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共44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共44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07:52: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寓言四则》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选出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较量(jiào) 喇叭(bā) 雕像(diāo)
B.爱慕(mù) 凯歌(kǎi) 中伤(zhòng)
C.庇护(bì) 气慨(k i) 跐蹈(cǐ)
D.崩坠(zhuì) 溉汲(gài) 舍(shè)然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有/闻而传之者。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袒护;保护。)
B.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另外添置的东西。)
C.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D.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现在雾霾越来越严重,每个公民都要有杞人忧天的意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B.与大鱼较量了半小时后,钓友终于成功钓起了这条50多斤重的大青鱼。
C.我不知道怎样处理我的材料才能使它们各得其所。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下面故事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2分)
A. 杞人忧天 B. 愚公移山 C. 程门立雪 D. 亡羊补牢
6.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B.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C.其人曰:“奈地坏何 ”
翻译:那个人说:“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7.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穿井得人”的故事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如何去用人和处事;“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C.两则外国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但内容可以调换。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寓言叙述的故事通常含有教训、劝导的意味。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著名的寓言家,他所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等作用,但两者也有区别。
9.谣言,即不实的传闻的滋生和泛滥,会导致许多人成为受害者。为此,七年级(1)班开展“我看网络谣言”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漫画解说)静怡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这幅题为《网络谣言》的漫画。请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表达的观点。(2分)
(2)(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案例,写出你得出的结论。(2分)
案例一
2020年2月5日13时许,周至县公安局四屯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有人通过抖音上传发布“村霸收费放车”视频,请公安机关核实处理。接报后,四屯派出所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在四屯镇党委政府及县公安局网侦大队的密切配合下,通过认真调查,确认了造谣滋事者的身份信息和住址,于当日17时许,将发布不实言论的陈某某依法传唤到执法办案中心。
案例二
2020年2月6日,部分微信群中有一则“华宇理想国小区××号楼×单元×××户新增确诊两例新型肺炎患者”有关信息。西安航空基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着重声明,目前辖区尚无疑似及确诊的新型冠状肺炎病例,该信息为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将依法调查处理。
(3)(献计献策)如何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4分)
①请你提两点建议。[第(2)题材料中涉及的方法除外]
②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二、群文阅读,回答问题(17分)
(一)两只桶(4分)
车子上运着两只桶,一只盛着酒,另一只空无所有。前者一路上沉静得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后者跳跳蹦蹦,闹得一路上回声震耳,尘土像云雾似的飞扬,行人老远就听到吵闹的声音,诚惶诚恐地躲在一边。然而不管后者怎样哗众取宠,像前者那样的价值,它却永远没有。
问题:你认为两只桶分别可以比喻哪两种人
(二)蚂蚁和鸽子(4分)
  口渴的蚂蚁,爬到泉水旁去喝水,不幸被急流冲走。快要淹死时,鸽子看见他,连忙折断一根树枝,扔到水里,蚂蚁赶紧爬了上去,脱离了危险。后来,一个捕鸟人走来,用粘竿捕捉那只鸽子。蚂蚁见了,便咬了捕鸟人的脚一口。捕鸟人痛得丢下粘竿,鸽子立即惊跑了。
请你从蚂蚁、鸽子的角度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1.从蚂蚁的角度:
2.从鸽子的角度:
(三)野猪、马与猎人(3分)
从前,野猪和马常常在一起吃草,但是野猪经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马非常生气,一心想要报复他,便跑去请求猎人帮忙。猎人说除非马愿意套上辔头让他骑,他才会帮助马惩治野猪。马报复心切,就答应了猎人的要求。于是,猎人骑在马背上打败了野猪,然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马终于成了被猎人奴役的工具。(选自《伊索寓言》)
问题:上面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狮子和老鼠(6分)
有一天,一头大狮子在太阳下睡觉。一只小老鼠经过时碰到了它的爪子,把它惊醒了。大那子张嘴准备吃它,小老鼠哭道:“哦,别吃我,请让我走吧,先生!有一天也许我会报答你的。”
狮子在心里冷笑,小小的老鼠怎么可能帮自己呢
但它是一只好心肠的狮子,就把老鼠放走了。
不久以后,狮子被一张网网住了。它使劲挣扎,但网太结实了,它大声吼叫,小老鼠听到了它的吼声,就跑了过去。”
“别动,亲爱的狮子,我来帮你。我会把绳子咬断的。”老鼠用它尖锐的小牙齿咬断了网上的绳子,狮子从网里挣脱了出来。
“上次你还耻笑我呢!”老鼠说,“你觉得我太小了,没法为你做什么事。但你看,一只可怜的小老鼠救了你的性命。”(选自《伊索寓言》,有删改)
1.文中的老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鼠 (2分)
2.仔细阅读这则寓言,想一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10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及其家穿井   望尘莫及
B.国人道之    任重道远
C.闻之于宋君   闻鸡起舞
D.丁氏对曰    对答如流
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4分)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3.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4分)
选  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穿井得一人
提炼关键词 闻 ①                            
内容概括 ②                          对于听到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加以思索、分析、甄别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题。(12分)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其人舍然大喜   魂不守舍
B.身亡所寄     唇亡齿寒
C.因往晓之     晓风残月
D.奈何忧崩坠乎   摇摇欲坠
2.请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5分)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翻译:                          
②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翻译:                          
                            
