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4 10: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世界货币一览
英镑
加拿大元
美元
澳大利亚元
俄罗斯卢布
新加坡元
泰国铢
韩国圆
欧元
印度卢比
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综合反应。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bó)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诗经》里面收录了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大意为: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诗中的“布”,有人认为指的是“布币”,即先秦时期铸造的一种铲形铜币。它反映了当时贸易中使用铜铸币的情况。
1.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货币演进的历程。
2.了解近现代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情况,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
3.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认识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强化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作用。
学习目标
时间轴
01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古代货币的演变
货币的产生: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提升)
材料: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所能生产出的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人们很难去衡量到底一只羊能换多少兜水果,几只羊才能换来一头牛......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其价值的物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牛羊、贝壳、宝石、盐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交易。
——宏皓:《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 什么是货币?
2 货币诞生的根源是什么?
①夏朝: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②商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汉字体现












贿
◎考古证据:天然贝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铜铃和海贝
特点: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1.先秦时期:海贝——铜铸币
◎铜铸币
2.秦朝:半两钱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特点: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货币改革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影响:
①有利于各地商品交换、赋税征收,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③圆形方孔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的基础。
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3.西汉:
⑴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
⑵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纲要上P21)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宏皓:《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
◎西汉“五铢”铜钱
◎秦朝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24进制的纪重货币:钱体上铸有标明钱币重量的文字
24锱=1铢
24铢=1两
锱铢必较
4.唐朝: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典例研析】 (2022·湖北·高考真题)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答案】B【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北宋交子
5.宋元时期:交子——钞
特点: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进
思考: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1: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根据记载似乎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2:“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
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
②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③铁钱笨重,携带、流通不便
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⑤发达的金融信用(飞钱、柜坊)
意义:
①与铜钱兼行,弥补现钱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金银和铜钱是辅助。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至今无实物) 元代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时代。
◎元末农民起义军用币
5.宋元时期:交子——钞
【典例研析】 (2014·全国·高考真题)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从战国到元朝
贵金属金、银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称为主要货币
明朝中期起
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6.明清:白银货币化
◎大明通行宝钞
◎明代铜钱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
特点: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6.明清:白银货币化
材料1:明代中期,大明宝钞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2:明朝银矿稀缺……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和影响?
(1)国内:
①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②白银本身的特性(自身优势)
③赋税改革的推动(一条鞭法) ④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国际: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原因:
材料3:材料: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缓解了通货膨胀
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
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
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缓解了通货膨胀;
②推动明朝由实物财政向货币化财政转型;
③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
④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典例研析】 (2020·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
【典例研析】 【2019全国2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1.先秦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秦: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唐: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宋元: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明清: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晚清
政府开始
铸造银元
◎晚清龙洋
中华民国建立
以银元为
法定货币
◎袁大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35年
法币改革
1948年币制改革
发行金圆券
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12月1日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建立后
人民币成
为法定货币
1999.10.1
启用第五套
人民币
(二)、近现代货币的演进
◎金圆券
◎法币
◎人民币
◎人民币
(二)、近现代货币的演进
1. 清末民初:银元
(1)晚清(1840-1912):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民国初期(1912-1935):延续清朝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国民政府:
(1)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
◎民国银元(袁大头)
◎法币
◎清朝银元
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
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③1933年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为改革奠定基础
④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材料1: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2: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曾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多次下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探究】根据材料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背景
材料2:美籍专家杨格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材料3:法币发行的头两年,币值尚属稳定,1 元法币能顶 1 元银元使用。但从 1937 年下半年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开始滥发法币,物价暴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法币迅速贬值。 ——《三十六年所利得税计算须知》
影响
积极:①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②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发展;③缓解经济危机;④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⑤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①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 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③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探究】根据材料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开始发行金圆券,其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2.国民政府:
人们不得不携带大捆大
捆的钱抢购日用品……
◎金圆券
产生 背景 ①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吗 连成一片
②各解放区原来的货币种类庞杂、折算不便
③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
④巩固政权,加强政治认同、民族认同
发展 从1948年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影响 长期以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人民币的发展历程:
◎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人民币随即公开发行
◎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币1元纸币图案
