,故而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这个所谓的启蒙,是要启西方价值观之蒙。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启发和引导了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觉悟,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促使以解放广大工农为斗争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取代“民主、科学”成为民众启蒙的指导思想。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力量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出路在于领导和依靠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最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救亡使命。也正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民最广泛的觉醒。中国革命的进程是人民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的进程。没有人民的觉醒,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对工农,尤其是对农民进行了最广泛的启蒙,最普通的工农对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开始觉醒,并拥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来维护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就此而言,根本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的问题。材料的观点把救亡与启蒙对立起来,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目标和革命的动力,忽视了中国国情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与革命战争动员的内在联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