3.《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    描写,分别刻画了杞人             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和晓之者             的形象。寓言就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这则寓言嘲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5分)
四、微写作(15分)
请你以“鼻子和嘴的对话”为话题,发挥想象,写一则寓言故事。不少于100字。
提示:运用夸张的写法,发挥想象,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鼻子”和“嘴”,突出二者之间的主要矛盾。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B【解析】A.叭ba;C.慨-概;D.舍shì;故选B。
2.C
3.B【解析】B项,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4.A【解析】“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C【解析】C项“程门立雪”是历史典故,其他三项是寓言故事。故选C。
6.C
7.D
8.C 伊索是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
9.(1)(示例)网络谣言就是杀手,太危险了!
(2)制造、散布谣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①(示例)a.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b.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②(示例)遏制网络谣言,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二、
(一)
盛着酒的桶:有真才实学的人。空无所有的桶:不学无术的人。
(二)
1.从蚂蚁的角度:做人要知恩图报。
2.从鸽子的角度: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对他人宽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去报复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四)
1.这是一只聪明自信、临危不乱、知恩图报的老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主要形象的能力。当小老鼠被狮子抓住后,它求狮子放过自己,并说“有一天也许我会报答你的",可见它是一只“临危不乱、聪明自信"的小老鼠。当狮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小老鼠救了它,可见它是一只“知恩图报”的小老鼠。
2.【示例】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②不要嘲笑弱者,强者也有需要弱者帮助的时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寓言的寓意的能力。从文中小老鼠帮到了强大的狮子,可以看出不管是人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强者有时也会需要弱者的帮助。
三、
(一)
1.D
2.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②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①辨 ②(示例)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 1.A.待,等到/赶上。B.讲述/道路。C.使听到/听见。D.应答,回答。注意C项第一个“闻”,传闻;第二个“闻”,听到。
3.第①空,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辨”,即对于传闻,要分析、甄别,不可轻信。第②空,根据诗意进行内容概括。
(二)
1.D
2.①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的人。
②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3.语言 庸人自扰、忧虑重重 热心解忧、悉心劝解 那些因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而徒然自扰
解析 1.A.同“释”,解除,消除/指人的躯壳。B.无,没有/失去。C.告知,开导/天刚亮的时候。D.落。
2.重点词要注意:忧,担心,忧虑;积块,聚积的土块;亡,无、没有。
3.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通过杞人和晓之者的对话来展开情节;第二、三两空,借助人物的语言、行为解读人物的性格;第四空,根据寓意填写。
四、
示例:
鼻子和嘴天生不和。这不,今天,他们又为了谁的作用更大而吵了起来。
鼻子:“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吃,别的什么也不会。”
嘴:“我的作用大着呢!”
鼻子:“你除了会吃,还会什么 ”
嘴:“当主人感冒时,你不透气,我还可以呼吸呢!”
两人此后就一直冷战。最近偏偏主人感冒了,晚上鼻子不透气,嘴巴又不张开,差一点儿把主人给憋死。
眼睛终于看不下去了,对鼻子和嘴说:“你们都是有用处的,只不过分工不一样罢了,作用没有大小,你们都很重要。”鼻子和嘴听了以后,都不好意思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寓言四则
【核心素养】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课文出处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
熟读,断句,初步感知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ɡài 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译读课文(PPT)
【自学内容】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方法指导】
1.结合注释,找出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2.划出你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小组讨论。
【自学时间】约4分钟
六、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起因(第1、2句)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误传(第3、4句)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真相(第5句)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七、解读课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明确: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6.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8.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明确: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八、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写作特色)
明确: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九、本课小结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板书设计:
●学习《杞人忧天》
一、走进《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儿童辩日》《愚公移山》等。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朗读课文
1.正音。
杞人忧天(qǐ) 中伤(zhònɡ) 躇步跐蹈(chú)(cǐ dǎo) 日月星宿(xiù) 舍然(shì)
2.朗读,注意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疏通课文
1.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身亡所寄(同“无”)
(2)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3)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4)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6)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翻译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明确: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整天忧虑而替他担忧,于是就去开导他。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明确: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呢?