【典例研析】 (2021·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摘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货币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变化的政治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特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共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背景:流通券涉及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大革命;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背景是抗日战争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是当时解放战争即将胜利。(2)特点:从适用范围看,由黄冈县到陕甘宁边区再到全国和全球,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法律地位看,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从发行数量和发行单位看,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从地位看,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都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货币由中共发行,有助于提升中共的影响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时间 货币演进历程
古代 夏商 最初可能用海贝;大约商朝后期,开始岀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被长期沿用
西汉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钱”
唐朝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清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近 现代 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
临时政府至北洋 银元
南京国民政府 币制改革:法币;金圆券、银圆券
解放战争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底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币(5套)
(小结)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02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976-现在
牙买加体系时期
国际货币多元化
1944-197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美元主导国际货币
1870-1914
古典金本位时期
以英镑主导国际货币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度……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基于对英国经济的信任以及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主权货币英镑便成为了国际货币。
---张子宇《英镑、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
1.国际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816-20C3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实力强大,推动金本位制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是当时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是当时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货币。
——董君《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的货币霸权转移》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1.背景: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
(1)世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2)英国:实力强大。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最大的 殖民帝国
(一)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816-19C30年代)
2.金本位制的形成:
(1)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2)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的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
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确立金本位货币制度: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4.金本位制产生的影响:
(1)背景: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由于存款人大量挤兑,银行倒闭,黄金储备锐减。
(2)过程: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3)影响:资本 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5.崩溃:
英镑
◎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各国禁止黄金出口,各自为政,金本位体制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国家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1948年 56.4 11.7 4.3 2.1 2.1 1.5
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①二战使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
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
我们不能容许美国来挖大英帝国的眼睛。
◎ White and(美国怀特)与 Keynes (right)(英国凯恩斯)
你们国家在国际大背景下已不重要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
黄金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内容:
4.影响:
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W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职责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银行贷款对象最初是西欧国家,后来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
p91【学思之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等手段,稳定汇率,有利于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
同时,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以便各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机构
年份 国际收支 黄金储备 对外流动负债
1948 8 242 77
1955 -12 217 136
1959 -38 195 194
1960 -39 178 210
1969 -61 119 417
1970 -30 111 433
1971 -220 102 642
◎ 1948至1971年间美国国际收支、黄金储备
及对外流动负债的变化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思考:你能从表中数据变化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的发展趋势会怎样?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
趋势: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固定官方兑换比价,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4.瓦解:
时间:20世纪70年代
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经济危机
②西欧、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冲击美国的霸权。
③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原因: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 1816年—1929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1年
建 立 背 景
特 点
影 响
瓦 解 原 因
影 响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
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1929年经济大危机影响
世界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了各自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以美元为中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双挂钩)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也便利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滞胀危机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典例研析】 (2015·全国·高考真题)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以浮动汇率制和黄金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宣告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时代。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多元化货币储备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浮动汇率制
黄金非货币化
(三)、牙买加体系: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建立:
2.特征: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它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截止2020年2月,亚投行有102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促进了国际投资,推动了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金融走向国际化的关键节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将发挥更大作用。
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为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带动亚洲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P92【学习拓展】阅读材料,谈谈亚投行的成立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基础货币,这是新兴经济货币首次被纳入SDR
2022年5月份,IMF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应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完善金融体制,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走和平崛起之路,与他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币国际化漫漫长路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先秦时期: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到铜贝)
秦代: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半两钱)
国际金本位体制(英镑为中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目前的国际货币状况(牙买加体系)
汉代:铸币权收归中央 (五铢钱)
唐代:通宝钱制
北宋: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交子)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的发行
明清:白银的逐渐货币化
元:单一流通货币 (钞)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