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4 10: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标志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田赋的终结。河北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以记之。
告别田赋鼎
征收房产税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发布《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意味着牵涉甚广、争议颇多的房地产税与人们越来越近,房地产税改革已箭在弦上。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王安石
张居正
唐德宗
1.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特征。
3.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时间轴
赋税与国运兴衰
材料:一个国家赋税制度的优劣,以及老百姓赋税负担的轻重,的确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的存亡。
税收自古以来就与国家、社稷、政权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血肉联系。没有税收,国家和政权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机器,包括国家机关、官吏、军队、警察等社会公器,得以运转的补给源、经济命脉和生命线。中国四千年国家政权更替的历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存亡,几乎无一例外与人民的田赋、口赋、徭役的总体负担有着直接或简介的关系。
——曾国祥《赋税与国运兴衰》
0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从贝,从武。“贝”指钱财,“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税:从禾,兑(duì)声,有送达的意思。本义指征收的农产品。
税”的英文:“tax”,意指为公共目的向政府支付货币。
赋役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 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名词解释




赋税
徭役
田赋(租):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赋税种类呢?
农业税
(田租)
人口税
(户调、丁税)
徭役
(军役、力役、杂役)
商业税
(市税、关税)
财产税
(算缗、算车船、税民资)
(一)、先秦时期
1.西周:
贡赋制度(诸侯向周王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1)背景:
(2)表现:
(3)实质:
(4)影响:
①铁犁牛耕出现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②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③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2.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 初税亩
◎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
(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知识拓展】商鞅变法
(二)、秦汉时期:
编户制度
赋役内容 秦朝 汉朝
田赋
丁赋
徭役 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与民休息,税率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人头税)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编户齐民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舍地而税人)
特点:赋役繁重
(三)、隋唐时期
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
(1)唐初:租庸调制
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③影响: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农户向政府缴纳的粮食
向政府缴纳的帛或者布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唐朝前期特点:以庸代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2)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
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材料: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②实施: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③内容: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意为不论土著户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土地、财产为主。
从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
从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思考:根据材料及两税法的内容,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两税 所含项目 标准 形式 时间 对象
地税 租庸杂徭 (赋 役) 田亩 粮 秋 主户
客户
行商
户税 人头税、 杂税…… 资产 人丁 钱 夏 材料:“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积极: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创新: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征收货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基本定时,规范税制;
局限: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四)、宋元时期
(1)宋代
①税: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徭役: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壤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宋代商业发达,商业税比重增大。
◎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导致土地买卖频繁,不利税收。
(2)元朝
北方:丁税、地税
南方:夏税、秋粮
科差
征收内容有包银、俸钞、丝料、户钞。一般按户摊征,并视情况有所区别,其时,力役、职役仍与科差并征。
1.沿袭唐制,南北有别
2.科差
材料1:包银之法,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征之加十倍,都中责之。
——《元史·王都中传》
材料2:在江南沿袭南宋税制,既可征得统治集团所需钱财,又不会因更改税制而使民众受惊扰,可以稳定南方社会的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再据北方税制增设一些项目,如增征部分“科差”——江南的“包银”和“户钞”,征得比南宋政权所征还多的钱财。
——高树林《古代社会经济史探》
【典例研析】 (2021·广东·高考真题)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五)、明朝:明初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
1.明初:
2.正统年间:
3.明朝后期:
(1)原因:
(2)内容:
(3)意义:
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米麦实物
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
张居正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
一概折银
赋役征役 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①赋役合一: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货币地租产生
1.演变
2.意义
(1)康熙年间:1712年
(2)雍正年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②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③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七)、清朝:摊丁入亩
朝代 制度 特点 发展趋势 P94思考点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赋役繁重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人身控制:
强 弱(以庸标志)
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秦末农民大起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
◎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末农民大起义
赋税与王朝兴衰关系密切
◎告别田赋鼎 铭文
乾坤转,天地变,2006年1月1日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
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最后无法忍受,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黄宗羲的观点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全国废除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在我国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
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典例研析】 (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0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概念阐释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含义
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关税主权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②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③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记载,西周时有九种赋税,所谓“以九赋敛财贿”,其中的“关市之赋”,可能意味着在西周末年关税制度已经诞生。
(2)近代中国(1840-1949):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
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赫德1861年-1911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P95【历史纵横】赫德长期把持海关大权有何消极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
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1927
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
国民政府“改订新约”
中美签订《中美关税条约》
1930年,中日签订《中日关税协定》
1949
真正收回
关税自主权
中国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材料: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原因:
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
①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②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通过改定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探究】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典例研析】 (2021·山东·高考真题)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答案】A【解析】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典例研析】 (2021·湖南·高考真题)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
时期 建设成就 意义
改革开放前 ①制度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改革开放后 法制化建设 ①原因: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②表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 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
(3)新中国(1949-至今):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②保护生产,调节经济;
③增加财政收入。



2001年,正式获得生产资质,成为中国首家民营汽车企业
2002年,吉利汽车进入中国汽车企业十强
2003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6年,吉利入股英国锰铜公司
……..
2021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到了1328029辆
1914年,一战
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1918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向中国倾向商品输入资本
1923年秋,大生一厂因无款购花而停工
1925年被银行清算和接办
为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中国对进口汽车长期实行高关税和进口许可证管理。开放汽车市场成为加入世贸谈判最艰难的一部分。按照最后达成的承诺,中国从2002年起每年增加15%的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直至2005年全部取消对汽车进口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同时逐年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直到2006年7月1日将整车关税降至25%,零部件降至10%。
——新华网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不仅如此,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统编历史教材选必修一P95第三段
◎赫德
作用:维护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保护民族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对比两厂发展 思考关税作用
大生纱厂
总之,关税不但对一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保护功能,还对一国经济有促进和支持作用。
【典例研析】 (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含义:
2.发展历程:
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1)民国时期:
①起步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但并没有实施。
②开始征收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中国成立以后:
①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改革开放后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p97【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稳定;
③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3.作用:
【典例研析】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1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最新一轮修正案发布。下图所示为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后的纳税情况。由此可知,此次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
D.杜绝了偷税漏税行为
【答案】B【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后,收入越高的人群,新的应缴纳税额比例越高,每月少交的税额比例在下降,减税比例变化不大。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B项正确;
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
所得税制度
秦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隋:租调役
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宋:两税法+附加税
元: 北方:丁税、地税;
南方:夏税、秋粮
科差
明:金银花、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关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
本课小结