(3)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明确:(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明确:(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四、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寓意是什么?
明确: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开导他的人认为,杞人的做法完全是庸人自扰,无根据地瞎担心。
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五、复述故事(划分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开端:写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坠,有人说天是聚积的气体,不用担心。
第二部分(3-6)发展:开导者再次劝导,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第三部(7)结局:杞国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
六、解读故事
1.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程度:废寝食者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明确:晓之者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明确:“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奈地坏何 ”
意思是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明确: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10.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明确: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
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11.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
明确: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七、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2.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明确: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3.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八、教师寄语(齐读)
杞人忧天无必要,掌握文化需记牢。今人忧天真可嘉,携起手来护家园。
九、随堂练习
1.下列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国人道之(在路上)
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解析】A项中,“道”的意思是“讲述”。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D.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解析】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
3.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十、作业布置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22 寓言四则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核心素养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新知认知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本文来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预习交流
熟读,断句,初步感知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ɡài jí
【自学内容】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方法指导】
1.结合注释,找出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2.划出你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小组讨论。
【自学时间】约4分钟
译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之:
溉汲:
溉:
汲:
居:
及:
其:
穿:
得:
闻:
而:
之:
结构助词,的
打水浇田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处于
待,等到
代词,代指丁氏
挖掘,开凿
得到
听说
表顺承
代词,这件事
国人:
道:
闻:
于:
令:
问:
于:
对:
使:
求:
闻:
不若:
闻: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使听到,使动用法


询问

应答,回答
使唤
寻找
消息
不如
知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等到他家里挖出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翻译】有人听说了这件事,然后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2句)
误传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内容解析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6.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8.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概括主题
本课小结
穿井得一人
起因:
误传:
真相:
丁家挖井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丁家打井 挖出一个人
告人:穿井得一人
对于传闻,要审慎对待
板书设计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预习交流
背景资料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担忧
崩塌,坠落
依托,依附
无,没有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译读课文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
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为何、为什么
于是
告知,开导
罢了

积聚的气体
无,没有
译文: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于是前往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行动,活动
地方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果然,果真
应当
纵使,即使
伤害
译文: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夜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踩、踏
整天
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了,非常高兴。
“同”释,解除、消除
对……怎么样,怎么对付
聚积的土块
四方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寓意是什么?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开导他的人认为,杞人的做法完全是庸人自扰,无根据地瞎担心。
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整体感知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6)
第三部分
(7)
写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坠,有人说天是聚积的气体,不用担心。
开导者再次劝导,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杞国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
你能复述故事吗?
请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1.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程度:废寝食者
晓之者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内容解析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奈地坏何 ”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10.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11.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
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
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1.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拓展延伸
2.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教师寄语
A.国人道之(在路上)
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A
【解析】A项中,“道”的意思是“讲述”。
1.下列对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D.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D
【解析】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3.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之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之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作业布置
杞人忧天
杞人: 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废寝食
晓之者
天,积气耳,在天中行止
地,积块耳,在地上行止
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
毫无根据地担忧
不会崩坠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学法指导:
阅读寓言故事,不能只看其表面意义,一定要深度咀嚼其中所寄寓的意义。许多故事你看后也许会会心一笑,或觉得其荒诞,或觉得其滑稽,但请千万别忘了以其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许它所讽刺的幽灵还徘徊在你的头上。
2.要有意识地对比西方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异同,以便于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3.文言文的寓言要注重朗读。学习《杞人忧天》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对杞人忧天的思想一味进行批评,同时关注其怀疑精神的可取之处。
【课中导读】
●《穿井得一人》导读
一、听读课文(划分节奏)(文中标记)
二、译读课文
【自学内容】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方法指导】
1.结合注释,找出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2.划出你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小组讨论。
【自学时间】约4分钟
三、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四、解读课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明确: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6.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8.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明确: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五、深入探究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明确: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
明确:
●《杞人忧天》导读
一、朗读课文
1.正音。
杞人忧天( ) 中伤( ) 躇步跐蹈( )( ) 日月星宿( ) 舍然( )
2.朗读,注意节奏。(文中标记)
二、疏通课文
1.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身亡所寄(同“_____”)
(2)因往晓之( )
(3)奈何忧崩坠乎( )
(4)亦不能有所中伤( )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6) 其人舍然大喜(同“_____”, )
2.翻译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明确: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明确:
(3)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明确: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明确: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寓意是什么?
明确:
四、复述故事(划分结构)(文中标记)
五、解读故事
1.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明确: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明确: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明确:
10.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明确:
11.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
明确:
六、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2.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明确:
3.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
七、随堂练习
1.下列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在路上)
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D.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3.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八、作业布置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导练】
(一)阅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回答问题。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解释下列词语。
(1)凡人: (2)庇护:
(3)虚荣:
2.故事中的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他“笑”的原因是
4.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手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
5.故事的结局赫尔墨斯的反应可能是不屑,但读者可以想象他的反应也有可能是
(二)阅读《蚊子和狮子》,回答问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答案不多于8个字)
2.蚊子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蚊子”强“在什么地方?
3.文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作用一样吗?
(三)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回答问题。(课文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__________________   汲: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_______
(3)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
(4)若屈伸呼吸 若: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何不同?
(2)你觉得《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学法指导:
1.阅读寓言故事,不能只看其表面意义,一定要深度咀嚼其中所寄寓的意义。许多故事你看后也许会会心一笑,或觉得其荒诞,或觉得其滑稽,但请千万别忘了以其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许它所讽刺的幽灵还徘徊在你的头上。
2.要有意识地对比西方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异同,以便于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3.文言文的寓言要注重朗读。学习《杞人忧天》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对杞人忧天的思想一味进行批评,同时关注其怀疑精神的可取之处。
【课中导读】
●《穿井得一人》导读
一、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译读课文
【自学内容】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方法指导】
1.结合注释,找出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2.划出你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小组讨论。
【自学时间】约4分钟
三、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起因(第1、2句)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误传(第3、4句)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真相(第5句)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四、解读课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明确: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6.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8.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明确: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五、深入探究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
明确: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杞人忧天》导读
一、朗读课文
1.正音。
杞人忧天(qǐ) 中伤(zhònɡ) 躇步跐蹈(chú)(cǐ dǎo) 日月星宿(xiù) 舍然(shì)
2.朗读,注意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疏通课文
1.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身亡所寄(同“无”)
(2)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3)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4)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6)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翻译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明确: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整天忧虑而替他担忧,于是就去开导他。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明确: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呢?
(3)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明确:(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
(4)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明确:(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寓意是什么?
明确: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开导他的人认为,杞人的做法完全是庸人自扰,无根据地瞎担心。
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四、复述故事(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端:写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坠,有人说天是聚积的气体,不用担心。
第二部分(3-6)发展:开导者再次劝导,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第三部(7)结局:杞国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
五、解读故事
1.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程度:废寝食者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明确:晓之者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明确:“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奈地坏何 ”
意思是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6.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7.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8.“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9.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明确: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10.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明确: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
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11.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
明确: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六、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
2.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
(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
(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明确: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3.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七、随堂练习
1.下列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国人道之(在路上)
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解析】A项中,“道”的意思是“讲述”。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D.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解析】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
3.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八、作业布置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导练】
(一)阅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回答问题。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解释下列词语。
(1)凡人: (2)庇护:
(3)虚荣:
2.故事中的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他“笑”的原因是
4.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的价钱用的手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
5.故事的结局赫尔墨斯的反应可能是不屑,但读者可以想象他的反应也有可能是
答案:
1.(1)这里指世间的人。(2)包庇、袒护。(3)表面上的光彩。
2.不能。因为前两次是铺垫,有了这两次的铺垫,第三次的问答才构成鲜明的对比。
3.内心骄傲,轻视别人。
4.对照 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5.尴尬不堪。
(二)阅读《蚊子和狮子》,回答问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答案不多于8个字)
扬长避短(或: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2.蚊子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蚊子”强“在什么地方?
蚊子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克狮子之短,利用自己体小灵活,能飞闪躲的长处,又看准狮子没毛的地方咬,因而击败狮子。
3.文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作用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次吹的是在知己知彼可靠分析基础上充满胜利的冲锋号;第二次则吹的是为炫耀自己胜利的凯歌,是骄傲自得的情绪表现。
(三)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回答问题。(课文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国人道之 道:讲述
(3)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4)若屈伸呼吸 若:你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何不同?
宋君听说丁氏家里打水井挖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了一个劳动力。
(2)你觉得《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4)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